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拂过,窗外竹影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诸葛志负手而立,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自从在襄阳建立学堂以来,时光荏苒,转眼已过数载。
昔日荒凉的校舍,如今已是书声琅琅,学子们孜孜不倦的身影,构成了一幅蓬勃向上的画卷。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学堂便充满了活力。
琅琅的读书声如同晨钟般唤醒了沉睡的城市。
学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或埋头苦读,或相互讨论,探究着治国安邦的道理。
走在学堂的青石板路上,都能感受到一种朝气蓬勃的力量。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淡淡的木质香气,夹杂着学子们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气息。
午后,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学子们在操场上习武、锻炼,呼喝声、兵器碰撞声,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他们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注重身体的锻炼,立志成为文武双全的栋梁之材。
学堂的成就也逐渐显现,不仅为荆州培养了大批人才,还直接助力了荆州的发展。
农田水利设施的改进,商业贸易的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荆州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感激诸葛先生为他们带来的改变。
荆州学堂的名声也随之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学子慕名而来,使得学堂的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有人欢喜,便有人愁。
远在许都的曹操,听闻荆州学堂的兴盛,心中充满了不安。
他曾派遣刺客,意图刺杀诸葛志,却不料刺客有去无回,反而使得荆州学堂的声望更上一层楼。
曹操得知此事,气得拍案而起,他精心策划的阴谋,却如同泥牛入海,没有掀起半点波澜。
他看着桌案上关于荆州学堂的报告,心中五味杂陈,怒火、不甘、震惊,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他眉头紧锁。
“先生,”一个熟悉的声音打破了诸葛志的沉思。
他的学生徐庶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刚刚送来的文书,“这是各地送来的奏报,学堂学生在各地都有不俗的政绩。”
诸葛志接过文书,认真地翻阅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抬起头,目光深邃,缓缓说道:“治国如烹小鲜,需细心、耐心,更需以人为本。”他顿了顿,又说道,“为政者,当以民生为首,方能得民心,稳天下。”
徐庶听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这时,一个学子匆匆跑来,气喘吁吁地说道:“先生,门外来了一群人,说是要见您……”
诸葛志微微一怔,”
曹操枯坐在大帐中,手中紧紧攥着关于荆州学堂的报告。
帐外风声呼啸,如同他此刻纷乱的思绪。
荆州学堂的繁荣景象,与他手下人才的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他感到一阵刺痛。
他想起自己年少时的意气风发,想起自己平定黄巾之乱的功绩,如今却对一个后起之秀束手无策,这种无力感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
“难道我曹操,真的不如诸葛小儿?”他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沙哑。
帐内的烛火摇曳,映照着他阴晴不定的脸庞。
他用力地捶打着桌面,发出一声闷响。
他回想起自己以往的种种行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或许正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他在与诸葛志的较量中屡屡受挫。
一股从未有过的惭愧感涌上心头,让他感到胸口一阵闷痛。
与此同时,荆州学堂内,诸葛志正侃侃而谈,他的声音如同清泉般流淌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治国之道,在于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他环视了一下座下聚精会神的学子们,继续说道,“而用兵之法,贵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仅要了解敌人的情况,更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诸葛志的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他神采奕奕,举手投足间充满了自信与从容。
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恨不得将先生的每一句话都牢牢记在心中。
曹操在帐中来回踱步,荆州学堂的盛况和诸葛志的治国理念不断地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他深吸一口气,“来人!”他对着帐外喊道。
“主公有何吩咐?”侍卫立刻应声而入。
“传令下去,从今日起,我要闭关读书,任何人不得打扰!”曹操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本兵书,缓缓地翻开, 只是,他紧锁的眉头,让人不禁怀疑,他真的能够改变自己吗?
侍卫领命而去,曹操的目光再次落在了手中的兵书上,喃喃自语:“诸葛村夫,我倒要看看,我们之间,到底谁才是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