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对冲,根本就没什么技术含量,比拼的只有勇气。就是看对冲的时候谁勇敢,谁不避让,那么谁就胜。
但很奇怪的是,虽然骑兵对冲是战场上经常出现的情况,但是真正发生两军冲撞的情况却相当罕见。一般在一方气势汹汹地亡命冲锋时,另一方早就因为害怕而退缩,为了躲避而散去阵形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对撞上了,那基本上就是毫无生机。
而满清的发家史就是这种亡命的对撞史。当年努尔哈赤就是这样亡命,最终收服整合了一个个女真部落,组建了八旗。接着八旗也凭着这样凶悍的战法,屡次在草原以少胜多,收服了东蒙古各部落,建立了满蒙联军。
之后再运用这亡命对冲,打得辽东明军屡战屡败,最后就是关宁铁骑都不敢再出城,不敢与清军野战。所以说,古往今来任何战争,士兵的勇气总是排在第一位的。
可是多尔衮根本没想到,今天的清军竟然遇上了这么一支敢于对冲的明军。面对着前面一排排的骑兵不断地送死,谭图和济郎阿的部队立刻崩溃了。
毕竟这支部队是由蒙八旗和蒙古部落牧民组成的。这时候的蒙古军队已经退化得相当厉害,根本就没有一丝成吉思汗蒙古大军的风采。再说,其实草原上战斗的烈度是相当低的。
在草原上的大战,虽然双方可能都动用几万骑,看起来声势浩大,可是往往双方一次冲阵,把对方的精锐冲散以后,战争就结束了,而且敌军也都会投降自己,成为自己的部队。因为在草原上,散落的牧民不依靠部落根本就没法生存。
所以在草原上的战争。败方不会拼死抵抗,胜方也不会斩尽杀绝。而在这样的战争气氛中培养出的蒙古士兵,他那战斗意志也是可想而知了。
而谭图和济郎阿的部队就是如此。开始的几排,都是受过清军严酷训练的蒙八旗,所以他们的战斗意志还顽强一些。可是后面跟随的蒙古牧民就撑不住了。他们入关可是来抢掠的,不是来送死的,所以见到了汝宁军这么以一换一地冲撞。他们就胆寒了,立刻向两边散去了阵形,要把汝宁军的骑兵让过去。
而前排一让,后排肯定不会拼命,于是就像一句形容话一样——热刀切黄油,清军的整个阵形就被切开了。
清军的骑兵虽然人多。但他们都往左右两旁避让,就是有几个不开眼的,也绝对挡不住汝宁军的集团冲锋,瞬间就被淹没在了铁蹄之下。所以在一开始激烈地冲撞之后,汝宁军的骑兵反而一下子没了阻碍,猛跑了一阵,他们竟然穿阵而过了。
猛然穿透了阵。汝宁军的骑兵也都是一愣,他们在骑兵团王团长的示意下也减缓了马速。这时候这些骑兵就有两个选择:一个继续向前冲击多尔衮所在的清军本阵;另一个就是再次杀透清军阵形,杀回自己的部队。
王团长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他直起了骑矛,高喊道:“弟兄们,有没有兴趣再来一次啊?”
“好!”所有的骑兵都很兴奋,他们异口同声地高喊道。
王团长还记得自己出发前楚格所交待的话,是要他的骑兵团拖延住清军冲阵。并不是要他去攻打清军本阵,所以王团长就要再次冲击谭图、济郎阿部。
“谭图、济郎阿这两个饭桶,他们这么不去死啊?”观战的多尔衮在大发雷霆。
不光多尔衮在发火,无论是被穿阵的谭图、济郎阿,还是正在整队的麻扎里、全贵,都被这支嚣张的汝宁军骑兵给搞得恼羞成怒了,他们纷纷调集自己的摆喇牙亲兵冲到了第一线。就要消灭掉这支汝宁军骑兵。
王团长命令完“全军转身”后,自己带着几位亲兵驱马来到了最后一排,接着把骑矛放平,又吹响了冲阵的长哨。
而这次冲阵就没这么顺利了。虽然在汝宁军的阵列前,已经没什么清军骑兵阻挡,可是已经冲阵一次的战马根本没得到休息,所以它们的速度已经提不起来了。于是清军蜂拥而至,他们纷纷在阵列两旁冲入砍杀,使得汝宁军每排的骑兵是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再次穿阵而过的骑兵只剩下了一百多骑。
不过此次冲阵也算是完成了使命,毕竟拖延了清军冲击汝宁军本阵的时间,而趁着这个创造出来的机会,李三河的部队也逐渐地靠近了中路。
于是清军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李三河部的身上,可李三河的此次运动却出乎意料地顺利。
因为清军被王团长的骑兵团连续两次穿阵,根本没时间好好整队,所以对李三河部形成不了连续不断地冲阵。
而李三河的这两个步兵团的火炮、火铳毫无损失,他们在运动中,就不断地用火器射击着冲阵的清军,并且之后坚决地用护卫步兵团的骑兵进行了反冲锋。使得清军是次次无功而返,也没阻挡住两个步兵团的步伐。
随着李三河部的一步步左移,清军也对这支部队有些束手无策了。眼见着他们就要遮挡在了汝宁军主力之前。
而趁着这个时机,汝宁军也加紧在两个方阵前布好了炮阵,并收拢了逃散回来的七百多兵丁,临时组成了一个方阵,安排在了中路方阵的后方。
眼见着战场的形势就要稳定了下来,吴世恭也长舒了一口气。他就准备战局一稳定,马上就全军后撤,怎么样也要先撤出清军火炮的射程。
而多尔衮看见迟迟打不开僵局,他也紧皱着眉,不断地怕打着自己的大腿,心中是万分不甘心。他知道:对面的明军吃过这次亏以后,再也不会上当,也不会再主动走入将军炮的射程内了。
可就在此时,“轰隆隆——!”,战场上空突然传来了闷雷声,吴世恭是惊诧,多尔衮是惊喜,俩人不约而同地都看向了天空,只见天上是一滴、两滴……,接着是连绵不断,最后是下起了瓢泼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