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卿,朕听闻李平此时应该是在家中待着的吧?
那他此刻又怎会出现在这里看榜呢?难道是发生了什么变故不成?
”弘治皇帝一脸疑惑地问道。
只见李东阳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回答道:“陛下啊,此事说来话长。
微臣与舍弟已经多次阻拦,但都无济于事。李平他竟然接连翻墙五次。
执意要出来看榜。微臣与舍弟实在是追赶不及,所以……还望陛下恕罪!”
“他这咋回事?还能这么玩。”
“臣不知。”
“算了问你也没用。”
弘治皇帝叹了叹气,又道
“西南诸部啊!竟然在六月的时候就开始反叛朝廷,直到七月份才刚刚平息下来。而现在呢?大军刚刚归来,这些部落居然又再次造反了!真是令人气愤至极!
“陛下啊!您看看,这沐国公府到底是怎么做事的?
他们这段时间究竟都在干些什么呀!为什么会让这些部落老是造反呢?
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吗?
这样频繁地叛乱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危害,也让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
李东阳也想帮弘治皇帝忙,但是,这也帮不了什么忙。
众众所周知,明朝时期,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实行的是土司自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土人(当地少数民族)经常会发起反叛行动,可以说是年年造反。
到了弘治十几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
贵州布政使吴允竟然被贵州当地的土司活捉了!
这一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明朝政府对土司问题越发重视起来。
其实不是土人造反,而是土司造反,土人跟着造反。
朝廷的分发下来的物资基本上都被土司部落拦截。
这直接造成了土人们只会听从土司的命令,土司一旦起兵反叛,这些土人便会毫不犹豫地跟随他们一起造反。
这种情况使得当地的局势变得极为复杂和危险,因为土人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如果被土司利用来发动叛乱,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动荡和破坏。
同时,这也反映出土司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它让土人失去了自主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完全沦为了土司的工具和棋子。这样的制度不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还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弘治初年的时候,对于这种情况还没有真正的解决方案。
然而,实际上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将原来由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地区改为由中央政府派任官员进行管理。
同时废除土司制度,实行和内地一样的郡县制。这样做不仅可以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然,实施“改土归流”并非易事,需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权益。
只有在全面权衡利弊、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地推进这一改革进程,实现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此时此刻,正在门外待着的李平听见了,推开了门。
见到了自己房间变成了,群臣开会的地方,李平默默的关上了门。
“李平,来一下。”弘治皇帝挥了挥手,叫道。
“陛下找我。
“来,你说说西南该怎么办。”听到这句话。
李平知道陛下已经对西南地区的局势感到担忧了。
李平深吸一口气,开始仔细思考解决方案。首先,李平需要了解西南地区的具体情况,包括地理环境、政治形势、经济发展等方面。
只有全面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策略。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平向陛下提出了几点建议。
“加强军事力量的部署,确保边境安全。
可以增派军队,加强巡逻和防御工事建设,以防止外敌入侵。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士兵的战斗力,提高整体军事实力。
或者试一试山地营。”李平正色的说。
“山地营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弘治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都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此时此刻,他们聚集在朝堂之上,目光交汇,充满了好奇和困惑。这个神秘的词汇在地营的出现让每个人的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探究欲望。
皇帝微微皱起眉头,目光扫视着下方的群臣。
他期待着有人能够站出来,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
然而,众人面面相觑,显然也对此一无所知。
沉默弥漫在空气中,仿佛时间都凝固了一般。
“陛下,所谓的山地营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通常情况下,山地营是一支专门针对复杂山地环境作战而训练有素的军事单位或组织。
他们具备适应云贵崎岖地形以及恶劣气候条件等特殊环境的能力。
并熟练掌握各种登山、攀岩、越野和战斗技能。”
“李平,那这支队伍谁带?”
“英国公张懋。”
“行,朕会在考虑一下。”
一众人走后李东阳问李平。
“为何是英国公啊?”
“英国公当年在成化年间三箭三中三次。 武艺极好。”
“那行,就先这样吧。”
“对了,状元郎是不是要巡游啊?”
“对呀,但是你这身子骨你咋突然起来了?给我说说。”李东阳和李东溟一块儿说了。
“…………………………………………”
“算了算了,痊愈就好,痊愈就好了。”
“那我何时巡游啊?”
“现在走起。”
李平此时直接一个上马,一个戴帽子,头上戴着红色的状元帽,然后手中又拿着一一个状元及第的签子。
“哎呀,咱老李家总算又出了个状元呀,还是12岁状元郎,这可真好。”
此时是四周就是喊着。
“恭贺北直隶李平状元郎及第。”
在明朝时期的状元郎基本上就是巡游,巡游过程中基本上都会佩戴红色衣物。
边上是一堆人围着,然后举着状元及第或者进士及第的签子。
明朝的状元可不是一般的难考。
虽说是比唐朝简单了一点点人,一年就录取十个全国第一。
但是他又比不上宋朝一年100个。
所以呀他就是三次殿试,殿试一共录取600名,然后前三名为一甲。
三年的全国第一就等于高考全国第一。而且古代的秀才就是考上的几率是比清华北大还高的,就怪了,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