第360章修改律令
“朕还是第一次听说。”李世民对吴迪说的这些东西很感兴趣,但不太明白,三权分立的作用,“我刚才听你说的这些,如果三权分立,不会让朝廷的权力不集中吗?”
“的确,如果朝廷进行三权分立,以咱们大唐的历史背景,或许会回到周天子的时代,藩王割据,不过在司法上是很有必要的,朝廷依旧是朝廷,但司法将会更加透明公证。”
吴迪这番话,让李世民恍然大悟。
原来只是在律令上三权分立,这样做的好处想想就知道。
首先,会限制衙门的权利过大,那样断案就不是衙门的一家之言。
“所以臣建议。”吴迪再次开口,“让衙门成为执法部门,也就是说衙门只有抓捕,以及审问的权利,并没有判决的权利。”
“那判决交给谁呢?”
“判决应该交给大理寺,他们负责审理以及判决。”
“这样不就是把衙门审判换到了大理寺吗,有什么区别?”
“陛下,这就要关系律令了。”吴迪开始说起了后世的经验来,“律令应该规定,咱们要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无罪辩护,尽管确定一宗案件的嫌疑人,也应该给这个嫌疑人权力为自己无罪辩证,而大理寺也应该秉持这个原则,尽力证明犯罪嫌疑人的无罪,实在是证明不了这个犯罪嫌疑人无罪,才能做最后的宣判。”
“朕明白了。”李世民顿时明白了过来,“你的意思是,咱们律令一开始的思路就是错的,不应该去证明一个人有罪,而是应该证明一个人无罪。”
“是的陛下,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冤假错案,而且我们应该还有一个辩护人制度,也就是说,原告与被告应该有个辩护人,他们为各自的辩护人辩护。”
“的确是个好的方法,这样确实能减少冤假错案,但会不会成本太高了?”
“成本的确高,但与冤假错案还有还老百姓一个清白来说,这些成本不算高。”
后世就是用的这个制度,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公检法都是单独存在的。
相互制衡,才能让法律切实的生效。
如今的律令吴迪是搞不明白,也没办法去改变这些律令。
但约束律令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能让律令成为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
大唐只有在这个制度下,才能够长久存在。
李世民听后沉默片刻,随后叫来了长孙无忌。
毕竟长孙无忌是大唐律令的起草人,只有找他来商量之后才能确定这个三权分立的可行性。
当长孙无忌听到三权分立之后,也的确是找不出什么反驳的理由。
不过他听说罪犯可以找辩护人给自己辩护时,有些坐不住了,“周王殿下,如果按照你说的罪犯可以找辩护人,那么一些有钱有势的罪犯,不会给自己找最好的辩护吗,那样岂不是天下有钱有势的人都判不了罪名?”
李世民也是点头同意,“是啊吴迪,这样不是给了有钱有势逍遥法外的机会吗?”
“陛下,长孙大人。”吴迪再次解释,“所谓辩护,是要依据律令的基础来辩护,并不是巧舌如簧就能辩护,辩护人应该具备熟知律令的基础条件,建议今后大唐加上一个律令考试,专门提供给这些辩护人,只有通过了考试与注册的才能成为辩护人,公堂之上必须要有理可据的辩护,不能随便辩护,不然可以剥夺他的辩护人资格,今后不得从事辩护人这行。”
“原来如此。”长孙无忌也是搞明白了,“但听周王这么说,辩护人就是用来钻律令空子的,大唐的律令虽然完善,但就是我也不敢保证绝对的完善,总是有空子可以钻的,对于这样的情况你看如何解决?”
“首先就是要完善律令,律令应该是由国家制定认可依靠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反应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力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在以人权为基础上,保证全体公民权力平等的原则。”
说了一大通,李世民与长孙无忌是听得似懂非懂。
如今这个社会还分为三六九等,什么人权自由平等民主他们是丝毫没有接触过。
要实施起来,必定会遇到很大的阻挠。
不过现目前最紧要的就是完善大唐的律令,让大唐的律令能够完善的运行起来。
之后在不断的完善,一步一步的改进。
吴迪又补充了一句,“所谓律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在今后的官司中不断吸取完善,如果长孙大人敢做出改变大唐律令体系,今后一定会千古留名。”
千古留名对长孙无忌这种士族来说简直是太有诱惑力了,毕竟现在的长孙无忌什么都不缺。
最关心的就是自己身后事,身后是骂名还是千古流芳。
是他们这种人整日关心的事情,如何千古流芳也是他最为关切的。
如今吴迪说办好了这件事就可以千古留名,对于长孙无忌来说简直是天大的诱惑。
犹豫片刻,他还是点头同意了,“既然如此,那我就邀请周王殿下来与我一同改进大唐的律令,还有就是你的那套三权分立体系。”
“恭敬不如从命。”
其实吴迪还想办成一件事,这件事可以抑制世家门阀。
但这件事必须要一个强有力的朝廷支持,也就是李世民必须得强势。
很可惜,现在的李世民还在被世家门阀牵制。
这件事就是土地改革,如今大片的土地都掌握在世家门阀手里。
普通的百姓基本上没什么土地,这也抑制了如今农业的发展。
大批的土地放在这些世家门阀的手上,不能开发就这么荒废着。
对大唐的农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如今大唐的人口稀少。
更是要有力的运用起这些土地来,让所有土地都能够耕种,比什么土豆有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