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儿是个摄影师,专门拍些乡村风光和农民生活的照片。
她的工作室在北京郊区,生意不温不火,偶尔接点小活儿,勉强糊口。
最近,她琢磨着怎么才能多赚点钱,于是盯上了养牛场。
“养牛场?”徐乐叼着烟,斜眼看着她,“你疯了吧?那地方臭烘烘的,拍出来谁看啊?”
田静儿翻了个白眼,“你懂什么?现在城里人就爱看这些原生态的东西。再说了,我拍得好,说不定还能上杂志呢。”
徐乐吐出一口烟圈,耸了耸肩,“随你吧,反正我是不去。”
田静儿没理他,自顾自地开始研究养牛场的拍摄计划。
她上网查资料,打电话联系了几家养牛场,最后选定了河北的一家大型奶牛场。
场主姓李,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听说田静儿要来拍照,还挺热情。
“来吧,我们这儿牛多,随便拍。”李场主在电话里笑呵呵地说。
田静儿挂了电话,心里有些兴奋。她收拾好相机和行李,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出发。
第二天一早,田静儿背着相机包,拖着行李箱,站在路边等车。徐乐叼着烟,慢悠悠地走过来,“真要去啊?”
“废话,车都叫好了。”田静儿不耐烦地说。
徐乐叹了口气,“行吧,我陪你一起去。”
田静儿愣了一下,“你不是说不去吗?”
“我不去,你一个人能行吗?”徐乐翻了个白眼,“再说了,万一你被牛踩死了,我还得给你收尸。”
田静儿笑了,“那你可得保护好我。”
两人上了车,一路颠簸,终于到了养牛场。李场主亲自出来迎接,
带着他们参观了牛场。田静儿一边走一边拍照,心里盘算着怎么才能拍出好片子。
“这些牛都挺温顺的,你可以靠近点拍。”李场主说。
田静儿点点头,小心翼翼地靠近一头奶牛,举起相机。
突然,那头牛猛地转过头,瞪着她,鼻孔里喷出一股热气。田静儿吓了一跳,差点把相机摔了。
“别怕,它不会咬人。”李场主笑着说。
田静儿松了口气,继续拍照。徐乐站在一旁,叼着烟,冷眼看着。
“你拍这些有什么用?”徐乐问。
“你不懂,这叫艺术。”田静儿头也不回地说。
徐乐嗤笑一声,“艺术?我看是自虐。”
田静儿没理他,专心拍照。她拍了几百张照片,觉得差不多了,准备收工。
李场主热情地邀请他们留下来吃饭,田静儿婉拒了。
“我们还得赶回去,下次再来。”田静儿说。
李场主点点头,“行,下次来提前打个电话。”
田静儿和徐乐上了车,准备回北京。路上,田静儿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心里有些得意。
“这些照片肯定能卖个好价钱。”田静儿说。
徐乐叼着烟,没说话。
回到北京,田静儿开始整理照片,准备投稿。她选了几张最好的,发给了几家杂志社。几天后,她收到了回复。
“很抱歉,您的照片不符合我们的要求。”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在邮件里写道。
田静儿看着电脑屏幕,眉头微微皱起。她没有料到,自己的照片会被杂志社拒绝。这让她有些失落,但她并没有放弃。
“为什么会不符合要求呢?”田静儿自言自语,心里有些不解。
她决定给杂志社打个电话,询问具体情况。电话那头,编辑的解释让田静儿有些意外。
“您的照片拍得很好,但我们的杂志主要是面向城市读者,他们可能对农村生活的照片不太感兴趣。”编辑说。
田静儿挂了电话,心里有些沮丧。她拍了那么多照片,花了那么多心思,
却因为读者的喜好而无法发表。她感到有些无助,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就是艺术吗?”田静儿小声嘀咕,心里有些失望。
就在这时,徐乐走了进来。他看着田静儿,眼神里有些关切。
“怎么啦?愁眉苦脸的。”徐乐问。
田静儿把事情告诉了徐乐,徐乐听后,沉默了一会儿。
“别担心,这只是一个小挫折。咱们可以试试其他的途径。”徐乐说。
田静儿看着徐乐,眼神里有些疑惑。“其他的途径?”
徐乐点了点头,“对,我们可以试试在网络上发布这些照片。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你的作品。”
田静儿听了徐乐的话,心里有些动摇。她知道徐乐说得有道理,
但网络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她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
“我可以试试,但你要陪着我。”田静儿说。
徐乐笑了笑,“当然,我陪你。”
于是,田静儿和徐乐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如何使用网络平台,如何推广自己的作品。
他们创建了自己的博客,上传了田静儿的照片,并开始积极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起初,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田静儿的照片。
有人留言赞美,有人私信询问购买事宜。田静儿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她充满了希望。
“看,我说的没错吧。”徐乐看着电脑屏幕,笑着对田静儿说。
田静儿笑了笑,心里感到有些温暖。她知道,这段旅程虽然充满了挑战,但只要有徐乐陪在身边,她就能够坚持下去。
“谢谢你,徐乐。”田静儿说。
徐乐摇了摇头,“别客气,我们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