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返回宫城之后,众女纷纷投来幽怨的目光。
尤其是朱皇后。
赵桓讪讪:“咱也是的,家里的米都吃不完,咱怎么老想着外面的锅盔呢?”
“不过,家花有家花的滋味,野花有野花的滋味。”
“我这次出去吃了几天野菜,该吃些山珍海味了。”
晚上,赵桓连赶三场。
他先是将朱皇后喂饱,饱的身子软绵绵的,香汗淋漓。
接着,又赶去李清照那里。
李清照还没想起应景的诗词,已经开始娇喘吁吁。
没过多久,她披散着头发,几乎就要大声哭喊起来。
赵桓盘服李清照之后,已经凌晨一两点了,他马不停蹄,又找到穆桂英。
英妃知道赵桓今天在朱皇后那里过夜,这个时候已经睡着了,赵桓也没打扰她,进去后便上下其手。
于是,穆桂英做了个美梦,很美妙的春梦,从云端忽上忽下的春梦。
第二天的安排,却是黄蓉。帝王嘛,要讲究个雨露均沾。
他在外的这几天,黄蓉一直暗中守护,昨天就让她先休息好。
但他还没出发,聂昌和唐恪请求觐见。
御书房中,唐恪先开口道:“陛下,马上就是春闺时间,今年是否继续停考?”
从公元1125年起,因连年兵灾、都城被围,宋朝已经连续停止科举两年。
但今年,也就是1127年,大宋一片欣欣向荣,常理上,科举应该是要开的。
赵桓淡淡问道:“朝中诸位大人的意见呢?”
唐恪望望聂昌,聂昌微微点头。
唐恪便出口道:“官家,我等觉得,今年应该开科取考。”
“一来是金兵被官家杀退,无围城之危,二来,开科可振奋军民士气,最后呢,若是连续停考,未来官员就会出现断层。”
赵桓的本意当然也是要开科,不过,他考虑的更多是地点问题。
历来考试,殿试都是在都城汴京,但此时宋金战争乃国之大事,文武班子都集中在西京。
那么,究竟是定在西京还是汴京,就需要好好考虑一番。
他淡淡问道:“现在确定开科,时间上可否来得及?”
二人却是做了功课的,这一次是聂昌奏对:“官家,春闺开科,历来是在二月,臣等商议,可延后一月,定在3月中旬。”
“如此就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就算是偏远的云贵,极东极南的江浙、福建等地,也是能及时赶来。”
赵桓问:“地点呢?若是定在汴京,众人岂不是又要回去汴京?”
唐恪开口道:“陛下,西京却是最好。西京亦有现成考场,且容纳人数更多,并且,大军云集西京,刚好可以向天下士子彰显大宋军威!”
“如此甚好!那就定西京吧!”
“臣等接旨。”
二人领命之后,由聂昌开口:“陛下,还有非常重要一个事情,那就是殿试的时间,以及御试策题。”
御试策题就是殿试的策论考试题目,历来是皇帝所出。
3月份时,赵桓应该正在御驾亲征,殿试如何进行,需提前商议好。
赵桓盘算一番:“这样吧,殿试时间,稍微延后一些。朕预计四月初可拿下太原,朕如果能赶回来,就尽量赶回来。”
“至于策论题目,容朕思量一番。”
殿试时间尚早,策论题目倒是不用太过匆忙,但赵桓在二人告退后,就开始思考。
北宋的问题其实非常多。
重文轻武、土地兼并猖獗、民间邪门宗教林立、农税徭役负担极大,尤其是西北,从唐朝时的富庶之地,几乎沦为最穷困之地。
大宋的这些问题,在外敌压力面前,以及工商业发达的遮掩下,许多问题尚未暴露出来。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临界点没到,等到了临界点之后,其中任何一点,都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道兵在,赵桓自信在一两年之内解决金国、西夏、大理等的军事问题,顺带将朝鲜、西域也纳入名下。
但这只是军事扩张,军事扩张之后,必须有一套治理机制。没有这些机制,内部一旦不宁,所占的其他地方,随时可能会脱离出去。
那么,大宋内部要如何治理?
学习王安石,弄个变法出来?
问题是赵桓穿越时间不长,并且一直在忙着打仗,对北宋完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了解。
当然,也可以听那些官员的上表,但赵桓敢信吗?
先不说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就算是出发点都是为国为民,真能解决大宋的问题?
赵桓思索良久,最终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他眼睛扫过书架,脑袋灵光一闪,顿时有了主意。
“小魏子,”他朝门口喊道。
小魏子连忙进来:“官家,可有吩咐?”
“那样吧,朕给你个地址,你唤人去找一个叫孟元老的人。”
赵桓说这里,顿时生出些恶作剧的想法:
“小魏子啊,你让小太监什么也不要说,只说皇帝陛下传唤,让他速速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