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马玉山院士,1968年12月26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北靠鄂托克旗,南隔长城与陕西省搭界,西隔黄河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望,东与乌审旗为邻。
鄂托克前旗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夏、商、周时期,土方、鬼方等游牧部落先后在此活动,战国时期,林胡、楼烦移居此地,此后这里成为匈奴重要活动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此地隶属北地郡,汉代将山东饥民迁至河套屯田戍边,鄂前旗分布有这一时期的3座古城址。
隋唐时期,鄂前旗分属朔方、灵武、盐川郡所辖,唐初设六胡州,后设兰池都督府、宥州等。
宋、西夏时期,鄂托克前旗分属夏州、宥州、盐州所辖,党项以此为基础建立西夏国。
13世纪,成吉思汗征西夏后,此地成为蒙古汗国领地,明洪武六年分属宁夏卫和东胜卫,清初称鄂尔多斯右翼中旗。
民国时期,改为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为鄂旗南境,1936年成立三段地工委和苏维埃政府。
1980年8月12日,析鄂托克旗南部地,设立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语言为蒙古语鄂尔多斯土语及晋语鄂尔多斯方言,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那达慕大会、祭敖包等在这里传承发展,马头琴、蒙古长调等艺术形式源远流长。
鄂托克前旗历史遗迹丰富,其中宥州古城见证了大唐盛世的余韵,城川城址曾是西夏国重要军事据点和驿站,明长城横亘境内,虽历经风雨,仍展现出坚韧的文化精神。
鄂托克前旗名人辈出,这里孕育了许多杰出人物,如王悦丰,他是鄂托克前旗早期革命活动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为民族解放和地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奇金山,他为保卫家乡、抗击外敌入侵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当地人民敬仰的英雄人物。
出生地解码
马玉山院士的出生地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对他后来成长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鄂托克前旗有着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蒙古族人民热情豪爽、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特质,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与热爱,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马玉山。
这种文化基因赋予了他在面对科研难题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能够在控制阀领域长期深耕,不畏困难与挑战。
鄂托克前旗地处相对偏远的西北地区,经济和教育资源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让马玉山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的品质。
艰苦的环境激发了他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也培养了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奠定了基础。
尽管当地教育资源有限,但鄂托克前旗重视教育的传统,为马玉山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当地学校和老师的培养与引导,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从鄂托克前旗到灵武市第一中学上高中,这段经历让他逐渐走出家乡,开阔了视野,为进一步深造和科研事业埋下了种子。
鄂托克前旗及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等。
这些资源产业的发展为马玉山后来从事的控制阀研究提供了实践应用的大舞台。
家乡及周边地区的能源产业发展需求,为他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应用场景和实践机会,让他能够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家乡的山水人情让马玉山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他深知家乡的发展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支持。
这种对家乡的情感,促使他努力提升自己,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家乡及类似的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使命感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动力,激励着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最终成为院士,为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院士求学之路
1987年,马玉山就读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1991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担任技术骨干、技术总工、总经理。
2002年,马玉山就读于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2008年,马玉山就读于西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2011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马玉山院士不同阶段的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玉山在吉林工业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本科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机械工程基础。
该专业涉及流体力学、机械设计等多学科知识,让他掌握了基础理论和技术,如液压传动原理等,是其日后从事控制阀等复杂机械系统研究的根基。
本科学习培养了马玉山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使他能够快速吸收新知识,为后续深造和科研工作做好准备。
在大学期间,他需独立完成课程作业、实验项目等,这锻炼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马玉山在上海理工大学攻读动力工程专业硕士,使他的专业领域从单纯的机械拓展到动力工程领域。
他深入学习了能源转换、动力系统运行等知识,了解了动力工程与机械系统的紧密联系,为研究控制阀在动力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硕士阶段的科研训练,让马玉山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流程。
他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从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到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逐步掌握了科研的核心技能,为后续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积累了经验。
马玉山在西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攻读博士期间,他进一步聚焦机械工程领域,对机械系统的设计、优化等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他针对控制阀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提升了在专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博士学习期间,马玉山有机会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行业内顶尖学者交流合作。
这使他能够了解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引入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为他在控制阀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提供了可能。
院士从业之路
1991年,马玉山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吴忠仪表有限公司上班,先后担任技术骨干、技术总工、总经理。
2015年,马玉山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7年,马玉山被聘为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2021年11月,马玉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2022年9月14日,马玉山被聘任为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马玉山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吴忠仪表有限公司,马玉山从基层车间见习工人做起,使他对仪表生产的各个环节有了直观且深入的了解,熟悉了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流程,为后续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奠定了实践基础。
成为技术骨干后,他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掌握了先进的控制阀设计和制造技术。
吴忠仪表经历过低谷期,但马玉山选择坚守,带领团队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
这种经历让他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应对复杂困难的能力,在面对科研难题时也能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马玉山在担任吴忠技术总工、总经理等领导职务,让他学会了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了管理能力,包括团队管理、项目管理和资源调配等。
作为企业管理者,他需要关注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这使他能够准确把握控制阀领域的发展方向,带领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工作,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他带领团队取得了440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制定国家标准8项,自主开发了36项新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组织和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马玉山先后担任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院长,他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前沿知识带入校园,为学生提供了更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
他也从与学生和高校科研人员的交流中获得了新的思路和灵感,促进了学术与产业的融合。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他能够整合更多的科研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也为他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多成果创造了条件。
这些学术任职提升了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声誉,使他能够与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推动了他在控制阀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工作,为其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码。
院士科研之路
马玉山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工业控制阀专家,他扎根西部企业,长期从事高端控制阀先进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工作。
马玉山院士带领团队研发出高参量调节阀、高端特种球阀和高性能蝶阀等12个系列高端控制阀。
在煤化工领域,他们所研制阀门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一半,使用寿命延长五六倍。
在深海油项目水下球阀国产化方面,他们实现了材料、性能和结构创新,误差仅为进口品牌的五分之一。
马玉山院士团队攻克了深水控制阀、超低温控制阀、压缩机防喘振阀等关键技术,设计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深水1500米高端控制阀,解决了流程工业关键控制阀“卡脖子”问题。
马玉山院士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科研课题。
马玉山院士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马玉山院士率领研究团队制定了国家标准7项,规范了行业技术标准,提升了我国控制阀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马玉山院士出版了《控制阀设计及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理论与实践》《控制阀设计制造技术》等多部着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玉山院士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率先全面实现了智能控制阀数字化工厂,被工信部评定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为我国智能制造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科研之路解码
马玉山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玉山院士率领研究团队攻克了深水控制阀、超低温控制阀等关键技术,研发出高参量调节阀等12个系列高端控制阀。
这些成果打破了国外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垄断,解决了流程工业关键控制阀“卡脖子”问题。
同时,这些技术成果成功研制保障了国家能源化工、核能发电和深海开采等重要领域的产业安全,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控制阀市场的地位。
这种重大技术突破是他后来成为院士的关键因素。
在煤化工领域,他率领团队研发的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而且价格减半且使用寿命延长五六倍。
他们在深海油项目水下球阀实现了国产化创新,误差仅为进口品牌五分之一。
这些成果大幅提升了我国控制阀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展现了其卓越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
马玉山院士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众多国家级科研课题。
这表明他具备承担重要科研任务的能力和实力,能够带领团队在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马玉山院士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这些高规格的奖项是对他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体现了他在科研领域的杰出成就,在院士评选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马玉山院士率领团队制定了7项国家标准,它们有助于规范我国控制阀行业的技术标准和发展方向。
这些技术标准提高了我国控制阀行业整体水平,增强了我国在国际行业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体现了他在行业内的权威性和引领作用。
马玉山院士还出版了多部专着,系统地总结和传播了控制阀设计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了重要参考,推动了行业的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
马玉山院士率领团队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率先建成智能控制阀数字化工厂,被评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该智能工厂为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成功范例,引领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展示了他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方面的能力和贡献。
马玉山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累计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10多亿元。
这些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这也是院士评选中注重的重要方面。
后记
马玉山院士的出生地内蒙古鄂尔多斯
鄂托克前旗,其地域文化赋予马玉山坚韧探索精神,而艰苦的环境磨砺了他的意志,激发他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
求学过程中本科学习奠定他的机械基础,硕博拓展了他的专业领域,为科研之路筑牢根基。
从业之路上,他从基层起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培养了他的管理能力与战略眼光。
科研之路上,他聚焦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一系列高端产品,他制定标准、出版着作,推动产业升级。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