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黄台吉已经下定决心,要把燕山当成祁山,还要在种田方面超过诸葛村夫......真是精神可嘉啊!诸葛村夫好歹曾经躬耕于南阳,手底下还有许多会种地的四川老农民。可黄台吉呢?他啥时候种过地啊?能分清楚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吗?而且他还从蓟镇、宣府边墙外面拉了二三十万蒙古人......这是要让蒙古人和汉人比种地吗?

虽然喀喇沁蒙古人会种地,也在墙外燕山的许多山谷当中开辟了耕地。但他们种地的手艺可不怎么高明,年年都要从大明输入口粮!就这手艺去屯田,真不怕屯亏了?

也许黄台吉从没想到过种地也能亏本吧?

就在黄台吉安排蒙古人种地的时候,朱由检也在和蒙古人打交道。不过他在口外的蓟运河边上遇到的,都是不准备种地的蒙古人——他们是兀良哈万户斡尔朵和朵颜万户斡尔朵的精锐,总共3000铁骑兵,一人配了三马,跟着兀良哈大公主由坝上草原南下,一路扫荡不服从的喀喇沁蒙古部落,一直推进到了靠近密云边墙的虎石哈镇,才停止前进,在虎石哈镇周围布防,等候朱由检再次出境。

而朱由检也没有让兀良哈大公主等待太久,在确定了黄台吉这个“满洲诸葛亮”已经从唐指山退兵,并且从磨刀峪出了蓟镇边墙后。他就立即兵分两路,以袁崇焕、祖大寿为一路,率领属于辽镇、新蓟镇的兵马向东挺进,出山海关后,向辽西山区当中,位于大凌河上游,原属于大明营州卫的地盘开进——营州卫不是一个卫,而是分为左、右、前、中一共四个屯卫,占据了整个大凌河中上游地区,在洪武年间都属于北平行都司。可是因为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借了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所以就将营州四屯卫内迁,把这部分土地赐给了朵颜三卫。而喀喇沁蒙古就是由朵颜三卫中的一些部族发展出来的。

定居在大凌河中上游的喀喇沁蒙古人也投了黄台吉,并且出兵出粮参与了入口之役,当然也损失惨重——不仅损失了许多壮丁,而且因为提供了宝贵的口粮给后金军充军粮,又全无收获。所以从崇祯元年冬季开始,大凌河流域的喀喇沁蒙古部落就开始闹饥荒了(这一年华北和东北的许多地方都遭遇了旱灾,喀喇沁蒙古人的地盘又因为一直处于战乱当中,所以情况尤其严峻)。在朱由检看来,这就是出兵夺取营州四屯卫故地的最佳时机!

而另一路大军,则是朱由检亲自率领的原蓟镇军、京营军(由朱纯臣、张凤翼率领的一万八千人)、密云军和帐前军,总兵力约有六万人,从密云镇下属的潮河所出了边墙,沿着潮河北上,终于在十月初十这天抵达了已经被兀良哈大公主控制的虎石哈镇。

虎石哈镇在明朝洪武年间属于兴州五屯卫,也隶属于北平行都司,后来也被喀喇沁蒙古人占据。

朱由检这次出兵墙外的目标,就是兴州五屯卫和紧挨着兴州的会州卫的故地——也就是密云边墙以北,宣府边墙以东这一块儿。

根据计划,朱由检会在故兴州五屯卫的地盘上建立一座镇城和一座守备城,同时再设立10个千户所(卫),再迁移至少户屯军(民)出边墙,在10个千户所(卫)的地盘上定居。同时,他还会命令赵率教从所领的蓟镇军中抽调愿意受封卫所的将校,在遵化县和永平府的边墙外面的会州故地,也建立一座守备城、10个千户所,也迁户屯军(民)出边墙定居屯垦。

如果兴州、会州,还有辽西那边的营州屯垦开拓能够成功,那么黄台吉这辈子就再别想入长城一游了......

而且兴州、会州、营州拓殖的成功,也意味着大明王朝扭转了不断收缩的颓势,再一次进入了扩张时期。

上辈子学了五十多年怎么当皇帝的朱由检太知道扩张对大明这个国家的意义了!

大明汉地现在已经过于拥挤,天子脚下的北直隶更是如此,人多地少,再加上气候日益寒冷干燥,吃饭越来越是个问题了。

而解决吃饭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张!

可是朱由检又学不了逆子,把扩张当成一桩生意来做——倒不仅是因为朱由检没学会逆子做生意的本事,而是他的大明朝还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并不是以工商业和海洋贸易非常发达的东南沿海为中心的。

所以朱由检的大明只能走封建军事殖民的路线,而老祖宗留下的卫所制和蒙古人隔代传下来的千户制,其实就是封建军事殖民的工具!

因为无论是大明卫所还是蒙古千户,都是军民合一,而且都可以成建制的移动。

至于兀良哈大公主管辖的两个万户斡尔朵,一样是军民合一,而且还可以长途跋涉!

如果能把这些万户斡尔朵和军民千户所结合起来,大明特色的封建军事殖民,也许就可以如虎添翼了!

......

所谓的虎石哈镇其实就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堡垒,矗在潮河边上的一处谷地当中。堡垒外面有个小小的商市,应该是明朝商人和蒙古人交易的地方。周围还有一些荒芜了的农田,因为去年春夏两季的干旱和之后的战乱,田里都是枯死的农作物和荒草。

原本居住在此的喀喇沁蒙古人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现在只剩下兀良哈大公主的蒙古骑兵在堡垒外面列队迎接他们的男主人。

当朱由检率领着先行一步的两三千帐前骑兵和部分官员抵达虎石哈镇的时候,这位兀良哈大公主已经换上了盛装,领着几个从两个万户斡尔朵中选出来的美貌侍女,出了堡垒大门,恭恭敬敬的跪迎。

朱由检可是刚刚打败了后金天聪大汗黄台吉......而且再一次冲锋陷阵,妥妥的大明第一勇士,兀良哈大公主当然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起来吧!”朱由检从马背上翻身下来,望了这个已经怀上了孩子的女人一眼,笑着道,“干得不错啊......都已经到了虎石哈镇了!”

兀良哈虽然有了身子,但还很利索的起了身,跟在了朱由检身边,一边跟着皇帝往里走,一边笑着报告:“万岁爷,奴不过是借着您的威名平定宣镇边墙外的诸部......现在塞罕坝草原和宣镇边墙之外,都是陛下的地盘了。”

塞罕坝草原是朵颜万户斡尔朵的驻牧之地,朱由检也打算在那里修一座行宫,用来宣抚草原。

“两个万户斡尔朵有多少户部民了?”朱由检又问。

“回禀陛下,现在兀良哈万户斡尔朵已经有8000户部民了,朵颜万户斡尔朵的部民比较少,只有5000户......这些部民约半数是喀喇沁人,半数则是兀良哈人。”

朱由检轻轻点头,又问:“有黄台吉的消息吗?”

“陛下,黄台吉也搜罗了许多喀喇沁人,往滦河东岸退去了。”兀良哈大公主道,“奴还听说黄台吉准备在马孟山屯田......他准备将掳获的喀喇沁蒙古人和原本已经归附他的蒙古人混编出一个蒙古八旗,让他们在燕山屯田!”

“什么?蒙古人屯田?”朱由检哈哈大笑,“他还真想得出来......”

兀良哈笑道:“蒙古人哪里会种田啊!可别到明年屯出个颗粒无收!”

朱由检笑道:“由他去屯......朕不怕和他比种地。”他顿了顿,又看着兀良哈笑道,“大公主,朕还有件事儿和你商量,朕想着在塞罕坝草原上来个大会蒙古诸部,你能帮着张罗吗?”

爱乐书屋推荐阅读:水浒:开局成为店小二大暴君制作短视频收集资料,古人看麻了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南宋出圈记安西兵日记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三国开局就让董卓下不来台我是大明瓦罐鸡我只是夫子(穿书)男主总想当我的腿部挂件他来自秦朝世子很凶大唐:我爹是保镖头子雄兵连之再世周瑜凤凌天下甲斐的野望回到明朝做权臣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水浒大宋大楚皇权牛吏万古第一战皇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胜利身为洗冤司司正,破个案子很合理大唐小郎中我在三国建了一座城三十六计之三国群雄争霸公主们别追了,我娶了还不行吗?穿越水浒之雄霸天下逍遥小相公王朝的腐朽梦回大长安最强特种兵之战神传说三国:让你降吴,你绑架孙权绝宠小医妃:王爷,来一针新贞观造反录千宋老子就是要战争重生为后之皇后威武超级特种兵之王三国:摊牌了,吾乃上将邢道荣我家世显赫,躺平不过分吧!一统天下之乱世英雄水浒话事人穿越医妃要和离,战神王爷悔哭了大雪满风刀妖孽的小王爷大宋的智慧公牛传人
爱乐书屋搜藏榜:武道凌天大周少卿毒妃重生之杀伐穿越原始之魂三国赵云之子变成了太监也要精忠报国我的公公叫康熙我的草寇人生三国:逐鹿天下,醉卧美人膝无双世子爷三国开局就让董卓下不来台克跑传记最强帝王养成系统深宫宠爱:小丫头,给本王暖脚大宋之最强纨绔猖狂庶女,邪王赖定小医妃我是大明瓦罐鸡女国公种田一二事执魏红楼之意难平开局长生不老,看遍世间烟火贞观长安小坊正三国,从孙策和周瑜手里抢江东住手啊!汉室不是你这样狂扶的绝佳嫡妻盛世嫡妃(木兰听雨)北宋不南渡锦绣凰途:毒医太子妃红楼春大明:宁愿被人遗忘的大明皇孙从我是特种兵开始签到大明:我朱允熥,监国大明南明:从边境崛起的日不落帝国召唤猛将:从乱世流民到君临天下红楼败家子:我贾宝玉,又想纳妾了大明政客神医农女:傲娇夫君,惹不起!大宋天子之从征服水浒开始我的老婆是土匪时空战记:清末新篇章红颜乱,纨绔王爷的宠妃大唐至尊龙帝我麻了:穿越到古代带着狙三国之关平当老大系统派我来抗战大唐我的下人是李世民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长平长平暄和皇贵妃传两界穿越:从建立大明开始
爱乐书屋最新小说:开局化神境:陪着少夫人去充军做则天女皇的男宠重生野生时代我在大唐皇宫种土豆富可敌国,你叫我姐扶弟魔?骑马与砍杀从岛国开始最强九千岁:从假太监到摄政王重生刘协:我开着坦克匡扶汉室大明:从纨绔到暴君梦回蜀汉乱世枭雄:一介布衣崛起之路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战国策大秦传风水卜卦殷朝新政志挽明:努尔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只手遮天之玩转朝堂女帝今天要抢亲西北风云传毒士无双,女帝高呼活阎王大明第一特工隋唐之吾为枪绝开局穿越大明收个小弟朱雄英铁血霸弓魂穿司马遹,地狱开局立生一生重生大唐之逆袭风云最毒七皇子,开局迎娶女杀神大明:我崇祯绝不上吊一穿就成绝世高手秦末:强抢虞姬,截胡陈胜吴广!我只想当废物王爷,你偏来惹我?三国第一后勤大师,萧何算什么?尘埃山功高震主,女帝逼我叛国投敌熟读历史知识玩转古代世界原始大陆漂流记耶稣基督后期教之传奇国运:华夏养士五千载三国之龙逆天下今朝已然同淋雪,何妨今生未白头大秦:陛下,我真的是穿越者战国:无限小米粥,我成千古一帝了?穿越大唐风云三国:开局投董卓完成先帝遗愿国家的明天更比今天好!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重生:掠夺词条,宋徽宗是我爹绝世高手是怎么炼成的烈火南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