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小王夫人来了,阿娇忙从外王母身旁起了身,往母亲下首走去。
长幼有序,小王夫人即便只是嫔妃,但也是长辈不是?
阿娇又不是真正不晓事的两岁孩童,如何能借着外王母受小王夫人的礼呢?
她动作很迅速,以致于外王母和母亲还没反应过来,她已经都站好了。
外王母和母亲都颇为讶异:这也没人教过她这些啊。
但等想到之前阿娇因在大丧上哭闹而坚持自罚,母女俩又不禁齐齐欣然一笑,愈发觉得阿娇真是与众不同。
若不然,怎能小小年纪便这般明礼孝顺呢?
阿娇的注意力则全在即将出现的小王夫人身上,她翘首以待地望着殿外,关于小王夫人的点点滴滴也自然而然地涌上了她的心头。
小王夫人名儿姁(xǔ)①,小了王夫人七岁。
王夫人止有这么一个胞妹,又一同嫁给了汉家天子,但姊妹俩的人生轨迹没有因此大同小异。
王夫人母凭子贵,从皇后顺利登上太后之位不说,便连与汉室半点关系没有的前夫女儿金俗都因此得了钱千万,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顷不算,还依照县君的规格得了汤沐邑,被封为修成君。
外王母当时简直都要气疯了,“孤倒不知先帝居然还有个女儿流落民间。”
可又能怎么办?
那是刘彻的亲长姊,不知道还好,知道了还能由着她继续蓬头垢面地讨生活,那岂不是让煌煌汉室为天下所耻笑?
于是,为了不成为市井间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外王母是忍也得忍,不忍也得忍。
只不过外王母的眼光不可谓不毒辣,她早在寻金俗回来时便说她作为承继殷实家业的独生女,居然短短几年便把日子过地那般穷愁潦倒,如今泼天富贵又来地如此轻松,之后要惹刘彻烦心生气的时候只怕还多着。
后来,这话果然得到了验证。
但那是很久之后的后话了,这里便先不提了。
而小王夫人,却是在二十四岁这样的花信之年便香消玉殒了。
她去世时,她四个儿子中最大的才三岁,最小的尚未满月。
彼时,阿娇五岁,金屋之誓刚立。
幼时的记忆本就是大片大片地断层,只有格外印象深刻的事情才能略微鲜明完整。
而她和小王夫人接触又甚少,于是以致于现下无论如何地竭力回忆,也实在是一点都记不得她的模样,便连模模糊糊的大概影像都没有。
但因为有王夫人这个姊姊,又为舅父生下了四个皇子,小王夫人的名字注定不会被人所遗忘。
前世时,母亲曾感慨说如果真要在舅父的后宫中选个什么第一宠妃,那一定是小王夫人。
阿娇当时还奇怪,不应该是栗姬吗?
在她看来,栗姬盛宠多年不衰,长子刘荣又曾被立为太子,她离皇后之位真的就只是一步之遥而已。
所以她嚣张跋扈,打从一开始便觉得那是她的囊中之物,便连对母亲都敢出言不逊,态度轻蔑。
难道不应该栗姬才是第一宠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