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这座城市最顶尖的医院,刺鼻的消毒水味便如影随形,每一层都被这股味道填满,而徐飞龙所在的特护病房外,气氛更是凝重得仿若实质,让人呼吸都不自觉地变得沉重。
病房的门悄然打开,入目便是一片冷色调。
惨白的墙壁毫无生气,在天花板上那盏惨白的灯光映照下,更显冰冷。
病房不大,却被各种医疗设备塞得满满当当,这些设备仿佛是一群沉默而又冷酷的卫士,静静守护着病床上的徐飞龙。
徐飞龙是刘恒的搭档,他们合作时间还不很长,但是他们人生中最愉快的合作。
徐飞龙今年56岁,比刘恒整整大了10岁,但是,年龄不是障碍,他根本就没有因为年龄而拒绝刘恒的领导。
徐飞龙是东北人,能够在南方最开放、经济最活跃的省当任如此重要的领导,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徐飞龙的行政经历远比刘恒复杂,他从公社干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行政岗位上做了近40年了。
他的基层工作时间比刘恒长多了,他在县团级以下岗位上做了28年时间,而刘恒起步就是地司级。
徐飞龙是最近10年时间异军突起的明星,3年前组织上安排他做刘恒的搭档,就因为他们有相似的理念。
事实上,上头看人是很准确的,刘恒第一次有了好队友,配合默契,并且他发现徐飞龙能力很强,特别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比刘恒更厉害。
刘恒胜在思路与决策,徐飞龙胜在执行能力超强,能快速处理繁杂的事情,有快刀斩乱麻的果断手段与决心。
刘恒可不想失去这个搭档。
徐飞龙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脸上毫无血色。
刘恒站在床边,眼睛紧紧盯着徐飞龙,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两人一起打拼的日子,那些棘手的问题,徐飞龙总是冲在前面,凭借他丰富的经验解决一个个难题。
监护仪则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记录者,屏幕上跳跃着各种颜色的曲线和不断变换的数字,绿色的心率曲线如同起伏的山峦,随着徐飞龙微弱的心跳,艰难地波动着;
红色的血氧饱和度数值,带着一丝不稳定的闪烁,让人揪心。
监护仪发出的细微嘀嘀声,在这寂静的空间里,如同急促的鼓点,一下一下地敲击着人们的神经,仿佛是在倒计时一般。
一旁的呼吸机,体型庞大而笨重,像是一个钢铁巨兽,正有规律地发出呼呼声,那是它在努力地为徐飞龙输送着生命的气息。
秦耕认真观察各种数据,又亲自测量血压,认真翻看记录的尿量。
他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
角落里,摆放着一把金属椅子,上面搭着一件徐飞龙省长的外套。
窗户被厚重的窗帘遮挡得严严实实,只留下一丝缝隙,透进一缕微弱的阳光,在地上形成一道细长的光影,却无法驱散病房内的压抑与阴霾。
刘恒和秦耕静静地站在病床边,两人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担忧与焦虑。
刘恒缓缓伸出手,轻轻握住徐飞龙的手,那双手冰凉且毫无力气,他微微俯下身,虽然知道病人此时可能意识模糊,难以听见,但他还是忍不住轻声说道:“老徐,我回来了!你听得见吗?刘恒回来了。我还给你带来了最厉害的专家。我曾经给你讲过的秦耕,他也来了!”
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秦耕则在一旁继续紧紧盯着各种仪器上跳动的数据。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生办公室,这里如同战场一般激烈。
中山医的李院士和潭院士正带领着医疗团队进行紧张的讨论。
李院士眉头紧皱,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检查报告,语气急切地说:“徐老的病情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复杂,几个重要器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竭,我们必须尽快拿出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
谭院士推了推眼镜,指着片子说道:“我认为可以尝试使用最新的抢救药物,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目前来看,这是为数不多的希望之一。”
其他医生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支持保守治疗,有的则倾向于冒险一试新疗法,各种观点激烈碰撞。
此时,刘恒走进了医生办公室,他们的到来让讨论声短暂地停了下来。
刘恒目光坚定地看着各位医生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救治徐老, 有任何需要我们协调的资源,都可以随时提出来。”
李院士和谭院士对视一眼,重重地点了点头,仿佛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新一轮的讨论又热烈地展开了,大家都在为拯救徐老的生命而全力以赴。
中山医派了两个院士参加徐老的抢救,那是相当的重视了。
李院士今年82岁,他是我国现代心血管方面的奠基人之一。
李院士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贡献卓越。学术着作上,他编撰的《心律学 (1985)》和《心脑血管药理学 (第 2版)》,为相关领域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丰富了理论知识体系。
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涵盖心血管受体、疾病及临床药理等研究成果,刊登于 cell 子刊、nature 等国际知名期刊,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广泛。
谭院士则是非常厉害的药理学的院士,谭院士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药理研究中成绩斐然。
他撰写的《心血管药理前沿探索》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籍,
谭院士是药理学方面仅存的一个院士,发表了 80 余篇高质量论文,其中多篇发表于《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等国际权威药理学期刊。
这些论文聚焦于心血管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研发新靶点等前沿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多个药物作用新理论,为心血管新药研发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
这时,秦耕院士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