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枫此“李代桃僵”之计,之所以能一再建功,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原因之一,骄傲自满。
这点,前文已有提及。
一代名帅李成栋,一向自视甚高,哪会将“华大联盟”这区区乌合之众放在眼里?
认为自己亲自率队,必然手到擒来。
事实证明,在李成栋雷霆手段打击之下,朱洪竺一部果然节节败退,举步维艰。
如果不是华枫率援军突然出现,最多再过一月,“华大联盟”抗清义军恐怕就会土崩瓦解。
正是因为其太过骄傲,侦探勘察、战略战术,都是粗枝大叶的率『性』而为,并未深入细致。
这种凭经验定决策、『摸』脑袋做决定、拍胸脯下决心的后果,就是一败涂地。
……
原因之二,敌明我暗。
早有准备的李成栋,到达华东之后,立即将名满天下的陈近南视为劲敌。
因此,出兵之始,其根据陈近南一贯用人喜好,做了许多针对『性』部署。
事实证明,未雨绸缪的李成栋,取得了莫大成功。
而足智多谋的陈近南,在老谋深算的李成栋面前,竟然处处受制,事事被动。
从而导致“华大联盟”抗清义军处境,每况愈下。
然而,华枫不是陈近南。
……
华枫虽然在武林中名声极大,但充其量不过是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小子。
虽然武功不弱,谋略滔天,但在行军打仗方面,并未有所听闻。
因为,知晓其厉害者,非死即降。
是以,李成栋对华枫其人,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甚至直到现在,他仍然不知对手是谁!
正因为清军统帅李成栋对华枫其人,未能做到“知已知彼”,才导致屡战屡败。
至于针对『性』措施,更是无从谈起。
相较华枫而言,李成栋反而处于敌暗我明的不利处境,连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
原因之三,出乎意料。
鱼龙混杂的敌军之中,竟有华枫这样的人物,委实出乎李成栋意料。
在他想来,来者不过是些热血上涌的武林豪杰。武功强则强矣,行军打仗定然一窍不通。
对付这样的乌合之众,他李成栋有的是霹雳手段。
未曾想,对方不但有谋略高手,竟然还懂得声东击西、遥相呼应之策;竟然还在短短数个时辰之内,将“李代桃僵”之计接连使用两次。
甚至,恐怕此时正在使用第三次!
如此决策,不但要求心思缜密,还要果断敢为。
敌军竟然有如此人物?
……
话说,华枫先后两次施展“李代桃僵”之计不假,但李成栋又从何得知?
自然是得自细作打探而来的消息。
经过两次前迎之后,对方“清军”越来越多,而“俘虏”却越来越少。
但总人数,却基本保持不变。
这,说明了什么?
此外,第二、第三批大军前往之时,一直被动挨打的抗清义军,竟然破例发起了多路攻击。
更加怪异的是,这些匪军都是一沾即走,并不恋战。
突然发动进攻,却又避而不战。
这,又说明了什么?
……
诸多疑『惑』在李成栋脑海盘旋。
经验丰富的他,使用排除法逐项考问。
最终结论是:来者绝非自己人!前去迎接的两批人马,已被全歼!抗清义军之攻击,不过是虚张声势,配合来军。
以李成栋之能,理应不会在同一地方跌倒数次。
可是,他当初为何要接二连三的派出三批人马呢?
客观而言,每一批人马的派出,原因各不相同。
……
第一批,千余人马。
既是迎接,也是试探,更是直前观察。
战力并不算强,乃清军垫底的存在。
李成栋派遣此军,隐有当炮灰送死之意。
值此战局微妙之际,只要能探得来者虚实,损失区区千余羸弱之军,又有何不可?
……
第二批,共两波。
第一波八千人,兵力既不算多,也不算少。
战力已颇为不弱。
毕竟其中不但有两员主将,还有四员副将。六人之武功,在清军阵中,已算得上高手。
李成栋之所以派遣此军,已有视情击杀来者之意。
第二波三千人,其战力明显要比前两批强横得多,乃不折不扣的精锐之兵。
其任务,就是接应第一波!
不言而喻,当时李成栋已然顾虑重重。并且对来军的身份,已然产生了严重怀疑。
由于担心那八千人马难以战而胜之,因而另派一支精锐之军接应。
……
说起来,李成栋已然极度重视华枫之军。
毕竟情报显示,来者一共仅有六千余人马,李成栋却派出了一万一千人应对。
而且,其中还有三千虎狼之师。
显然,一代名帅李成栋,深知“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之道理,并将之付诸于行动。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落得个全军覆没之局。
谁是“狮子”?
谁是“兔”?
答案不言而喻!
……
或许,面对朱洪竺东拼西凑而成的抗清义军,李成栋之五万大军,确实可以算得上是不可一世的“狮子”。
但面对华枫之援军,则瞬间由强大的“狮子”,变成了软弱无力的“兔子”。
究其原因,还是战力使然!
华枫之援军,虽然也是从四面八方拼凑而成,但却绝对不可小觑。
援军之来源主要有四个:数十英豪、三千“信徒”、八百趟子手、三千余北伐义军。
这四类人马之战力,远非当初黄道周麾下五万兵力可比。他们当中,有万夫不当之勇者,有以一敌十者,有号子喊得奇响者,有对伏击战耳熟能详者……
以如此规模的兵力,如此强大的战力,做“扮猪吃虎”的勾当,最是合适不过。
然而,此时的华枫,再也不屑这般为之。
胸有妙计千条,何须扮猪委屈自己?
……
第三批,一万五千人。
这批人马与第二批第一波人马一样,也是多重任务。
说是多重,其实也不过两项:一是接应解救第二批人马;二是一举击杀来犯之敌。
其中,一举击杀来犯之敌,才是此次任务的重中之重。
不然,如果仅仅是接应这么简单,何需动用如此庞大之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