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伽罗幼年丧父,被生身母亲太后赵氏养大。
先帝驾崩之初,少帝年幼,不能理政,皇室对于皇权失去了掌控能力。各方势力拉帮结派,互相攻讦,为了谋夺权与利的最大化,搞得朝堂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在那种情况下,温彦博为了稳定朝局,提出了由赵太后出面,垂帘听政,代替少帝行使皇权的建议。
这个提议原本是遭到各方反对的,奈何温彦博确实是一个玩弄权谋的高手,凭借着他的一张巧嘴,游弋在各方势力之间,成功游说了大多数人,赞同了他们提出的建议。
打那之后,赵太后就被迫走到了台前,在温彦博等几名托孤重臣的协助下,开始尝试稳定朝局。
不得不说,赵太后本身就是有大智慧的人,凭借着她的聪明才智,愣是在一众大老爷们的阴谋算计中,稳定住了朝局,没有让中元陈氏的皇权旁落。
当然,也正是因为朝廷大事牵绊了赵太后大量的精力,赵太后很少会有时间,可以好好的陪伴一下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陈伽罗。
而陪伴在陈伽罗左右的,和他一同成长的,正是大了他一轮的小太监,秦奕。
所以,陈伽罗和秦奕之间的关系既是君臣,又是朋友,还是兄弟。
正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密切,所以秦奕才有机会年纪轻轻的就被赵太后看上,年仅二十四岁就封了内官的最高官秩。
同样,也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密切,所以他们两个人之间说话,是少了很多忌讳的。
陈伽罗都忘记了,秦奕上一次这么一本正经的用标准的君前奏对回答他的问题,是什么时候了。
陈伽罗在那标准的君前奏对里,听到的不是尊重,不是敬意,而是满满的疏离感。
不知道为什么,那种和陈琦说话时才会有的无力感,此刻竟然又出现了。这一次,甚至比上一次更让陈伽罗感觉到不舒服。
仿佛有什么东西,从他的生命中流失掉了……
这一刻,陈伽罗突然像是失去了语言能力一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秦如意跟随陈伽罗的时间也不短了,他本就是个天生敏感的性子,对于他人的情绪变化,感知非常敏锐。
秦如意察觉到了陈伽罗的异样,出于本能的,想要维护一下陈伽罗的形象,秦如意开口帮陈伽罗解围了。
秦如意:“别的老奴不太清楚,但是三殿下对于奕公公的珍视,是做不得假的。”
“三殿下在得知奕公公被贬的原因后,想都没想的就去皇后娘娘那里请来了懿旨,免了奕公公的罪。”
“还让老奴帮忙,帮奕公公复职。”
“别的不说,就这份善意,咱这做奴才的,就羡慕得紧啊。”
秦奕难得的脸上露出了一抹和煦的微笑:“这倒是。三殿下天生聪慧,胸怀宽广,有乃父之风。老奴伴随三殿下左右十五载,从未见三殿下与下人们发过火。”
“反倒是多有赏赐,从来不吝啬财物。”
“所有和三殿下有过接触的下人们,都感受过三殿下的善意。他们也是发自肺腑的尊重三殿下,把三殿下当自己的亲人那般呵护。”
“老奴能随扈这样的主子十五年,是老奴的荣幸。”
看着秦奕那如沐春风的样子,陈伽罗的心里突然涌出一阵酸楚之意。连他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是,他竟然嫉妒了,他竟然眼红了。
至于他嫉妒谁?眼红谁?是陈琦?还是秦奕?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一旁的秦如意,心里就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秦如意和陈琦的往来并不多,陈琦南下赴任之前,二人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大多数都是秦如意奉命到东宫送信或宣旨的时候,和陈琦见个礼而已。
二人之间,甚至都没有往来的说一句话。可谓是陌生的紧。
这一次陈琦还京,陈琦和秦如意之间,才算了有个正常的往来关系。
秦如意先是在紫阳宫中出言提点陈琦,不要忘了礼法,去太极殿问个安,别给人留下话柄。
陈琦也是接受了秦如意的善意,并且给予了丰厚回报(一小包金瓜子)。
然后,秦如意又亲赴梅园传旨,通知陈琦按时上朝,甚至在宣读完圣旨之后,又花费了小半个时辰的功夫,告诉陈琦上朝的时候要注意那些事情,要准备一些什么东西。
当然,陈琦同样也接受了秦如意的善意,再一次给予了丰厚的回报。
还有就是昨天,陈琦在谈到帮秦奕复职的时候,秦如意毫不保留的将其中的利害关系,告知了陈琦。并且尊重了陈琦的选择……
这一次,陈琦还是像以前一样的接受了秦如意的善意,并且给予了秦如意满意的回报。
秦如意发现,他在和陈琦的交往过程中,从来就没有吃亏的时候。他给予陈琦的每一次的善意提点,陈琦都会给予他丰厚的回报,让他感觉不枉此行。
这是他在和所有皇室成员交往的过程中,都没有过的独特感受。这其中,甚至包括了陈伽罗。
此时此刻,秦如意真的多么想要魂穿秦奕啊。他真的巴不得陪在秦奕身边的那个人是他自己。如果真的可以的话,谁不愿意做一条咸鱼呢?
跟着别人不知道,跟着陈琦,只要不出意外的话,财富自由对于他来说绝对不会再是梦想。
陈伽罗终于从他险些失控的情绪中缓过神来,他看着秦奕:“陈琦和你说了想要帮你官复原职的事情了吗?”
秦奕点头:“回陛下,三殿下已经给老奴说过此事了。”
陈伽罗颔首:“那,那你是怎么想的?对于官复原职的这个事情,你有没有什么想法,或者要求?”
虽然陈伽罗还是尽可能的想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好让自己说出的话尽可能平静一点。但是那略微有些小心翼翼试探的语气,还是说明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秦奕轻咳一声,郑重其事的答道:“陛下,老奴已年迈,力有不怠,恐难当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