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沈棠还送了自己两成利,景帝不禁一阵感动。
朝中的那些个大臣,动不动就来哭穷,从他私库里拿了不少银子。
景帝算了一下,这要是再被户部那群周扒皮再哭诉上几年,他怕是连后宫妃嫔都赏赐不起来了!
你瞧瞧沈棠多贴心!
造福百姓不说,做生意还不忘想着他!
甚至景帝开始想,这棉花到时候真的种出来,那要给沈棠什么赏赐呢。
沈棠远在江南,当然是不知道景帝的想法。
她如今正在陶老板的茶园,不,应该说是棉花园子里查看棉花生长的情况呢。
种植棉花不像种植水稻一样简单。
水稻老百姓都有经验,无非就是种子不一样的区别。
但是棉花确实第一次种植。
沈棠按照系统提供的种植方法稳扎稳打,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出现什么病害。
等到棉花再长大一些,沈棠则开始教佃农们搭支架,用来支持生长。
棉花长势良好,作坊也在筹建当中。
也是时候找木匠制作一些棉花收获以后的工具。
最先要考虑的就是脱籽机。
顾名思义,就是让去除棉花里面的棉籽。
棉花的种子长在棉花里面,如果靠手工去除,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去籽机的制作。
沈棠有过考虑,在棉花在大齐没有完全流通开来以前,棉织品的生产技术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好。
系统给的图纸很全面,也很详细。
为此,沈棠将图纸中的零件分开到不同的木匠地方去定制。
甚至她不在青山镇定制,去到几个相隔很远的镇上去找木匠定制。
在棉花开花的时候,沈棠的去籽机已经做好了,如今正静静地藏在系统里。
在棉花结出棉桃的时候,弹棉工和纺线车都已经制出来了。
因着第一年棉花种子其实并不多,沈棠决定等到时候这部分棉花成熟以后,大部分用来制作棉被,小部分制作棉布。
等到来年,棉花打开市场以后,想必种植棉花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春末的风里已经夹带了些许夏日的热意,麦田的绿意和一直延展到山脚,和翠青山色连在一起。
青山镇上今年生意最好的莫过于渔户,进入初夏以后,渔户的生意就没有断过。
多半都是来买鱼苗的,沈家村众人也想再去买些鱼苗回来放进水田。
但是被沈棠劝住,并且嘱咐如果是用来吃,那养上一些无妨,但是如果是想通过稻田养鱼来获利的,就可以收手了。
毕竟稻田养鱼已经不是秘密,今年想必有不少百姓都会养。
市场的规律向来就是供应大于需求,那价格一定会下跌。
沈家村人如今事事以沈棠的话为指令。
而且,仔细一想,好像确实如此。
因此沈家村没有出现大批量养鱼的情况。
六月,沈棠在镇上租赁了一个清静的小院子,将李夫子接了过来。
再过两个月就要乡试,过些日子稻子就要收割了,在村里势必会分心。
李夫子一家对李夫子乡试这件事看得也颇为重要,因此也都领了沈棠的心意。
柳氏对于李夫子也很是尊敬,因此经常厨娘做了吃的,会让人送过去。
因着去年晚稻种植的成功,沈家村和周围几个村落子也打算种植晚稻。
故此,沈家村播种的时间比其他地方要早上不少。
为的就是能在稻子收割完以后,打理水田继续种植。
七月底,沈家村和周围几个村子的水稻都已经成熟。
沈家村的稻田更是与众不同。
那千斤稻子的稻田,颜色比其他的稻田要深上不少。
早在之前稻子开始抽穗的时候,沈大山就已经传信给沈棠了。
距离收割前几天,沈棠回了沈家村。
千斤稻已经进入成熟期,村里有经验的老农在细细观察过以后,觉得差不多可以收割了。
而且,千斤稻明显成熟得比大齐的本土稻要早上十天半月。
大齐的本土,还没有完全成熟。
沈棠传信给林知县,决定三日以后收稻。
让林知县于七日后,派人过来运粮。
这批稻子是要送到京城去的,因此收割以后,晒干水分,直接送到县衙的粮仓,届时在派兵护送到京城去。
南方的天气,到了收割的日子还是异常炎热。
在收割前两天,家家户户都将家中的院子打扫得异常干净。
好些人家,将家中的草席都翻出来了,为的就是收割完稻子以后能快速晒干。
到了收割稻子这日,沈棠坐镇沈家村,还带了不少兵马。
天还未亮,沈家村已经飘起了炊烟,都是给家中即将下地的汉子准备早饭。
沈棠家中也不外如此,柳氏一大早就起来张罗。
沈大山腰间别着镰刀,背后背着草帽,神采奕奕地往田里去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去围观了。
毕竟他们沈家村是第一个种上千斤稻子的人家。
每户人家都只有一亩地的量,而且家家户户田里都不止一个人在割稻子,因此一个上午就已经将稻子收割完了。
剩下的就是打稻,让稻谷从麦穗上下来。
整个沈家村都陷入收获的喜悦。
有了这个稻子,就意味着,明年家里的粮食能翻好几倍呢。
沈棠对于他们的心思当然也明白,这一亩地能有一千多斤的收成,她们偷偷留下一点也是没什么打紧的。
众人晒好稻子也不过是四天后。
沈棠率先称了自家田里的收成,两亩地,一共是两千四百二十八斤!
接着,沈棠带着沈丹和沈梨去了各家各户,身后还跟着沈里正和几个壮汉,手里拿着几杆子大秤。
率先去的是沈有根家里,只因为他家住在村口。
为了方便计算总量,沈棠一行人从村东头的第一户人家开始计算。
沈有根一家看见等人也满是激动。
院子中间,放着两个大布袋。
“东家,快称称!”
沈有根激动地催促,沈棠笑着点点头,让身后两个壮汉拿着大秤去称重。
沈有根伸着脖子,想要看清称上的刻度。
其实早在沈棠来之前,他们已经偷偷称过了,这次总共收了一千一百多斤呢!
要不是这实打实的粮食放在眼前,谁能相信这稻子是自己种出来的一亩稻啊。
况且,他还偷偷留了二十斤藏在家里的地窖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