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赐不想再多说,他顾自走到了门边角落的另一张桌子上坐下来了,那高公子知道刘赐的意思,他再对刘赐拜谢之后,就带着娘子离去了。
刘赐回头看着那小相公和小娘子离去,他仿佛看见了当年他和婉儿的身影,他们也是这般携手走出风雨中的,他不禁黯然地笑了笑。
此时外面的天际响起惊雷,闪电刺破乌云,瓢泼的大雨伴随着狂风降下,刘赐忧虑地看着外头,这雨势很快越发大起来,看来不像是一场寻常的大雨,刘赐不禁焦虑,他不知道婉儿还能不能来得了。
随着大雨降下,这官道上已经没了车马,偶尔经过的几辆车马也是匆匆飞驰而过,这驿站里只剩下刘赐一个人,他喝着凉茶,枯坐地等待着。
刘赐等着等着,等得有些恍惚,而窗外的大雨仍是瓢泼地下着,他不知不觉地眯眼睡去,迷糊中他又听得一阵嘈杂的车马声,这马蹄的声响浑厚,刘赐警惕地醒过神来,他望出去,只见一伙人马飞快地赶到这处驿站,这人马有五六人之众,他们从马匹上飞身而下,闯进了这驿站里头来。
刘赐立马侧了身子,缩起了头,他瞧着这些人马的身手,他一看就知道他们是练家子,而且很可能是锦衣卫,因为一般的镖门人物不会骑着这般好看的高头大马。
刘赐自是担心这伙锦衣卫是来抓拿他的,他忙屏息凝神,警惕地听着他们的声响。
这些锦衣卫闯了进来,瞧着这驿站里头没有人,他们喧闹了一番,自己抓起柜台上的茶壶大口地喝起来。
刘赐没有理会他们,他们也留意到角落里坐着一个人,一个锦衣卫走过来,问道:“什么人?路引呢?出京文书呢?”
大明天下有严苛的户籍制度,人民不能随意走动,如若要离开家乡去往他处,必须要有官府颁发的路引才行。
刘赐方才是裕王府的人带着离开京城的,自然没有路引,也没有出京文书,锦衣卫素来有盘问天底下除皇帝之外的所有人的权力,刘赐听着对方盘问他了,他露出笑容,做出一副不知情的样子,回头对锦衣卫笑道:“官爷问我?”
锦衣卫端详了刘赐片刻,他看不清刘赐的来路,他警惕道:“路引!出关文书!”
刘赐站起来,笑道:“鄙人乃无足轻重之人,此番急匆匆出了京城,准备南下,倒是忘了带那什么文书,还请官爷见谅,哦对了,官爷如若记得,劳请官爷问二爷和十三爷好,就说刘某向他们拜安了。”
那锦衣卫瞧着刘赐这姿态,他愣了愣,他那专横的模样顿时僵住了,他着实是拿不准刘赐的来路,但这锦衣卫是个年轻汉子,年岁和刘赐差不多,他年轻气盛地喝道:“少废话,拿文书来!”
刘赐背起了手,笑道:“我的文书怕是你们看不得,要看让你们二爷来看。”
那锦衣卫着实是僵住了,一个年长的锦衣卫走近来,拍了拍那年轻人的肩头,他对刘赐说道:“公子姓刘?请教大名?”
刘赐笑道:“不足道,你们二爷如今去了辽东,你们十三爷去云南监察那边的土司,待他们回来,你告诉他们,贝易爷问他们好,他们就知道了。”
那年长的锦衣卫定定地看了看刘赐,他说道:“叨扰了。”
众锦衣卫不敢再和刘赐说话,他们在一旁的桌子坐下了,吃起酒肉来。
窗外的风雨越发的瓢泼着,刘赐心焦地看着外头,他自是怕再生什么变故,而这伙锦衣卫更是让他感到紧张,如若嘉靖皇帝变了主意,想把他留在京城,或者抓了他的亲眷留在京城,此时派了一匹追来,这伙锦衣卫马上就能逮住他。
一名裕王府的侍卫,他佯装无事地坐到刘赐面前,喝了口茶,低着声音对刘赐说道:“提防变故,快走吧。”
刘赐也是这般想,如今最好的选择就是赶紧走,再留着,说不准就万劫不复了,但是刘赐仍是犹豫,他看着外头的大雨,他说道:“再等等。”
那侍卫听着后面那些锦衣卫谈笑的喧嚣的声响,他说道:“公子,天意难测,此时不走,可能再也走不了了,日后还有机会和王妃相见,不急于此时。”
这位侍卫足有五十多岁的年纪了,他的须发已经斑白,他说话的语气沉重而绵长,显然是裕王府里面一个忠心耿耿的人物,刘赐对他多生出了几分信任,刘赐摇头叹道:“不瞒您说,恐怕日后我再难和王妃相见。”
那老侍卫睁着他那已显苍老的眼睛看着刘赐,刘赐叹息一声,说道:“此番我走了,可能就再也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