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长城计划,正式提上议程。

吴用道:“如果不考虑成本的话,此计可行。要真有如此工事,女真骑兵对我方的威胁,将大大降低。依我看,就以沧州府为界,先将鼓城、深州、沧州三地,用长城连接起来,这一段只需构筑几百里即可。剩余部分,可于日后慢慢完善。若真能修成此等巨物,今后北方鞑子想要对我梁山用兵,便只能绕道,从西北进攻了!”

柴进作为后勤总管,却皱起了眉头.

“这几百里的城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王小飞笑道:“长城也不是一天就能建好的,距离金兵再次来袭,少说也得半年之久,就请柴大总管先与陶宗旺兄弟商量一下,看这一段城墙需要多少人力。咱们现在要做的,是把沧州府抢在手中。金国人刚刚退兵,沧州离燕京也有几百里之遥,咱们就是占了,谅他们也没多大反应。眼下计议已定,还请诸将携手奋进,共同打造河北长城!”

“诺!”

……

九尾龟陶宗旺,是土木工程方面的专家。

经过陶宗旺团队与柴进等人的测算,若要将鼓城、深州、沧州三处连接起来,总共需要构筑三百里的城墙。

虽然工程浩大,但却并非不能实现。

古时的城墙都是夯土结构,修筑难度并不高,而且河北是平原地形,工程难度比之秦汉时期的长城修筑,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问题的关键,是工期较为紧张。

按照游牧民族的习惯,每年秋冬时节,马匹长满了肥膘,他们便会成群结队,南下劫掠。

金兵第一次攻宋的时间,正是去年十月。

而为了应对敌人今年秋季的大规模反扑,沧州一线的长城,必须在十月之前完工,不然就白修了。

这就是典型的时间紧任务重,陶宗旺表示压力山大。

面对此等艰难的任务,老陶不敢怠慢,与十几位工匠连夜合计,冥思苦想,终于得出了几条缩短工期的办法。

陶宗旺拿着方案,来向王寨主汇报。

“寨主请看,这是汴梁城墙的示意图,其高四丈,宽五丈,甚是雄伟。咱们需要构筑的河北长城,若以此为基准,六个月的时间断难完工。因此最终定下的规格为高两丈五,宽三丈,此等高度,已经足以封堵骑兵的行进。”

“工期确实是短了些,等坚持过今年,后期可否再行加固?”

“请寨主放心,肯定能加固的。”

“那就好,按照你们的方案来吧。”

“我们想出的第二条计策,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

“哦,说来听听。”

“筑城所用的夯土,如果重新制作,要耗费不少力气,如果采用现成的夯土,利用古旧城墙的材料,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能节省相当多的时间。”

“你是说,把现有的城墙拆掉,利用墙体的夯土来修筑新墙?”

“不错,河北现下有不少荒废的城池,咱们又有火药之利,完全能够应用此法。”

“嗯,好,这个办法不错,回头我让武开配合你一起施工。”

“说实话,如果采用大城城墙的夯土,效果才是最好。大城城墙用料充足,贴墙的城砖也是好东西。”

“大城城墙……你是说,把汴梁城拆了?”

陶宗旺挠挠头:“汴梁城并不在咱们手中,在下的意思,如果真要赶工期的话,像济州府、大名府、德州府等城池,可以先拆掉一部分,补充前线。”

王小飞想了好一会儿,随后回复道:“抗击金兵是眼下的头等要事,拆掉几面墙没什么打紧。城墙拆了可以再修,金兵要是杀过来,什么都没了。我批准你们的计划,全部拆掉,支援前线。眼下筑城抗金是第一要务,梁山上上下下,都要配合你们的工程进度。”

陶宗旺大喜:“寨主能如此支持,我老陶就是豁出命来,也要让工程如期上线!”

“老陶啊,我问你,洛阳城的城墙,是怎样的规模?”

“洛阳为前朝的故都,论城池营造,比之汴梁也是不遑多让,其周径五十里,高三丈五,宽八丈,甚是雄伟。”

“嗯,本来不想这么早对京畿地带动手的,既然你们有需求,那汴梁城眼下又不好取,那就只能用洛阳的城墙,来做你们材料的补充了。”

陶宗旺兴奋地直搓手:“洛阳城墙十分厚实,若能全部拆掉,足够咱们上百里的工程用料!”

王小飞笑道:“先不要高兴太早,我昨日与吴学究合计一番,沧州与深州之间相距离两百里,这个间距太长了,即便有城墙作为依托,也不易防守,会给敌以可乘之机。所以你身上的担子又要重几分,须在沧州与深州之间构筑一座新城,倒也不用太大,但须保证屯兵两万的规模。老陶,你粗估一下,构筑新城,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对整体工期影响几何?”

陶宗旺思忖片刻后道:“若能有洛阳、济州等城池的用料,在原有五十万民夫的基础上,再加十五万民夫的人力,整体工期不会有太大影响。”

“好!你再去做一份详细的方案,两日后,咱们聚在一起,给出最终的计划!”

“寨主,这个新造的城池,你给定个名字罢!”

“就叫它聚义城!”

……

两日后,在王小飞、吴用、卢俊义、柴进、闻焕章与陶宗旺团队的合作下,河北长城营建一期工程计划,正式出炉。

分管农业的宋清也提出建议,眼下正是农忙时节,百姓忙着耕田,不应再有徭役的负担。

等春忙过后,再征发民夫,却也不迟。

最终议定的结果,先征发五万民夫,再拨给陶宗旺五万士卒,共十万工程队伍,在深州、沧州之间,营造聚义城。

山西鲁智深所部、荆湖朱武所部,也要各自征调兵马民夫,支援河北的建设行动。

给鲁智深的指标是十万人,给朱武的指标是五万人。

春忙之后,再从山东本土、大名府、德州府等地大规模征调百姓,参与长城的营建。

最后参与筑城的人数,肯定会超过陶宗旺的估计。

因为防备金兵,乃关乎梁山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要全力以赴。

北方金国对于梁山本土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

金兵的每次南下,梁山都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化险为夷。

长此以往,难免有所疏漏,若被敌人抓住一次机会,恐怕整个局面都会崩盘。

与金国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与对方拼战略,拼意志,还要拼实力。

长城的营建,在完善整条防线的同时,还能让梁山以相对较少的兵力,阻拦住金国人的攻势。

剩余的兵力,才能扫平宇内,消灭中原和南部的势力,将整个天下捏合到一起。

所以河北长城的营造,事关全局,梁山上上下下,都要为之艰苦奋斗才行。

……

随着总部的一声令下,梁山在河北前线的主力部队,兵分两路,开始行动。

方面大员卢俊义,领兵十五万,北上攻取沧州、深州、鼓城等地。

寨主王小飞,则亲自领兵十万,南下攻打洛阳,以取得修筑城墙所需的夯土材料。

而剩下来的五万兵卒,在总工程师陶宗旺先生的带领下,于聚义城的城址,开启了挖地基、打灰、扛木板的民工生活。

后方济州府、大名府、德州府的四面城墙,随着火药的轰鸣声,应声而倒。

其砖石和夯土,被收集起来,装上车子,运往北方。

河北境内很多小城镇的城墙,也遭遇了共同的命运。

这些城墙的墙体,将为梁山的北地防务,做出特殊的贡献。

……

由于沧州、深州、鼓城这些地方,并无金兵驻守,所以卢俊义兵锋所至,快速将其拿下。

随后大军再次分兵,由卢俊义亲自驻守沧州,鼓城、深州分别交由李猛、张清负责驻守。

为支援陶宗旺那边的工程建设,卢俊义布置好沧州防务后,又匀出三万兵马,加入聚义城工地的打灰作业。

而梁山的另一路大军,从京畿之地呼啸而过,直扑洛阳。

其赫赫威势,差点令宋钦宗赵桓心律失常。

别说是皇帝,朝中的文武百官,俱是心有惴惴,生怕梁山又要兵围汴梁。

不少官员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开始偷偷准备跑路了。

结果梁山只是路过,他们的目标是汴梁以东的洛阳城。

……

洛阳是北宋的西京,更是前朝的故都,所以城墙高大,比较难拆。

攻打洛阳还是容易的,宋钦宗手中那可可怜怜的一点兵力,都用来防守京畿了,此时的洛阳城头,只有象征性的千余戍卒。

城破后,百姓惴惴不安,洛阳当地闲居的官员更是恐惧,害怕梁山来找自己算账。

随着那连绵不绝的爆炸声响起,洛阳市民心中的恐惧情绪,逐渐转为了惊诧。

梁山草寇凶狠残暴,不知用了什么方法,居然将四面城墙全部放倒!

虽然城墙高厚,但军械所火器专家武开及其团队,带来的火药量也是足够。在城墙根做了几次试验之后,便找到了合适的爆破地点。

随着王小飞一声令下,恢宏壮丽的洛阳城墙应声而倒,它倒下的身躯,被梁山大军敲碎装船,通过运河转移到沧州前线,发挥新的用途。

在这个时代,并没有毁坏文物的禁令。

再说了,梁山也是为了正义的事业,才如此行事。

等以后梁山财力充足了,再给洛阳拨款,重建城墙便是。

重建的城墙,过它个千八百年,也能成为文物,而且是承载着光辉记忆的文物。

洛阳市民非常不解,有好事者询问梁山大兵,为何行此怪异之举。

梁山军也不藏着掖着,将“拆东墙补西墙”的道理,灌输给洛阳民众,而且还宣传了北地金兵的凶狠残暴,那些家伙,简直都是生啖人肉的怪物。

为了保卫中原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梁山要在河北起一道绵延七百里的边墙,阻挡敌军南下。

洛阳为此等光辉事迹做出的贡献,梁山肯定会记在心里,将来一定会还回来的。

在寨主王小飞的严令下,除了洛阳城墙之外,大军不得搅扰当地百姓的生活。

当然随之而来的噪声污染,是他们必须忍受的。

将城墙的遗体转运完毕之后,梁山大军迅速撤走,返回前线,也加入聚义城工地的建设之中。

在山东军民的携手努力之下,一座崭新的城池,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古时候没有钢筋混凝土,所用的筑城材料,是大量的黄土、稻草、木材、石灰。

工人们首先要挖好基坑,再用备好的夯土,将基坑一层层夯实,作为城池的地基。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墙体的构筑。

最终修好的城墙剖面呈现梯形,内部是夯土结构,外部包裹一层墙皮。

如果条件富裕的话,也会裹上烧砖或石砖,以增加城墙的耐用性。

而梁山从各地搜刮过来的老墙泥,可直接打碎当做夯土来用,省下了不少步骤。

尤其是洛阳城出品的夯土,更是极品中的极品,极大地加速了工程的建设速度。

夯土城墙的实际效果

目前参与筑城的,多是梁山士卒。

再过月余时间,等春耕结束之后,梁山便能从本土征发民夫,参与北部防御工事的构筑了。

至于吸引老百姓加入建筑工地的优惠政策,王小飞等人也想好了,那就是大分田土。

河北近五六年都是兵荒马乱,到处都是荒地。

梁山此次将阵线前推,预计能多出三百多万公顷的田土。

这些土地除了部分用作军屯之外,大部分都要分给百姓耕种。

至于到时候谁家分得多,谁家分的少,就看百姓们参与梁山国防事业的积极程度了。

为了能在十月之前完成三百里城墙的构筑,梁山要尽可能多得征发百姓,如何调动大家伙儿的劳动积极性,是一个大问题。

总之既要使用民力,也要给百姓好处,不能过度压榨劳苦大众。

北宋朝廷的最终失败,正是高层盘剥过度所致。

梁山要建立新的秩序,还是得珍惜民力,既要让马儿跑,也要给马儿充足的养料,让马儿跑得快的同时,也不至于饿死。

……

梁山大军的行动,惊动了北方的敌人。

毕竟金人也有耳朵鼻子,并不是聋子瞎子。

此时驻守燕京的将领,正是辽国降将郭药师。

他得到梁山前出的消息之后,异常紧张,觉得梁山是要趁热打铁,发兵来攻燕京府了。

可仔细一看,梁山只前推到沧州一线,就停下了,老郭不由得松了口气。

对于郭药师这种三国降将来说,想要在金国生存,必须注意保存自身的实力。

所以梁山不来打他,肯定是天大的好事。

所以老郭只是将前线的消息传递给了金国政府,除此之外并未有过多的表示。

大战刚过,金军阵营内也有厌战情绪,皇帝吴乞买得信之后,只是骂了几句泄愤,现在兴大兵来讨伐,绝非明智之举,毕竟女真士卒也是人,他们并不是永动机,也是要休息的。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河北战场暂时趋于平静。

只有梁山士卒打灰的声音,此起彼伏。

……

爱乐书屋推荐阅读:新贞观造反录假崇祯的自我放飞日记我的公公叫康熙世子很凶俺四叔是朱重八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水浒:开局成为店小二重生大唐成为安禄山的私儿子开局被女土匪看中,我占山为王三国:逆天系统,称霸天下大暴君制作短视频收集资料,古人看麻了风流神针模拟中辅佐女帝,但模拟是真的大唐最强驸马爷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重生之岳飞传奇北明不南渡南宋出圈记大明:朱元璋假死,我选择登基!安西兵日记都被包围了,皇兄们才记起来我三国开局就让董卓下不来台我是大明瓦罐鸡我只是夫子(穿书)男主总想当我的腿部挂件他来自秦朝大唐:我爹是保镖头子雄兵连之再世周瑜凤凌天下回到明朝做权臣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回到上古当大王大楚皇权万古第一战皇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胜利身为洗冤司司正,破个案子很合理大唐小郎中我在三国建了一座城明末疯狂三十六计之三国群雄争霸公主们别追了,我娶了还不行吗?穿越水浒之雄霸天下逍遥小相公梦回大长安开封府胥吏最强特种兵之战神传说三国:让你降吴,你绑架孙权绝宠小医妃:王爷,来一针千宋
爱乐书屋搜藏榜:武道凌天大周少卿毒妃重生之杀伐穿越原始之魂三国赵云之子变成了太监也要精忠报国我的公公叫康熙我的草寇人生三国:逐鹿天下,醉卧美人膝不愿长生的徐麟无双世子爷三国开局就让董卓下不来台克跑传记最强帝王养成系统深宫宠爱:小丫头,给本王暖脚大宋之最强纨绔猖狂庶女,邪王赖定小医妃我是大明瓦罐鸡女国公种田一二事执魏红楼之意难平开局长生不老,看遍世间烟火贞观长安小坊正三国,从孙策和周瑜手里抢江东住手啊!汉室不是你这样狂扶的绝佳嫡妻盛世嫡妃(木兰听雨)北宋不南渡锦绣凰途:毒医太子妃红楼春大明:宁愿被人遗忘的大明皇孙从我是特种兵开始签到大明:我朱允熥,监国大明南明:从边境崛起的日不落帝国召唤猛将:从乱世流民到君临天下红楼败家子:我贾宝玉,又想纳妾了大明政客神医农女:傲娇夫君,惹不起!大宋天子之从征服水浒开始我的老婆是土匪时空战记:清末新篇章红颜乱,纨绔王爷的宠妃大唐至尊龙帝我麻了:穿越到古代带着狙三国之关平当老大系统派我来抗战大唐我的下人是李世民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长平长平暄和皇贵妃传
爱乐书屋最新小说:穿越古代无理造反大齐之君上传奇大明狗腿子三国凭实力截胡后主刘禅:从救关羽开始曹贼:家父曹操,请陛下称太子大夏镇远侯跟史上最稳太子抢皇位?我不干!三国:从县丞开始的崛起之路穿书太监太会审时度势了!物资系统身上藏!女帝倒贴当新娘2153,我再也不回去了哈哈大汉那些事儿改嫁你爱的小将,我退婚你哭什么装傻小地主:我真的只想躺平啊!特种兵之水浒武大郎北宋我称皇山贼之谋定三国明朝写作素材大全镇国世子爷三国第一公侯三国:开局娶了大乔执掌风云:从一等功臣走向权力巅峰动荡的大元贞观六年遇见三岁小公主当云天明穿成林如海为了成神的我欺骗古人大明辈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养子断亲后,带着亲爹妻儿逆袭了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幽默风趣解读黄帝内经红楼:我能创造一个新贾府大唐小医师大明长歌之太后传奇从纨绔到拥兵千万!战场杀神从马前卒开始我家有个电饭锅御赐监察使爆兵百万占北疆,皇帝跪求我登基!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穿越之我在明朝开药房朱标重生改写大明历史女王陛下,其实我是北境霸主大秦:我说我不当宰相,扶苏非要封我为王!白话三侠五义我一个庶子,权倾天下很合理吧?穿越三国之黄巾天下重生清末之傲视列强!如何拯救德意志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立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