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苟且
倭奴王眼睛一闭,转过身去,“殿下,小真柳子就交给您吧,全听您发落就是。”
“我要她干嘛?”吴迪冷笑了一声,“你自己解决吧,不过不要包庇哦。”
“是!”倭奴王冷汗都下来了,这是杀人诛心啊。
自己的亲妹妹,要自己解决,自己又怎么下得了手呢?
不过吴迪都发话了,倭奴王自然是不敢包庇。
既然佩刀找到了,吴迪也不打算在这里待下去,转身往自己的房间走去。
倭奴王还停留在原地,恨铁不成钢地看着自己的妹妹小真柳子。
他叹了口气,“你怎么会干出这种傻事?”
“王兄!”小真柳子已经是泪流满面,“我就是想跟殿下开个玩笑,真没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
“玩笑?”倭奴王都气笑了,“这种玩笑是能开的?”
“王兄,你可要救救我啊,我不想死。”
“先不说死不死,我且问你,你是怎么跟一个贼人组织搅到一块儿的,你可是一国的公主,做出这种事不是丢我们的脸吗,你现在要让倭奴百姓如何看待我?”
说道石川五右卫门,小真柳子沉默了。
不过她越是沉默,倭奴王就越觉得这里面有蹊跷。
再次追问了起来,“你快说啊,你要是说了,兴许我还有办法帮你向殿下开脱。”
听到可以脱罪,小真柳子又燃起了生的希望。
不过她眼里还是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说。
好半天才开了口,“我与石川五右卫门中的冈田宁次有了夫妻关系。”
“什么?”倭奴王傻眼了,“你说你跟一个贼人有了夫妻关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此时的倭奴王是怒不可遏,自己的妹妹居然跟一个贼人搞到了一块儿。
还发生了那种不耻的关系,这怎么让他去见列祖列宗。
小真柳子见事已至此,也不再隐瞒,“冈田宁次混迹与宫中多年,我们都没有发现他是石川五右卫门中的一员,他经常在宫中当内应,协助宫外的石川五右卫门成员偷盗宫中宝物,有一天晚上他竟然偷摸进了我的寝宫,为了顾及颜面,我没有把这件事说出来,后来他用这件事要挟我,没办法我只有协助他一起在宫中偷盗。”
“怪不得。”倭奴王回想起来,“怪不得宫中这么多宝物莫名丢失,还找不到贼人,原来是有你在协助,那这次殿下的佩刀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也是我告诉冈田宁次的,我前晚看到殿下身边的佩刀有大唐皇家家纹,就想偷来玩玩,于是就跟冈田宁次说了,这把佩刀可是无价之宝,我们一拍即合,策划了昨晚那一出戏,本以为天衣无缝,没想到却被殿下识破。”
倭奴王是什么都明白了,原来自己是被自己的妹妹给卖了。
想到这,倭奴王有些心力交瘁。
瘫坐在地上,好半天才没回过神来。
好一会儿,倭奴王像是被抽干了全身力气一般。
叫来了宫中守卫,“来人啊,把小真柳子拖出去,斩了!”
“王兄!”小真柳子满脸惊恐,“王兄,你为何要斩我?”
“拖出去!”
倭奴王别过脸去,不忍再看小真柳子。
要是小真柳子没有跟那个冈田宁次乱搞的话,或许自己还会去向吴迪替她求情。
但如今就算没有吴迪这件事,倭奴王也要斩了小真柳子。
因为小真柳子干出的这些事情已经有辱王室名声了,传出去还得了?
小真柳子哭着喊着被人拖走,倭奴王也是满脸的泪水。
他环视现场群臣,“今天的事情谁要是敢说出去,照斩不误!”
一群大臣吓得直哆嗦,纷纷点头表示绝对会保密。
而倭奴王也是擦了擦泪水,往吴迪的寝宫赶去。
他要去向吴迪汇报,自己是如何处理小真柳子的。
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吴迪得知小真柳子被斩的消息也有些惊讶。
本以为倭奴王会暴毙自己的妹妹,没想到还真斩了。
但他不知道,倭奴王之所以会斩小真柳子,不是因为她联合石川五右卫门偷盗佩刀。
而是因为她作风有问题,为了保住他们的名声才将小真柳子斩了。
不过不管是因为什么才斩的小真柳子,反正跟吴迪预期希望的差不多。
很快这件事吴迪就抛之脑后,一晃眼一个月过去了。
就连倭奴王都有些纳闷儿,为何吴迪一直没有要走的意思。
难道是喜欢上倭奴了不成?
他不知道,吴迪只是在等冯遣回来的消息。
这天晚上,吴迪刚要睡下,突然听到敲门声。
还以为是倭奴王的人,于是回了一声,“谁啊?”
“殿下,是我,冯遣!”
“冯遣?”听到是冯遣的声音,吴迪心下大喜,“进来吧,们没有锁。”
门被冯遣推开,只见手上拿着一封书信走了进来,然后转身把门给关上。
吴迪也是坐了起来,“事情办得如何了?”
“殿下请看书信!”
冯遣将书信交给吴迪之后,站在了一旁。
接过书信后,吴迪将信封打开,展开了里面的书信。
一张写的密密麻麻的信呈现在吴迪的眼前,而写这封信的人就是琉球国的国王。
只见开头写着,大唐周王殿下亲启!
后面就是琉球国国王汇报自己国家兵力,以及对倭奴国的一些情报。
可见这些年来,琉球国对倭奴国还是很下功夫的。
说是同意吴迪的建议,立即派兵攻占倭奴。
最后还提出一个请求,那就是事成之后成为大唐的附属国,然后让大唐派兵帮忙驻守倭奴。
这两点要求吴迪自然是答应,本来他也想让大唐派兵来驻守倭奴。
到时候建立一个军事基地,以倭奴的几个港口为跳板,往更远的地方航行。
看完之后,吴迪将信放在了一边,“琉球国的兵马现在在哪儿?”
“都在我们停靠船的地方等候命令,只等殿下下令,就会开始攻打倭奴,加上我们穿上的五千人,总共一万人。”
“这些人够了,明日我们就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