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腊,冬寒九九天地寒,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沉浸在一片浓郁的海洋科学研究氛围之中,潜龙带领着自己的科研团队继续埋头耕耘于环印度洋超深渊生态系统的新物种研究之中。
中国海洋科学院总院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指示精神要求,又规划着新年一度的远洋科考以及其它一些海洋科学调查的工作安排,为实现打造踏浪深蓝世界的海洋强国而孜孜不倦地去努力追求奋斗。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所环抱着。北冰洋的经纬度范围大约在北纬66度34分到北极点之间,跨经度360°。
北冰洋的面积约为1475万平方千米,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的一个洋。北冰洋的平均深度大约是1200米,最深处是5527米。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北端,是指北纬66°34以北的广大区域。北极的经纬度位置是北纬90度,位于高纬度范畴里,属于五带中的北寒带。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部分岛屿与陆地。
北冰洋和北极的海洋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通常在夏季6月至9月进行。在夏季(6月至9月)这个阶段里,北冰洋的冰层在这个时期会减少,海域变得更加开放,为科考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冰层减少使得科考船只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北冰洋的各个区域。此外,夏季气温相对较高,并伴有极昼现象,有利于露天科考工作的开展。
科考活动的内容是:在北冰洋和北极的夏季科考期间,科学家们主要进行以下活动:1大气及海洋气溶胶观测:包括北冰洋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大气汞及痕量气体的在线高分辨观测等。2污染物采样:采集大气气溶胶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现场样品,以及自表层至近底层海洋垂直剖面海水的采集等。3地质和生态调查:探索生态、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领域的研究。
科考的意义在于~北冰洋和北极的海洋科学考察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环境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些考察,科学家们能够获取关于北极地区环境变化的关键数据和信息,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中国远洋科考队于1999年开始进行北冰洋和北极科学考察。中国远洋科考队北冰洋和北极科学考察的背景是早在1957年,以竺可桢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就呼吁开展极地科学研究,参与极地地质考察活动。
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负责组织实施南北极考察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孙鸿烈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工作者再次呼吁开展极地科学考察。1986年,根据中国-加拿大恐龙合作考察计划,中国科学家首次进入北极地区进行考察。这些前期工作为中国政府组织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础。
考察过程
1999年7月1日,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进行为期约两个月的科学考察。这是中国首次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北极考察,也是中国科学考察船首次航向北冰洋。
多学科综合考察:考察队以“雪龙”号为平台,进行了多学科、多专业、多项目的现场工作,内容涉及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渔业资源及大气化学等重要科学发现: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中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自1999年以来,中国已成功开展了多次北极科学考察,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北极科学研究领域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