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斥候的交战没有分出胜负,然而拓跋伏罗也知道,宋军不会轻易出兵,看来是想死守襄国,这让拓跋伏罗很是无奈,他不想强攻襄国,毕竟他知道,魏国占据襄国的时候,襄国就是坚城。
襄国是一座比较古老的城池。
公元前236年,秦灭赵,“秦兼天下,于此置信都县,属钜鹿郡。(《元和郡县志》)
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占据咸阳,分封诸侯王,改赵王歇为代王,封张耳为常山王,统治赵地,并改信都为襄国,都之。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襄国县,属冀州刺史部赵国。
东汉,襄国县仍属冀州刺史部赵国。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隶冀州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襄国县更隶冀州广平郡(析魏郡置)。
西晋时期,襄国县隶属司州广平郡。
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七月,石勒进驻襄国,定都于此,大修城郭,因徙洛阳铜马翁仲二,列于永丰门,谓其城曰建平城。
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石勒脱离前赵,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并于京师周围别置司州,襄国县直属司州(京师周围地区称司州)。
东晋咸和五年、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年),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至九月,他正式称帝,改元建平。至此,中国北方几乎全部归于赵土。
东晋咸康元年、后赵建武元年(公元335年),石虎迁都于邺,旧都襄国改置为襄国郡。
东晋永和六年、后赵青龙元年(公元350年),冉闵杀石鉴自立,建立冉魏政权,石祗在故都襄国称帝,改元永宁。
东晋永和七年、后赵永宁二年(公元351年),冉闵灭赵,刘显复称帝于襄国。
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冉闵攻灭刘显,因毁其城垣,后赵残余政权覆灭,是后襄国废入任县。
后北魏统一北方,再置襄国,归相州广平郡,及宋攻占相州,分广平郡为襄国郡、广平郡,襄国县为襄国郡郡治。
襄国也算是见证了自汉末以来的乱世,还曾经是羯族建立的后赵都城,魏国复置襄国,是因为襄国地理位置重要,宋国也十分重视襄国,毕竟和魏国接壤。
这也是拓跋伏罗头疼的地方,襄国如今可要比以往更加难以攻破,如果强攻,能不能攻下不说,损失必然不小。
不过拓跋伏罗也不是没有办法,宋国对待世家的态度,也是魏国可以利用的一点。
襄国虽然屡次经历战乱,世家多衰败,但是经过宋魏两国已经有所恢复。
如今,襄国城内大小世家共八家,被称为襄国郡八大家,掌控着襄国的所有贸易。
最大的王家,家主王安是襄国郡商会会长,其长子王通是相州主簿,次子则是白虎卫前营左副将。
也就是说,王家在宋国地位超然,能够成为一郡商会会长,必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而且,王家各支在相州各地都有人在府衙任职。
王安的弟弟是襄国最大酒楼的老板,但是他还有一个身份,暗卫在襄国郡的负责人。
这就了不得了,王家可以说是朝廷的支持者,这也是刘义隆的策略,拉拢可以拉拢的世家,扶植他们,让他们能够成为其家族所在地的最大世家,然后暗中为朝廷办事。
这些年,王家可是受益匪浅,宋国当初入主襄国,王家也是出了力的,然后第一时间投靠宋国。
如今,王家在襄国可以说是襄国郡世家的首领,但是王安知道,有些世家必然不服,比如曹家,据说曹家祖上是汉末曹魏宗室后人,只不过是旁支。
曹家曾经在襄国还是很有势力的,自从宋国占据襄国,曹家阳奉阴违,然而曹家十分聪明,从未有把柄落在朝廷手中,曹家表面对王家恭敬有加,但是一直和王家暗中较劲。
但是王家有朝廷支持,曹家根本无法和王家抗衡。
不过这次,魏国大军压境,曹家有了想法,如果可以依靠魏国,曹家就有希望成为襄国最大的世家,也可以将王家彻底打垮。
于是,曹家秘密派人出城,准备前往柏人联络魏军。
然而这一切,王家都放着呢,当魏军进入宋国,王家就派出人监视其他世家,以防有人出卖宋国,同时,暗卫也对此有防备,毕竟宋国对世家并不信任。
檀道济也很快收到了消息,是暗卫传过来的消息,檀道济并不意外,这些世家的德行他太了解了,不过他并没有声张,他打算将计就计。
于是他派人告知王家,不要轻举妄动。
同时,曹家派出之人也顺利抵达柏人,如愿见到了拓跋伏罗。
“草民参见殿下。”
拓跋伏罗打量了来人一眼,道:“你说你是襄国曹家之人?”
“草民正式,草民奉家主之命特来见殿下,曹家愿意投靠魏国,献出襄国城。”
拓跋伏罗大笑道:“曹家想要献城,难道曹家已经控制了襄国城吗?”
那人有些尴尬,不过继续道:“殿下,曹家虽然没能控制襄国城,但是曹家可以联合城内世家为内应,助殿下夺下襄国城。”
拓跋伏罗大怒道:“当本王是傻子吗?本王麾下大军可不是吃素的,需要你们!”
“殿下,话虽如此,但是宋军在襄国城屯有重兵,殿下想要攻破襄国,还真需要我们。”
拓跋伏罗沉默了,此人说的不错,襄国大军可是宋国精锐白虎卫,领军大将可是檀道济,所以襄国必然是一场恶战,如果可以得到城内世家的支持,也不失一个机会。
于是,拓跋伏罗道:“可以,不过本王凭什么相信你们?”
那人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拓跋伏罗从侍卫接过书信,然后道:“殿下,这是宋军的一些布置,不知诚意可否。”
拓跋伏罗看完很是意外,于是打算相信面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