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方腊出城
大宋宣和三年,三月六日,正值春耕时节,天旱无雨。
农时不等人,为了确保如期耕种,早在数日之前,方腊便以工代赈,鼓励百姓疏浚河渠、建造运河,等到后来,为了提升效率,方腊甚至下来太平军也加入到疏浚河渠的工作中去。
气候条件越是恶劣,人力越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这几日,保春耕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大事。
方腊麾下,各色人等全都有了差事,唯独他自己在府中坐立不安。
城外的田地究竟如何了?
百姓可曾引水灌溉,完成了春耕播种?
改进的铁犁是否彻底普及开来?
一个个问题压的方腊在城内喘不过气,最终,他痛下决心:“出城亲眼瞧瞧!”
这时候,只有亲自去城外走一遭,才能一解心中之忧!
“哒哒哒!”
沉重的马蹄声在官道上溅起大片的尘土,方腊出了江宁城,沿着秦淮河信马由缰,一路狂奔。
不知过了多久,一片小山丘出现在眼前。
方腊眼前一亮,“咱们去山那边瞧瞧!”
梁红玉也好、牛皋也罢,自然无人反对。
于是,一炷香之后,一行人便爬上了山坡。
登高而望,梁红玉忽然发出一声惊喜交加的声音,“呀,好美!”
远处,一片错落有致的房屋沿着河流依水而筑。
兴许是靠近水源的缘故,方腊觉得空中的湿度都大上了不少。
“哐哐哐!”
只可惜,耳中不断传来接连不断的轰鸣声,颇有些坏人兴致。
侧耳聆听,噪音似乎就是从河流两侧的房屋中传出来的。
粗大的河流宛若一条巨大的树木主干,在它的左右两侧,引出近百条水渠。
这些水渠宽不过一丈,水量却大的很。
就在远处较高的地方,同样有一道宽敞的水渠引水入谷,由于山丘间存在落差的缘故,河水自高落下,宛若瀑布一般,晶莹的水花剔透明亮,很是美丽。
瀑布下方,一座崭新的水车清晰可见。
随着水流的推动,高大的水车缓缓转动,每一下都将水流注入高处。
这样的风景不似美景,却也别有一番情趣,即便是梁红玉初见之下都露出惊叹之声。
“此处是匠工坊?”
梁红玉看到不少人正围着河边,指手画脚地在说着什么。
方腊微微颌首,“不错,前几日我让汤隆想法子改进甲胄,为此,出了一笔不小的悬赏,如今,正好看看匠工营的进度。”
梁红玉有些无法理解,“水车是水车,盔甲是盔甲,两者之间怎么会有联系?”
方腊信手一指,“咱们长话短说,过去一看便知!”
沿着道路又行了一会儿,越靠近瀑布的所在,噪音越大。
自高处落下的河水击打在水轮上发出巨大的声响,刚才在远方,看不真切,现在方腊竟然看到水轮、传送带、锻锤!
确切地说,方腊竟然在这里看到了水力锻锤!
要知道所谓的锻锤装置并不复杂,只不过是将畜力变成了水里。
这种装置方腊曾经简单提过一次,没想到汤隆竟然真的做了出来!
“你瞧,水力带动水车,水车带动转轮,转轮驱动撞锤!这就是水车与盔甲间的关系!”
梁红玉兴奋不已,这还是她第一次看到如此景象,实在是新奇而有趣。
恰在这时,几名官员快步赶来。
汤隆一溜小跑,嘴里道:“拜见方公!”
另外一人居然是绰号玉幡竿的孟康,他原是船匠出身,奉命监造花石纲大船,后来落草为寇,随着武松一道投奔方腊治下。
造船跟造甲有什么关系?
方腊并未发问,只是拍着汤隆的肩膀正色道:“汤总管,你的动作很快,合该重赏!”
汤隆眉开眼笑,“还是多亏了方公的提醒,否则便是想破脑袋,咱也想不出这一茬!”
“好好干,太平军不会亏待任何一个有功之臣!”
“多谢方公,在下一定竭尽全力做好差事,绝不辜负方公厚望!”
梁红玉这时问道:“汤总管好手艺,确实该赏!”
汤隆笑道:“方公,还得多谢孟康,若非他搞出水力转动装置,我可能还要耽搁不少时间。”
孟康连连谦辞,“还是方公指挥有方,我只不过是给了个主意罢了!”
“好了,莫要谦辞,某有言在先,只要搞出水力锻锤,人人有赏,来人呐,匠工营参与此事之人,每人赏钱百贯,孟康同样赏钱百贯!”
“多谢方公!”
一行人喜笑颜开,很是快活。
这时,牛皋忍不住说到:“方公,咱能不能提一个意见?”
“喔?什么意见,但说无妨!”
“末将曾经听人说过,锁子甲耗时耗力,可连弓箭都防不住,若能打造一面整甲出来,对于短兵交接有大用!”
方腊与汤隆相视一笑,最后还是汤隆解释起来,“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方公也有此意!”
牛皋挠着头皮,“我还觉得咱们的头盔不透气,一到夏日就热的很,若能改进一些就好了!”
方腊深以为然,“不错,春天一过便是夏日,头盔若是不透气,到了夏天根本戴不住,那就有些形同虚设了!”
汤隆伸手示意,“诸位且随我来!”
在汤隆的引领下,众人便来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作坊。
在作坊门口,两名甲士目不斜视,他们验过汤隆身上的军牌之后才一一放行。
进入其中,只见一副完整的甲胄正挂在木架上。
与太平军身穿的宋军甲胄相比,胸甲和臂甲变化不大,唯独头盔以及肩甲所在的位置刘备有变化。
宋军头盔有四种样式,第一种:凤翅盔,该盔由盔缨、盔体、盔脊、抹额、凤翅、顿项六大部分构成;第二种:笠形盔,这种样式的盔于宋朝首次出现,形似倒扣海碗;第三种:莲沿笠形盔,边沿翘起形同莲花瓣;第四种:无名盔型,款式类似唐时步兵甲所配之兜鍪,护颊两侧没有凤翅形装饰。上层是一块铁板,中间留有缝隙用以透气,在下方还有一块铁甲,可以确保头部的保护功能。
这时,侯健忍不住说到:“方公且看,这肩甲的改动很是方便,而且在里头加了垫层,如此一来,将士们无需穿两层,直接穿这一身甲胄即可!”
有宋一朝,为了以步克骑,匠工营一直在甲胄上面下功夫,《宋史》有载:“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每副用甲叶一千八百二十五片”。
兵种不同,盔甲重量也不同。宋军枪手因为在军阵中多采用坐姿或者半蹲姿势,盔甲最重,弓弩手则需要轻一些,因为甲太重不容易开弓上弩:“王琪进三色甲”……“
也就是说,长枪兵的甲胄在六十斤上下,而弓手的甲胄在五十斤左右,至于弩手,甲胄最轻,在四十斤上下。
饶是如此,四十斤的重量对于军卒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眼下若能减轻甲胄的重量,确实可以极大地提升军卒的战力。
这时,汤隆又道:“锁子甲费时费力又费钱,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花费,用水力锻锤可以造出数倍的甲胄出来!”
方腊感概不已,“不错,很不错,你们通力合作,竟能造出如此甲胄,也不枉一番心血,接下来便让军卒试穿一番,若是反应良好,那便以此为模版,批量生产!”
“得令!”
而后,方腊拒绝了汤隆欲行款待的打算,“伱们且忙自己的,我还要去四处转转!”
“遵命!”
好不容易出城一趟,方腊自然要多看几个地方。
没多久,一行人便离开了水利作坊,他们沿着水源逆流而上,很快便来了一处集市、村落。
这里没有城墙,隔着老远,便看到人声鼎沸的模样。
只不过,与城内错落有致的建筑不同,这里到处都是的营寨,不像民居,倒像是行军打仗所用。
行到近处,众人才看到另外一幅热闹的景象。
杂耍卖艺的、摆摊叫卖的、茶铺酒水铺……
城里有的商品,这里应有尽有。
在此,方腊甚至还看得几个官差模样的人在此巡视。
农耕时代,百姓依城而居,因为坚固的城墙可以带给他们绝佳的防御,用以杜绝暴力的威胁。
像眼前这帮景象的聚落,几乎绝无仅有。
不过,方腊只是看了片刻便明白过来:“如果我猜得没错,几个月之前,这里还是荒无人烟的田地,可由于匠工营搬过来运用水力的缘故,人流量大了,商机也就随之而来,这些商贩、百姓依据匠工营而存活。”
要知道,匠工营搬迁到此处的匠工算上护卫差不多在一千人开外。
一千人的衣食住行足以满足一座集市成立的条件,再加上百姓们在此贩卖一些农作物,兴起集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梁红玉侧耳聆听,嘴里道:“有宋一朝,城里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依靠手艺吃饭,而城外的种田的人却越来越少,方公,你说咱们以后会不会以为没人种田而缺粮?”
方腊考虑了片刻,正色道:“其实,影响耕地产出的因素有很多,只要能够提升耕地的产出,纵使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也不会影响天下人人有饭吃!”
“人人有饭吃?真是好大的志向!”
“不错,上千年来,官府都是重农抑商,可是到了方公口中,好像有不同的看法?”
“不错,其实只要咱们实力强大起来,甚至可以发动对外战争,通过扩大良田面积或者低价买进粮食的法子让大家吃得上饭!”
梁红玉读过书,有自己的想法,此时听到方腊所言,顿时颇为敬佩,“方公你且仔细说说,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其一便是保证良田不挪作他用,确保良田面积;其二便是扩充己方土地总量,在南方、在北方都有大量的沃土可以种上粮食;其三,那就是广开商路,以海贸为主,互通有无!”
“还有呢?”
“妇人同样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在男丁外出征战的日子,如果杜绝缠足恶习,将妇孺的双脚解放出来,便可以极大地缓解劳力的不足!”
梁红玉涨红了脸,她便是一双天足,本以为方腊会对此嫌弃,没想到,他竟然要杜绝“缠小脚”的恶习!
这样的主意虽然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可仔细琢磨起来却很有道理,听上去绝非方腊急切间想出来的!
“方公胸有丘壑,实乃百姓之福!”
此时,日上中午,方腊摸了摸肚子,嘴里道:“咱们寻个地方吃饭吧,吃完饭再去田地瞧瞧!”
梁红玉虽是将门子弟,但却不拘小节,“好,这里的集市看上去很是不错!”
于是,方腊带着人在集市上来回穿梭起来。
这一行十多人虽然看上去俱是太平军将领的模样,可四周的商贩却不以为意,看得出,同样的装束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不知走了多久,方腊终于找到一处略微安静一些的地方。
此处,临近百姓的居所,四周俱是吃食。
方腊打量了一番,嘴里道:“这里的东西应该好吃的很,要知道,但凡临近百姓居所的食铺,味道不佳可不会长久!”
梁红玉微微一笑,并不多言。
小小的食铺子坐下十多人,很快便做满了。
一个少年急忙上前招呼起来:“官人面要点些什么吃食?”
方腊从怀中摸出铜钱,“先将咱的马招待好了再过来!”
得了赏钱,少年欢欣鼓舞地离去了,“客官放心,绝不亏了你的坐骑!”
在这种毗邻匠工营的地方,小偷小摸之人绝不敢过来滋扰,否则一旦被抓,说不定会被扣上刺探军机的罪名,当场格杀!
“店家,拿手的招牌菜是什么?”
“汤饼和羊肉!”
“那就每人都来一份!量要管够!”
店家连连颌首,“客官放心,咱虽是小本生意,却从不缺斤少两,定会让客人吃饱、吃好!”
这般实诚的话让方腊心情极佳,“说的不错,客人满意,生意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