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长老的眉宇间难掩焦急之色,他急切地问道:
“尊者,我们是否应立即通知宫中的教众,让他们做好准备?”
尊者却显得异常平静,
“这或许正是我们等待的良机,唯有如此,方能引出幕后黑手。只是……”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尊者身上,等待着他未尽的话语。
“沈清歌此次恐怕又将面临生死考验。”尊者轻叹一声。
“或许正如明慧师太所言,这是她命中注定的劫数。”
想到那柔弱女子所承受的种种磨难,议事厅内的众人心中涌起一股怜惜,但除了叹息,似乎也无能为力。
夜暮低沉,太后在慈宁宫的宁静中沉睡。
恍惚间,她来到金銮殿,大殿之上沈清歌身着华丽的凤袍,头戴璀璨的凤冠,但面容却异常冷漠。
而明德则倒在地上,面色苍白,无力地望着她。
她想要呼喊,却仿佛被无形的恐惧扼住了喉咙,无法发出声音。她想冲上前去保护儿子,却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牢牢束缚,只能绝望地看着沈清歌在狂笑。
突然,一阵狂风卷起,天空中的阴影愈发浓重,沈清歌的身影在风中变得模糊,最终化为一团黑雾,笼罩了整个星汉。
在极度的恐惧和绝望中,太后惊醒,汗水浸透了衣襟,心跳如雷。
她的手紧紧地捂住了胸口,她知道,她必须采取行动了,否则噩梦终究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不远处的一个昏暗的屋子里,一个破旧桌子上,充满了奇怪字符的羊皮卷正快速的被火点燃。映得面前的人的脸越发恐怖,她狞笑着,完全不顾自己手臂上的血还在一滴一滴的掉落在地上。
慈宁宫中的桂嬷嬷,一早就来到了文渊阁,传太后的口信,说要明德带着沈清歌去慈宁宫坐坐。
这个消息让明德高兴了一天,玉宁的事情发生以后,太后就一直看沈清歌不顺眼。
他尝试过几次,但上一次提请立后的事情一发生,太后对沈清歌的态度又回到了冰点。
如今,太后突然态度缓和,许是看到了沈清歌的辛苦吧。
毕竟,这一段时间,若无她的努力,后宫又岂会欣欣向荣。
消息也传到了清音阁,沈清歌却没有明德这么乐观。
太后如此一反常态,断然不会是心有改变。
毕竟,她曾经想让她死,这份恨意,沈清歌虽然不知道来源于哪里,但绝不会是短期之内可以泯灭的。
因此,她有些忐忑,直接拒绝不太可能,明德不知道太后毒杀她的事情,她这样躲避有些说不过去。
如果去,又担心太后有什么阴谋,两难之间,天顺却突然来报:康王进宫。
已经有一二个月没有见到师父了,沈清歌很高兴,忙出门迎接。
自从她拜师康王,实际上来自于康王妃的教导会更多一些。
康王妃母家姓冯,也是星汉的清贵名流。
慧心曾经给自己讲过宫廷的一些秘辛。
其中最让沈清歌称奇的,就是那段康王妃弃宣宗帝的喜爱于不顾,坚持选择康王的故事。
康王妃的祖父冯老爷子曾经是宣宗的启蒙老师,因此宣宗皇帝自小便有了许多与康王妃见面的机会。
明眸皓齿,聪明温婉的冯家嫡孙女,让情窦初开的宣宗一见钟情。
那时的宣宗不是太子,却心怀称帝的野心,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是康王妃的祖父谆谆教诲,使得他保持初心,奋发图强。
终于在宁王出错的时候,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太子的人选。
因此,宣宗十分感念冯家的恩情。
成为太子后,他便提出欲娶冯家嫡女为正妃,众人艳羡不已,皆以为这将是一段佳缘。
可没想到,那个时候的康王妃早已心有所属,心上人就是宣宗的弟弟,八皇子康王。
彼时康王英俊潇洒,文武全才,一手掌握都督府事务。
然而宁王的事情一出,做为一母同胞的康王首当其冲受了牵连。
宣宗的压力,迫使康王一点一点辞去朝中所有职位,最终无职无权,赋闲在家。
那时的宁王府已经让众朝臣避之唯恐不及,康王府受影响也无人问津。
但康王妃却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康王,成为了一个无权无势的闲散王爷的王妃。
也许,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段意难平吧,此后,康王妃就成了宣宗心目中的白月光,求而不得便将怒气转嫁到康王身上。
于是,十年之间,康王府和宁王府一样都变成了枢密院常年监控的对象。
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让康王入宫遭受一段不明的训斥。
但老天还是公平的,康王虽然在朝中再无作为,但却将兴趣转向棋艺和诗词歌赋,没过几年,竟成了星汉有名的棋艺大师,诗词也广受文人墨客的追捧。
渐渐地在朝中无一席之地的他,却成为号令无数文人的文坛领袖。
所以,康王妃不是一般人。
太后忌惮康王爷,更恨这个让自己的男人惦记一辈子的女人。
康王妃教给沈清歌的第一课,就是是学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像水一样柔和而无形,却能适应任何容器。温柔的一刀,往往比千军万马更致命。
这堂课让她深刻领悟到,在后宫这场永无止境的斗争中,最深的水总是静默的。
这半年来,也是康王妃的悉心教导,才让沈清歌在后宫之中更加游刃有余。
康王妃曾经说过,在后宫之中,不要轻信任何人的甜言蜜语,因为在权力的游戏里,每一句话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把刀。学会看透表象,洞察人心,这不仅是自保,更是你立足后宫的根本。
那么,太后与自己的利益关系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要害自己,难道仅仅是因为自己同情了玉宁,而如今,为什么又要展露友善的一面。
她迫切的想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