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早在上古时代,音乐便已经诞生,故而《吕氏春秋》有言:“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
三皇五帝时,诗、舞、乐皆称为乐。
传说中,伊耆氏部族每年年终都要举行蜡祭,唱《蜡辞》。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禹传位于子启后,夏由此立,音乐也进一步发展。
开始由瞽(gǔ)①和巫,专职掌管音乐。
至商,巫风盛行,一度能参定国家大事。
周灭商后,周公为“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而制定了一套等级十分严格的礼乐制度。
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佾为乐舞队列,一队八人。
且天子四面钟磬,诸侯三面钟磬,卿和大夫两面钟磬,士则是一面。
以如此鲜明的差别,来明尊卑上下。
并建立了庞大的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下辖大师、小师、典同、典庸器以及各种乐师和乐官、乐工,并把宫廷乐舞分为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
两周之间,名家辈出。
既有“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秦青,也有使“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日不食”的韩娥,还有“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的高渐离,更有为知音子期而摔琴的伯牙。
如此恢弘盛况之下,孔子在齐国闻《大韶》后而三月而不知肉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秦灭六国后焚书坑儒,又在楚汉之争中一世而终。
天下一时疮痍弥目,百废待兴。
便连高祖出行都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虽沿秦制设乐府,然再难恢复昔日盛景。
钟磬之乐被笙箫琴瑟丝竹之乐取而代之,音乐的功用也渐渐从教化等级演变成了娱乐身心。
不少儒者为此昼慨宵悲,满脸地痛心疾首,口口声声的礼乐崩坏。
阿娇却不觉得是什么坏事,依她看来,是人制乐,又不是乐制人。
那么用作消遣又如何呢?怎么就堕落不堪了?
她被幽禁在汉宫中后,时常会在天气晴好的午后,晃晃悠悠地飘到高枝之上。
唱地正欢的鸟儿们,并不知道身边多了个鬼,仍是唱地不亦乐乎。
阿娇便一面仰头望着蓝天白云,一面享受着鸟儿们的婉转歌喉。
还是这样好。
单单纯纯地就是唱歌而已。
若不然按他们的想法,只怕还得在鸟儿们中分出个三六九等来。
然后高级的才能放肆高歌,而低级的要是张了嘴,那就会使族群毁灭?
好吧。
她承认,她这是歪理邪说。
毕竟那些儒者们说地头头是道,一副很有道理的样子,若叫她去反驳,想必是辩不过他们的。
但阿娇真的觉得,人为什么要活地那么累那么复杂呢?
听音乐都能衍生出这么多条条框框来。
她想习乐,便只是想能自由自在地直抒胸臆。
仅此而已。
所以,她的目标就是学精一门乐器。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学什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