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是错了吗?”
“这个,历史很难说得明白。”
江宁摇了摇头。
其实对于像苏轼这样的官员,他在朝廷当中是不可能走得长远的。
毕竟。
此时新党与旧党不断的争斗。
你要想获得成就,那就必需选择好队伍,摆明你的态度。
就像苏辙一样。
苏辙就坚定当旧党。
虽然也被贬,但旧党执政之后,他的提拔便如火箭。
哪怕最后旧党失势了,但因为朝中旧党势力也很大,新党最后也不敢将苏辙贬得如何。
所以在那个时候。
你想在朝中立足。
要么,你是旧党。
要么,你是新党。
如果是这样的话。
不管新党与旧党如何的打击,只要新党与旧党得势,你便能立即得到重用。
可你一边反对旧党,一边也弹劾新党。
那么,两党都不会认为你是自己这边人。
最终。
虽然苏轼有东山再起过,但也因为不是两党之间的核心人物,一直都处于被贬的路途当中。
当然。
苏轼这么做,也不是情商有问题。
对于苏轼这样的人来说。
他并不喜欢这样的党争。
他更为喜欢的是,不管是新党还是旧党,都应该为朝廷考虑。
所以。
他原本是旧党,但对于旧党某些不好的策略,他也会反对。
而哪怕章惇救过自己一命,但为了朝廷,他同样还是会上书朝廷。
“两人最后成为仇人了吗?”
众人叹了一口气。
这无解。
从大义上来说,苏轼没错。
可是。
从礼义上来说,这般做法,章惇绝对无法接受。
“或许吧,但两人也不见得就是完全的仇人。”
江宁摇了摇头,继续说道:“苏轼在得到大赦之后,他在回京的途中,碰到章惇的儿子。章惇儿子担心苏轼回京之后得到重用,就会对付自己的老爹章惇。但苏轼却对章惇儿子说,我与丞相相交40年,虽然中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但这只是公事上有矛盾,个人私交并没有任何问题。”
“在这里,自然是苏轼品格的高洁,他不会因为私仇而对章惇怎么样。但章惇是不是这么想的,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王安石变法来看。他影响了一系列历史人物的一生,有的时候,在两党竞争当中,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
“宋哲宗死后,因为哲宗无子,皇太后召集众大臣寻问该立谁为皇帝。章惇说,按长幼应立申王。皇太后便说,申王体弱多病,不能立为帝。章惇还想说,一边的曾布便训斥说,听皇太后处置。最终,皇太后便决定立端王,也就是宋徽宗。宋徽宗继承皇位之后,章惇一路被贬,71岁,死于浙江。”
章惇讲完。
众人却是再度将思想放到了千年之前的王安石变法当中。
在这里面。
有大宋百年第一人的苏轼。
也有性情非常激烈,同时当年也是苏轼好友,最后成为仇敌的章惇。
同样还有为官低调,平安过完一生的曾巩与章衡。
……
“我们继续,在这一榜单当中,除了章惇当过宰相之外,还有一位进士,他同样也当过宰相。他的名字,叫做吕惠卿。与章惇一样,他也是新党代表,同时也是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原本他是王安石极为深信的助手,但正史记载,后来王安石罢相之后,他拿出不少与王安石的书信陷害王安石。同时,在新党与旧党不断争斗当中,吕惠卿的官职也是起起伏伏。后来众人认为其背信弃义,不管是旧党还是新党都不敢再重用他。是以,晚年的吕惠卿便被贬出了权力中心,一直在地方任职。”
与曾布,章惇一样。
吕惠卿也被编入了宋史奸臣传中。
同时。
相比之曾布与章惇,宋史更为讨厌吕惠卿,认为其背信弃义。
但在这一块也有不少争议。
后世不少史学者认为。
吕惠卿对于在变法这一块上,还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认为他是比较有才能的政治改革家。
至于背信弃义,似乎也有不少史学家对此进行了翻案。
“另一位,叫做王韶。王韶早年的时候屡次科举,屡次不中。直到27岁的时候,这才考中进士。不过王韶当年与苏轼科举的成绩一般,早年也在地方当小官。后来朝廷准备了一个特制科,王韶也没发挥好。所以,大多时候王韶只是担任较小的官员。”
“只是虽然如此,王韶却内心有长远的眼光。虽然他是书生,但他却非常喜欢兵法。他常常去陕省那边游玩,一边游玩,他一边记下边事。经过几年的实地考察之后,王韶写出了三篇《平戎策》,并献给了神宗。神宗看后,认为王韶是个人材,就将他调到京城,并受到重用。”
“因王韶很有谋略,虽然王韶是一个文官,但他还是被神宗信任,让其带兵。而在王韶带兵的几年时间里,王韶取得了重大的军功。在熙河之役,王韶收复了熙、河、洮、岷、宕、亹五州,开拓疆土达二千余里,招降部众达三十多万。这场战争是北宋自建立以来八十年间,对外战争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
“但可惜,北宋却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这场胜利!王韶虽然得到了重用,被封为枢密副使,但他后来与王安石、宋神宗发生了分歧,被贬出朝廷,几年后患病而死。”
“再一位,他叫做程颢……”
一口气。
江宁连讲了曾巩,曾布,章衡,章惇,吕惠卿,王韶,以及程颢。
这一些人。
有的比较知名。
有的并不知名,但却在北宋之时担任了很重要的职位。
而接下来,还有一位,则是江宁最想讲的。
“最后,还有一位,这一位我觉得,他的成就,思想,不在于苏轼之下。”
“不在苏轼之下,这是谁?”
“张载。”
“张载是谁?”
相对于曾布,章惇,吕惠卿……他们。
张载无疑更多的人不知道。
毕竟。
此前一众大佬,哪怕不是特别知名,但都当过很高的官。
回去查查就知道。
可张载,在史书上还真个没有太多的介绍。
至于原因。
这也很简单。
因为张载当的官并不是很大。
同时看起来也没有取得什么样的政绩。
(
“张载是与苏轼同一批的进士,他自小就聪明,很小的时候表现出不同于普通人的品格。15岁的时候,父亲在前往涪陵任上去世,他与母亲陆氏还有5岁的弟弟张戬一路护着灵柩,在回家的路上,一家人路过横渠,因觉得这个地方民风很好,最后张载便与母亲在这里安家。”
“与王韶一样,少年时候的张载很喜欢军事。21岁的时候,张载便向主持西北防务工作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用兵见解。范仲淹召见了张载,很喜欢像张载这样年轻有为的青年。但却说,你是儒生,何必在军事上下功夫,应该多在儒学上下功夫。”
“至此,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说到张载,一众直播间粉丝脑海里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位牛人。
“江宁老师,张载好像有一些像王阳明。”
“算是。”
江宁点头:“两人都是大学问家。并且,两人都创立了自己的学说。王阳明的是心学,而张载的则是关学。”
“什么是关学?”
“具体有些复杂,我先跟大家再讲一下张载的生平。”
江宁继续说道:“后来,张载与苏轼一同考取了进士。因为张载与王韶一样,喜欢军事,并非常有研究。所以中了进士的张载就受到了神宗的重视,想将张载提拔到枢密院工作。但张载说,自己刚调到京城,对于王安石变法还不是特别了解,就没接受。王安石也想得到张载的支持。一次两人见面,王安石希望张载参与到新法的工作当中,但张载并不是十分认可变法,于是拒绝了。”
“所以,这又回到了刚才大家问的,张载的关学具体是什么?” 对着镜头。 江宁原本打算与大家交流一下关学。 但想了想后,江宁放弃了。 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三言两句说得通的。 哪怕就是像王阳明的心学,看起来简单,但其实也非常复杂。 同样还有程颢两兄弟搞出来的理学,也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 这一些学问不研究个好久,你真不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所以。 江宁最后决定不讲,接着他却是说道:“有一次,有人问张载,你研究与推广关学是为了什么?他好像即不能让你当上大官,也不能让你赚到大钱。你还不如不要辞官,毕竟,不辞官的话,朝廷的俸禄还可以,不像现在过得这么清贫。张载听说,想了想,便说了四句回话。” “哪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的天……” 刚开始大家还只是很有兴趣的听着江宁的讲解。 而突然当中,这四句一出,众人瞬间便瞪大着眼睛。 “我靠,我有一些被震住了。” “我也有一些。” “这这这……” 虽然这只有区区的四句话。 可是。 这四句话的境界与格局,却是高到没边。 “因为张载先生是住在横渠,所以,这句话又被称之为横渠四句。” 江宁自然知道大家的心里。 说实话。 当初江宁第一次看到这四句话,也被这四句话给震得无比的感慨。 他同样也在不断的省视自己。 自己当主播是为了什么? 自己讲明朝,讲北宋,讲苏轼……讲他们是为了什么? 如果按张载先生这四句来说,江宁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资格。 但是。 这四句当中的为往圣继绝学,却是让江宁无比的沸腾。 他这个搬运工,是不是也算是为往圣继绝学? 虽然这有一些过高的评价自己。 但江宁决定,以后一定要好好的当这个搬运工。 是不是继往圣绝学不重要。 重要的是。 这一些绝学必需发扬光大。 “江宁老师,谢谢您。” 讲完张载,直播间众人眼神里透露着坚定。 这个坚定。 是张载给予的。 虽然正如江宁所说。 张载与之前榜单里的牛人相比,他什么也不是。 他即没当过什么大官,也没有特别厉害的政绩。 同时大家也没有具体的了解到张载的关学说的是什么。 但是。 当知道张载的这四句,已然足够。 …… “江宁老师,我是开封文旅署主任郑强,欢迎您来到开封。” 高铁上。 江宁与众人分享完千年科举第一榜之后,江宁很快到达了开封。 虽然没有与开封这一边的人接触。 但江宁可是拥有5000万粉丝的超级大主播。 更何况刚刚江宁还在高铁上直播。 所以江宁只是一下高铁,开封这一边的负责人便前来了接车。 “郑主任,你们真是客气。” “江宁老师说哪里的话,做为地主,您来开封我们要是不尽地主之宜,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将江宁接上车,江宁则直接说道:“郑主任,你们千万不要客气。这样吧,先将我送到开封府那边。” “开封府?” 郑强一愣,说道:“开封府虽然是我们开封的一个景点,但目前只有3A级别。恐怕……” “现在是3A,以后可不一定。” 江宁笑着说道:“郑主任,您知道包青天吗?” 不由得。 江宁却是唱上了一句。 “啊?” 郑强眨了眨眼睛,一下子没有听懂。 “呃,就是包拯。” 这次江宁没有唱,直接用大白话说道。 “包青天啊。” 郑强想了一会:“历史记载的话,好像包拯曾经在开封府任职过。” “对。” 江宁点头。 看来这位郑强专业水平还行。 虽然不是特别厉害,但至少还记得一些。 当然。 不记得也正常。 毕竟这个世界的开封府与前世的开封府完全不一样。 或者说。 其实都一样。 只不过这个世界记载的包拯与前世记载的包拯不一样罢了。 更或者说。 其实这个世界的包拯与前世的包拯也是一样。 但因为缺少戏剧性的加成。 大家对于包拯,包青天……之类,并不是特别知晓。 毕竟。 从正史上来说,包拯只在开封府任职过两年。 同时从正史上来看。 包拯并不是那么的断案如神,他也不是经常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