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果然如杨怀仁所预料的一样,辽国使节代表辽国皇帝向大宋皇帝告状,说他们国内女真部的叛乱,跟大宋的齐国公杨怀仁大有联系。
朝堂上的大佬们说实话也不怎么喜欢杨怀仁,一来是文武有别,这点意识上的认知在短期内还是不会发生太大改变的。
二来便是杨怀仁以往的名声似乎不怎么好,名声在外的大宋第一二愣子也好,还是杨怀仁作为高贵勋戚却处处言商的性情也罢,总归是被他们这些文人大儒所不齿的。
当然,一些事情上,比如杨怀仁对大宋的忠诚,他们如今是赞赏的,加上杨怀仁还救过他们的命,所以眼下对杨怀仁的态度也大有改观。
只是很多原则上的事情,他们该看不过眼的依旧看不过眼,和其他的事情无关,大概这就是他们坚持的所谓文人风骨吧。
但事情就是怪了,以往常常和杨怀仁不太对付的那些朝堂大佬们,这次出奇的团结一致了。
对于契丹使节对杨怀仁的指责,他们充耳不闻,只说辽使所说之事,根本就没有确凿的证据,是辽使,也包括辽国皇帝耶律跋窝台,他们想多了。
李清臣甚至当场呵斥了辽使,说如果真如辽使所说,大宋一个国公爷能鼓动辽国一个百万人的大部族造反,那辽国对北方各个部族的控制能力是不是像豆腐做的房子一样不堪一击?
这太儿戏了吧。
如果杨怀仁当时在场,估计也要感动得感激涕零了,连豆腐渣工程这种比喻都提前近千年诞生了。
毕竟这种事发生的实在是太少了,跟母猪会上树,以及厨子不看菜谱看上兵法了一样的异想天开。
辽使很无语,心里问候了老李头祖宗十八辈,可顾忌契丹人和他们的契丹皇帝的脸面,却没有想出什么话来反驳老李头的观点。
老李头数落了人家一番,接着又换了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说大宋和辽国毕竟兄弟之国,如果辽国有难,大宋是不会坐视不理的。78中文最快 手机端:
这就是老李头的觉悟比较高了,眼下是什么情况?
相信不用跟大家详细说了,老李头这么一个贼精贼精的老头儿,当然知道揣测杨怀仁对这件事是怎么想,又打算怎么做的。
站队懂不懂?老李头混迹官场多年,晚年还能混上个宰相当当,自然不会不懂。
眼前的局势,不管什么情况,只要和杨怀仁坐在同一条船上,穿上同一条裤子,那是绝对不会犯错误的。
小皇帝坐在龙椅上没有发话,可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心理活动也不难猜到,老李头也不会跟自己的宰相生涯过不去。
杨怀仁也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他的确不如李清臣,这某些事情的敏感性和谨慎程度上,不能按照老李头之前老实巴交的性情来判断。
当官的人嘛,特别是在古代,这几乎就是基本功,如果连这单基本功都整不明白,那这多么年的官可算是白当了。
老李头似乎也从杨怀仁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在忽悠歪果仁的道路上,就已经越走越远,也越走越自在了。
辽国使节被说得一愣一愣的,竟不自觉地点头表示老李头说的话似乎很有道理,很快便忘记了不久之前被老李头喷了一脑袋吐沫星子的事情。
老李头忽悠了一阵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说辽东今年大水,有不少灾民,我们大宋一定不会坐视不理的。
所以决定有齐国公杨怀仁领头,派人去辽东向受灾的辽东民众表示慰问,顺便把占据辽东的女真人劝说回他们的山里去。
辽使觉得如果结果是这样,似乎也是不错的,还没等他想明白其中内情,小皇帝已经决定散朝了,说不能耽误了今日的课业。
我们大宋人向来都是爱学习的,一千年后的钉钉了解一下。
辽使被大宋朝廷组团忽悠的够呛,知道出了宫门,才回过味儿来,想回头把话说清楚的时候,朝堂上早跑没人了。
看来大宋的官员都很聪明,自从小皇帝登基之后,党争几乎不见了,当官的似乎越来越明白了这个官应该怎么个当法。78中文更新最快 电脑端:
更不用提这件事只会让辽国越来越乱,不管大家意见如何,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有个基本的共识的。
不管杨怀仁能不能在将来收回燕云十六州,也不管他又会用什么样的方法,但假如杨怀仁成功了,他们做为同时代的朝中一员,也一定与有荣焉,名垂青史。
杨怀仁这边很快便得到了朝堂上的消息,他不自觉地朝着老李头宅子的方向虚拜了几下,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个世界上能了解自己的人越来越多,绝对是一件好事。
武德军水军这边早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出征的准备,龙武卫和虎贲卫虽然不能北上,却也在做着某些方面的准备。
局势看似平静,但谁都知道,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是不会提前给你打招呼的,未雨绸缪绝对不会有错。
说到未雨绸缪,杨怀仁也在思考水军北上辽东之后,会遇到的一些事情,辽东的情况还是很复杂的,杨怀仁尽量想把将来有可能遇到的事情的想到,也省得徐泾他们到时候抓瞎。
这便是这个时代通讯不那么方便的无奈之举了。
杨怀仁不是神仙,大方向在节堂议事的事情已经说了差不多,差的也只是一些细节上的事情。
他想来想去,写了三张纸,叠起来放在了三只锦囊之中,派人把徐泾唤来,把三只锦囊交在了他手中。
告诉他水军抵达辽东之后,契丹人来发难的时候,便打开第一个锦囊;
万一遇上了高丽或者倭国的船队或者高丽朝廷的发难,便打开第二个锦囊;
完颜阿骨打知道了大宋水军北上辽东,万一派人来发难,便打开第三个锦囊。
徐泾听得认真,之后恭恭敬敬从杨怀仁手里接过锦囊,又小心翼翼地把三只锦囊收进了怀里。
杨怀仁最后不忘嘱咐,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遇事还是要徐泾和史云等水军将领临场应变。
而且许诺他们,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杨怀仁都会给他们兜着,让他们放心出征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