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个青衣男子从他们身后走来。
对着二人拱手道:“大人!”
白衣公子瞥了青衣男子一眼,淡淡地说:“事情都办好了?”
“是的,大人!”
“嗯,很好!”
京城。
越王府中。
程轩独自坐在书房,眉头紧锁。
此刻,他沉浸在深深的忧虑中。
他并不知道朱瞻基已经遇险。
可以说,程轩对朱瞻基遭遇的一切一无所知。
即便他知道,也不会放在心上。
因为自从天津卫之战后,他的心态已经彻底改变。
既然选择了争夺,他便已准备好面对一切。
况且,朱瞻基在谋反失败后,已彻底丧失与他争斗的资格。
虽说大明以长子嫡长子继承,但被废的长子什么也不是。
对于朱瞻基的生死,他完全不在意。
更不会去关心,因为朱瞻基已没有值得他关注的资本。
他在天津卫外没有杀朱瞻基,已算是顾念兄弟情分。
朱瞻基的根基在京师和身份上,如今在京师的根基已失,身份被废,没有了太孙的身份,朱瞻基什么都不是,即便他还能挣扎,也掀不起任何波澜。
这样的人,程轩何必费心去关注,他又不是无事可做。即便他像朱高燧一样被救走,又能怎样?一个失去一只手臂的废物,能有何作为?此时,程轩更关心的是老爷子的身体,以及帖木儿帝国那边的情况。
老爷子的寿命只剩下不到十个月。
帮助老爷子延续生命,成了程轩近期的心病。
而郑龙、郑虎兄弟率领的五万龙骑兵,在帖木儿帝国现在是个什么状况,也是程轩颇为担心的事。
帖木儿帝国百万大军覆灭于大明,当前的帖木儿帝国完全陷入一片混乱。
自从他和郑龙、郑虎兄弟最后一次传递消息后,这两个月内,程轩基本没有收到他们的任何消息。
这让他变得十分忧虑。
以往,不论如何,郑龙和郑虎每个月总会传来消息,而这两个月来,两人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任何音讯。
程轩甚至动用了皇家商会的情报网。
但因帖木儿帝国已全面陷入战乱,商会在帖木儿的信息渠道变得极为不畅,许多情报站点也失联了。
尽管程轩相信,拥有五万龙骑兵的郑龙和郑虎兄弟不会出大问题,但对于无法掌控的未知,他还是有些担忧。
然而,如果此时程轩打开系统,他会发现一件难以置信的事。
那就是他的声望值在急速上升。
他不知道的是,正当他担心郑龙郑虎兄弟时,远在帖木儿帝国的郑氏兄弟正在为他扬名立万。
自帖木儿败于大明,精锐尽丧之后。
帖木儿帝国四分五裂,周边各国的入侵,使得整个帖木儿区域战火纷飞。
而郑氏兄弟占据的撒马尔罕,作为帖木儿帝国的王都,自然格外引人注目,各国军队都对这座城市垂涎三尺。
首先是天竺诸国联军,四十万人首先兵临撒马尔罕。
郑虎和郑龙兄弟毫不犹豫地带领五万龙骑兵迎击。
天竺诸国联军被龙骑兵一击即溃,大军溃退三十里,死伤无数。
天竺联军败退,龙骑兵的威名在天竺诸国间传开,同时,人们了解到龙骑兵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后,程轩的名字也在天竺诸国流传开来。
接着是金帐汗国三十万大军兵临撒马尔罕。
龙骑兵再度出击,三战三胜,打得金帐汗国溃不成军,连连败退百里,再也不敢靠近撒马尔罕半步。
紧接着,奥斯曼帝国的三十万大军接踵而来。
又是一场大战,奥斯曼帝国惨败。
之后,阿拉伯诸部和埃及王国根本不敢再接近撒马尔罕一步。
这时,龙骑兵的威名彻底震慑中亚各国,甚至一些欧洲小国也为之震动。
大明这个远东王朝的赫赫威名,在欧亚各国彻底传扬开来。
而程轩的名字,在有心人的特意宣传下,也在各国传开。
很多国家或许不知道大明的皇帝是谁,甚至不知道大明究竟在何方,但龙骑兵的主人程轩,却让他们耳熟能详。
程轩的名字,成为了欧亚各国最为传奇的名字。铁木帝国,烽火连天,各国为了争夺地盘,彼此间战火不断。铁木的百姓为了躲避战祸,纷纷向撒马尔罕迁徙。
在那个时期,铁木帝国四处皆遭战火洗礼,唯独有龙骑兵守护的撒马尔罕尚存安宁。
短短两个月内,撒马尔罕的人口从原来的三十万激增到三百五十万,整整翻了十倍。
尽管撒马尔罕聚集了三百五十万之众,但每当遇到龙骑兵,无论男女老少,都会不由自主地下跪行礼,仿佛是在向最崇敬的人表达敬意。
然而,龙骑兵仅有五万人,正如程轩所虑,要凭此力量保卫庞大的铁木帝国,无疑是天方夜谭。
况且,在天津卫战役后,程轩彻底放弃了派遣龙骑兵援助铁木的想法。
缺少援军的龙骑兵,仅能守住撒马尔罕以东与西域相连的区域,其余地方则力所不及。
从此,铁木帝国成为历史尘埃,不是独立自治,便是被他国吞并,彻底分割殆尽。
面对铁木的现状,沙鲁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主动请求加入大明,并且将撒马尔罕以东的全部领地交由大明管理。
之后,他带领使团,声势浩大地前往京城觐见大明皇帝。
京城,越王府!近来时日,访客盈门,朝廷官员络绎不绝。
自朱瞻基被废除太子之位后,朝中文武百官几乎一致认为,越王朱瞻墉将成为下任太子的不二人选。
因为太子一脉中,除程轩外,再无人有足够资格承继太子之位。
不论文臣还是武将,对于程轩接任太子一事已达成共识。
尤其武官们,他们乐见在军中享有极高威望的越王殿下登上太子之位。
而文官群体中,对程轩还有些非议。因这位越王殿下在北方与西疆战役中,用敌首筑京观以示威。
虽然此举能有效震慑敌人,但文官们认为这有违天和,过于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