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会试越来越近,京城愈发的热闹。
来自大夏各地的考生近万余人,再加上家人以及随从、仆人,少说也得有好几万人。
春寒料峭,空气中还有寒意。
二月初九,会试正式拉开帷幕。
大半夜的林平安就起身赶往贡院,待到林平安到的时候已经也有不少考生提前到达。
这些人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聊着一些闲话,或者是讨论着此次会试...
夜里温度很低,当时此时大家似乎都忘记了寒冷,兴奋异常。
这是决定命运的一场考试,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取得优异成绩,光宗耀祖!
随着时间临近,贡院外的气氛变得凝重压抑起来,所有考生都静了下来。
寅时,随着三声锣响起,贡院的朱漆大门缓缓打开。
里面走来几位礼部的官员,望着门外的众考生,微微点头示意。
一番勉励之后又宣读了会试相关规定,大都是讲些禁止作弊,服从监考官安排等等,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别搞幺蛾子!
接下来就是搜检,会试自然比以往考试检查的更加严格。
考生们纷纷排成一条条长龙,井然有序的等待搜检后进入贡院。
许久终于轮到林平安,一番搜查之后进入贡院,待所有考生进入贡院后落锁,考试结束前考试连同主考官、监考等等所有人都要在里面待着。
刚才后面的搜检里发现了两名考生携带小抄,直接当场戴枷,这二人此生再也无缘仕途了。
贡院内灯火通明,考号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按照顺序一排排排列下去。
林平安的考号是丙字房,来到自己的位置,静静等待着会试开始。
会试连考三场,每场三天两夜,这期间考生只能吃喝都在自己的考舍里。
时值深夜,贡院的考舍内依然有人秉灯答题,也有人早早便歇息了。
每场结束后能难得有一晚可以回去,待到第二日天不亮就又要赶往贡院。
二月十七,随着锣声响起,为期九天的会试终于结束了。
所有考生都忍不住松了一口气,此时成败已经注定,接下来就等放榜。
放榜在二月二十九,这期间考生们难得放松下来好好休息一下。
这期间同乡的读书人相互走访串联交流感情,同窗的关系更加亲密紧密了。
转眼来到放榜之日,会试一共会录取三百名考生。
第一名被称为会员,后面还有一次殿试,殿试之后对其三百名考生进行排名。
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与探花。
二甲、三甲人数不定,根据皇帝的意愿或多或少,但是人数基本在三百余名左右。
贡院前人山人海,此时考生基本都在家里或者客栈等待报喜人,不过依然会遣人来看榜。
等待是最煎熬的,李梦儿在家中来回走动,此时心中焦急不已。
林平安悠闲的坐在椅子上,手握茶杯,吹吹茶末,抿一口热茶,淡定至极。
“相公,怎么还没有人来?”李梦儿焦急问道。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林平安放下手中茶杯,笑道。
李梦儿嘟了嘟嘴巴,说道:“相公,你怎么还这么淡定!”
正说着呢,安居巷外,锣鼓声响起,像是来报喜的。
果然,大门被敲响。
李梦儿立即跑过去将门打开,果然是报喜人。
“恭喜,祝贺贵府林平安老爷荣登金榜第九十九名!”
李梦儿闻言顿时欢呼雀跃,朝着屋内大喊一声:“相公,你中了!中了!”
她脸颊绯红,美艳娇羞,眉宇间尽是幸福甜蜜的神色,那张俏丽脸蛋因激动涨得通红,显得楚楚动人。
林平安问声出来,从袖中掏出几颗碎银打赏报喜人。
报喜人拿了赏钱,高兴的离开。
第九十九名基本上就是二甲进士,对于林平安来说基本上已经够了。
会元、状元什么的林平安自然没有想过,全国万余名举人中能挺进前一百已经知足了。
放榜第二日,那些落榜考生便开始陆续要回去了,林平安修书一封,将自己中榜的事情告知与李梦儿父母与林海,托同乡考生捎去。
接下来便是最后一次考试,殿试,殿试过后会根据成绩划分三甲名次。
之后便正式踏入仕途,开始走向人生巅峰。
李梦儿次日非要拉着去万福寺去还愿,林平安拗不过只好同去。
来到万福寺,李梦儿虔诚地拜了三拜,这才作罢。
转眼来到三月,院中的桃树,桃粉鲜妍,争奇斗艳。
殿试开始前会有礼部官员组织这些中榜考生进行礼仪培训以及殿试流程,省的殿试那日冲撞了皇帝。
再次踏入皇宫,依然是曾经红墙黄瓦,那条汉白玉打造的云龙石阶,蜿蜒而上,仿佛能抵达云端。
一番繁琐的礼仪与流程后正式开考,殿试只考策问,时间就一天,日落交卷。
回到家中,李梦儿询问林平安皇帝的模样,毕竟皇帝在普通百姓眼中犹若天人般存在,很难想象真实容貌究竟如何?
林平安摇头失笑:“那圣上也不过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罢了,和普通人没啥区别。”
三日后,殿试成绩出来,林平安反而进了一名,成了二甲第九十五名。
这天京城大街上张灯结彩,鞭炮声声,喜庆洋洋。
今日是新科进士插花游街之日,京城中百姓皆来观摩,瞻仰新科进士风采。
林平安这些二甲进士出身以及那些三甲同进士出身的进士们只能跟在后面徒步游街。
人群里林平安看到了李梦儿,只见她一脸激动兴奋,站在街边踮起脚尖寻找自己的身影。
很快,她发现林平安的身影,立刻朝林平安挥手示意,一双漂亮的眸子充满欣喜和骄傲。
林平安朝她露齿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看到了。
翌日是琼林宴,皇上携群臣宴请新科进士,以示重视。
琼林宴规格极高,作为开国皇帝,兴安帝对于这些未来的国之栋梁还是极为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