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校尉和灵犀都强烈要求给开点汤药方子喝喝。
熙乐解释道:“药在上古时期,最开始不是称为‘药’的,而是称为‘毒’。人身体的各种问题,实际都是中了毒,用药物治疗实际是用药物的‘毒’性,以毒攻毒。即便再经典的草药配伍,都是有大毒的,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用。
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你们现在的问题,无非是一个‘贪’字,贪口舌之欲,明明只要不吃了,自然就会好了,却死活不肯放弃贪欲,非要自己给自己下药‘毒’自己。”
此地气候整年阴雨大雾,很少出太阳,水又极寒,所以当地百姓身体寒湿很重。在这种环境下,当地百姓需要寻找方法来去除寒湿,保护身体康健。花椒和麻椒都是纯阳之物,辣椒则是极热生火之物,这些食物可以帮助他们去除体内的寒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也是为了适应这种环境而形成的。他们喜欢吃麻辣的下饭菜,是因为寒湿也会困脾,导致没胃口,吃不下饭。这样可以开胃多吃点,同时也可以去除体内的寒湿。这些下饭菜虽然口味重,但是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却是一种保护身体健康的方式。
但是,对于北地人来说,他们没有寒湿的问题,也没有胃口差的毛病。他们见了本地下饭菜,食量更增了,又吃进去大量纯阳极热的麻椒辣椒,自然就导致内火大动,里外不安了。如果身体平日里就康健的还好,只是会上上火,出出血而已。但是如果有已多年没发作的旧疾或者慢性病疾的,这么大的火气,就会直接加重病情。
尊重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食用。
人性是不知悔的,也是戒不了贪的,即便熙乐自己也免不了俗,她也理解秦校尉和灵犀,说教没用。
她想了个法子,既能马上治好秦校尉和灵犀的食火,又能让他俩马上就不贪食了。
熙乐要请秦校尉和灵犀吃火锅。俩人听说自己都病成这样了,还能有好吃的,还能继续大快朵颐,而且还能马上就治好现在的上火的症状,都欢喜的很是期待。
三人就坐,火锅也已上桌。
灵犀贴近火锅,仔细瞧着:“这火锅怎么是绿汤底?青菜的吗?闻着有点臭臭的,是泡菜吗?”
火锅的汤底好像是青菜用石磨盘磨出来的细碎汁液,草绿色,还能看见青菜的纤维,里面已经下好了牛肉片,青菜,笋片,百叶,黄喉等火锅食材,以往火锅都是红彤彤的,看着就麻辣开胃,这个火锅的颜色气味实在是很怪。
但俩人出于对熙乐的信任,又是擅美食又是神医的,她的推荐准没错。而且贪吃人的勇,是平日里胃口小食少的人永远不能懂的。所以,秦校尉毫不犹豫的就先下筷子了。
牛肉在这种火锅汤底里,好像更能品出牛肉的原味,更醇香了,虽然没吃时闻着味道有些臭,但吃起来后,食物入口那一刻,直觉就告诉他,吃这个胃会很舒服,肯定不会上火,不像之前的下饭菜,从头辣到尾。
灵犀谨慎的捞了一片青菜叶子放到口中,嚼了几下,味道不错呢,有别于串串的麻辣香味,是泡菜那种发酵后的给人很安心的一种感觉,但是细细闻着还是有点臭味,但还好,吃着不臭。
灵犀发现味道不错,就大口的吃了起来,感觉汤汁也能好喝,还舀了几勺:“细品有点苦啊。”
秦校尉听了,也拿起汤勺舀了一口:“确实刚入口有点苦,但也可以接受,味道特别,有一股青草香,但吃着也算对我口味。”
秦校尉和灵犀吃的汤足菜饱,一锅见了底儿,灵犀才想起来问熙乐:“夫人,这叫什么火锅啊。”
“牛瘪火锅。”
牛瘪火锅,也叫牛粪火锅,从宰杀的牛的胃和小肠中取出绿色内容物,也就是各种草在牛胃里消化的混合物,再加上牛胆汁,锤油籽一起作为锅底,再下火锅食材。
牛吃百草,所以也叫百草汤,就像柴火灶的锅底灰一样,叫百草霜,都是解百毒,去百火的,而且青草被牛分泌的消化液发酵后,再加上牛胆汁和锤油籽,能更好的帮助消化,也有养肠胃的功效。
秦校尉和灵犀想着都已经进了肚子的绿油油的一锅东西,脸都绿了。
但确实功效很强,十分去火。秦校尉的鼻头红包和灵犀的痔疮当天晚上就都不肿痛,隔天就消下去了,且十分去贪念,俩人再看那些肥甘厚腻就想起那锅绿油油。再也没胃口了。
而且发酵的臭味,是能收拢魂魄,能定心神的,如果一个人的心神比较弱,比如焦虑,紧张,心神不宁,神经恍惚,精神涣散,可以多食一些发酵后有臭味的食物。
所以秦校尉的脾气也恢复了正常,灵犀心烦毛躁的毛病也自然就好了,但是在她毛躁那几天,发生了一件大事。
有一天,灵犀在客栈的房间里闲来无事,熙乐被秦校尉叫走出去逛街了。她本来想小睡一会儿,但躺下后因为痔疮奇痒,就怎么都睡不着。
正心烦呢,就听隔壁住店的客人在客栈里好像在和好几个人聊着什么。
这隔壁的住店客人也在这住了几日了,是一对中年夫妇,男的是贩运香料的,来这里进货,需要住上几日,每日都自己早出晚归。妻子是跟来玩的,无事就在客栈里待着,因为总是能碰面,灵犀和这中年妇人都是爱说爱笑的性儿,就说上话了,这么就认识了。
灵犀在屋内就听出来是这妇人的声音了,她就开了门出去看,正看见她和四名妇人说着话。
妇人看见灵犀,说道:”妹妹,吵到你了?我牙疼,找了几个趴龟妇帮我看看牙,我这就领她们进房间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