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巫溪县的城门口,春日暖阳洒下一片金黄,现任县令朱令辉身着官服,身姿笔挺,身旁衙役们整齐列队,个个神色肃穆。
朱令辉不时踮起脚尖,朝远处张望,眼中满是焦急与期待。
终于,那挂着沈字牌子的几辆豪华马车,缓缓出现在视野中。马车由膘肥体壮的骏马牵拉,车轮滚滚,扬起一路尘土。
朱县令见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赶忙整理下衣袍,带着一众衙役快步上前迎接。
待马车停稳,朱县令撩起衣摆,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高声喊道:“恭迎明珠圣女,沈如海大人!”
朱县令身后众人纷纷跪下,大声喊道:“恭迎明珠圣女,恭迎沈如海沈大人。”
百姓们的声音洪亮,在城门口久久回荡。
沈如海坐在车内,听到呼喊,立刻让人停下马车,他动作利落地掀开车帘,下了马车,赶忙对跪拜的百姓道:“大家快起来,都是乡里乡亲的,不必多礼。”
“谢谢沈大人。”百姓们都很感动,沈大人即使当了再大的官,依然对他们这些老百姓这么和蔼。
这位身着锦袍,身姿挺拔,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气质的沈大人,不愧是从他们巫溪县走出去的。
沈大人真是好官啊!
沈如海见朱县令依然跪着,他看着朱县令,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开口道:“朱大人不必多礼。”
朱县令直起身,脸上堆满笑意,恭敬又热情地说道:“沈大人一路劳顿,下官已在县令府备下薄宴,还望大人和圣女赏光,稍作歇息。”
沈如海摆了摆手,婉拒道:“朱大人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归心似箭,想先回沈家村看看,家中亲眷和乡亲们都许久未见了。”
朱县令微微一怔,随即点头笑道:“大人重情重义,下官自当陪同。”
于是,在朱县令的陪同下,沈如海一家的马车浩浩荡荡地朝着沈家村进发。
一路上,道路两旁的百姓纷纷侧目,对这气派的车队指指点点,眼中满是羡慕与好奇。
听闻是沈如海沈大人家的马车,眼里都充满了敬佩,纷纷向沈如海和沈明珠问好。
她们感激沈如海和沈明珠为巫溪县所做的贡献,要是没有沈如海和沈明珠,她们现在依然像以往一样,连饭都吃不饱。
巫溪县这些年的大力发展,老百姓都得到了实质性的好处,大家都感念沈如海一家的恩情,对沈如海他们更加热情。
当沈家村的轮廓映入眼帘,沈如海透过车窗,望着眼前的景象,心里非常高兴。
曾经那些破旧不堪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青砖瓦房。
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石板路,路旁还种着郁郁葱葱的树木。
远处,两座牌坊矗立着,远处,热热闹闹的声音隐隐传来,一片繁荣景象。
“沈家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了!”
沈如海很为沈家村高兴。
坐在另一辆马车里的沈明珠轻轻掀开车帘,阳光洒在她精致的面庞上。
突然,两座高大巍峨的牌坊闯入她的视线,那是她父亲沈如海高中状元和爷爷沈世旺高中进士的状元和进士牌坊。
牌坊雕刻精美,气势恢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沈明珠望着牌坊,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有自豪,有感慨,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陌生感。
这时,系统的声音突然响起:“宿主,这两座牌坊给你父亲和爷爷带来了很多信仰值。”
沈明珠满脸惊讶:“立牌坊还有这种好处?”
还没等她细想,突然,一阵喧闹声传来。
沈明珠朝村口望去,只见整个沈家村的村民们,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像潮水般涌了过来。
他们有的衣衫朴素却整洁干净,有的还挽着裤脚,显然是刚从田间劳作归来。
人们来到马车前,纷纷跪地叩拜,口中高呼:“恭迎沈家贵人回村!”声音此起彼伏,充满了热情与敬意。
沈如海听到声音,赶忙下了马车。
沈老头和沈明珠她们都下了马车。
尤其是沈老头,再看到这些家乡的故人,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他心情激动,赶忙上前,扶起地上的村长和族长:
“三叔,村长,你们这是做什么?快起来,赶紧起来。”
沈如海也大步向前,赶忙对沈家村众人喊道:“各位族人,各位乡亲,大家快快请起,我们当不起。”
“当得起,当得起,你们父子为我们沈家光宗耀祖,是咱们沈家的大功臣呐!”
村长眼眶泛红,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如海,你们这一走就是好些年,可把大伙给惦记坏了!”
沈如海心中一阵暖流涌动,笑容满面地说道,“三叔公,村长,这些年多亏了村里各位长辈照应着家里,如海感激不尽。”说罢,他恭恭敬敬地向众人作揖致谢。
族长捋了捋胡须,满脸欣慰道:“如海,要不是你们,我们沈氏家族怎么会有如今的好日子?”
村长也满脸感激地说道:“你们可是给我们整个沈氏家族争了光,我们沈家村有如今的好日子,真是多亏了你们啊!”
沈如海心中一暖,正欲开口,却见人群中一个年轻后生挤了出来,手里还捧着一个布包,涨红了脸说道:
“沈大人,这是我娘亲手做的糯米糕,您小时候最爱吃了,这么多年过去,咱也不知道您的口味变没变,就想着让您尝尝家乡的味道。”
沈如海接过布包,眼中满是笑意。
他轻轻咬了一口麦子粑,熟悉的香甜在舌尖散开,那些儿时的记忆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还是这个味儿,一点儿都没变,还是家乡的东西最让人惦记。”
这具身体小时候,他最喜欢吃这家老婶子做的麦子粑了。
沈明珠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满是感动。她看着这些质朴的乡亲们,那些平日里在系统里看到的冰冷的信仰值数字,此刻仿佛都化作了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变得鲜活而温暖。
就在这时,一个孩子怯生生地从人群后探出脑袋,手里紧紧攥着一束野花,小声说道:
“姐姐,这花给你。”
沈明珠微微一愣,随即脸上绽放出一抹温柔的笑容,她蹲下身子,接过野花:“谢谢你,真好看。”孩
子得到夸奖,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害羞地跑回了人群中。
沈老头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感慨万千:“这几年,虽然我们去了京城,可实在想念家乡。人啊!不管走多远,根还在这儿呐。”
他又对沈明珠几人说:“以后啊,你们都要常回来看看。”
沈如海和沈明珠等人纷纷点头应下。
众人簇拥着他们往村里走去,一路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也打听着沈如海一家在外面的生活。
沈明珠听着这些家常话,感受着浓浓的乡情,心中的陌生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归属感。
朱县令被人群挤在外面,也不生气,只要在京城当大官的沈如海一家回来,他就有机会攀上沈如海这棵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