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抗日的话道出了实情。一个地方若是穷久了,外界对其的印象便难以改变。即便是有了一些起色,别人也未必会信以为真。
张集接口道:“这确实是个难题。我们大营区也有个光棍村,因为穷,有些光棍甚至商量着要去县里抢劫银行。”
杨县长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真的有这种事?”
“真的,幸亏消息提前泄露,焦书记带人及时制止了他们。”张集回答。
杨县长叹息不已。这个年代,没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来填补人们的空闲时间。想象一下,一个三十岁的光棍,劳作一天后回到家中,若是没有父母在侧,那将是多么冷清的夜晚。他只能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听着隔壁家的欢声笑语,心中该是何等的寂寞和空虚。
“所以,李家村这些光棍的问题,我们得想办法解决。”杨县长深思后说道,“他们若是无事可做,恐怕真的会生出事端来。”
“那么,你提到的砖厂,和这个问题有什么关联?”杨县长直截了当地问。
李抗日挠了挠头,笑道:“县长,我是这么想的,今年我们打算开垦一些荒地,让那些光棍们有地可种,有活可干,这样也能让他们少些胡思乱想。”
杨县长点头赞同:“这是个好办法,开垦土地,增加粮食产量,还能让光棍们有所寄托。”
李抗日却摇了摇头:“但这只是权宜之计。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得让他们成家立业。而成家的关键,就是要有经济基础。所以,我们打算办砖厂。”
“开荒种地不也能致富吗?”杨县长问。
“县长,新开垦的土地哪能和熟田相比?等到新田变成熟田,那些光棍们怕是都要考虑养老的问题了。”李抗日回答。
杨县长和张集终于明白了李抗日的用意。他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原来是为了这个。
“我本来想从县里要一些招工名额,让有能力的年轻人进厂工作,再由父母帮忙说媒。但名额有限,光棍众多,难以平衡。”李抗日继续说。
“所以,我们想在村里自己办个厂子,这样就不用依赖县里的名额了。我们有土地,可以自给自足,只要砖厂能办起来,大家就有希望。”
杨县长陷入了沉思。李抗日的话不无道理,县里确实没有资金再建一个砖厂,而李家村的情况又特殊,他们有土地,可以自给自足,这倒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砖厂确实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待遇不能太低,这无疑给县里的财政增加了压力。杨县长心中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这样的决定不是轻易就能做出的。他思考着,如果李家村真的能够自力更生,不依赖县里的拨款,那么这个计划或许值得一试。毕竟,李家村那些光棍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是一个定时炸弹。
杨县长沉默了五分钟,这个时间里,他权衡着利弊。最终,他开口问道:“农业生产能保证吗?”
李抗日的眼睛一亮,显然他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能!去年我们抽调了村里三分之一的劳力去修整水库和平整村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大丰收了。砖厂建设初期确实需要大量人手,但一旦建成,所需的劳动力并不会太多,我甚至还有余力去开垦新田。”
杨县长紧接着提出了关键的问题:“那这个砖厂,到底属于谁?”
李抗日回答得毫不犹豫:“当然是村里的。砖厂若是盈利,该交的税交,该发的工资发。有了剩余,我们就存起来,将来在村里办小学,让邻村的孩子们也能来上学,免得他们长途跋涉。如果有更多的钱,我们还可以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发放一些补助,甚至可以建个小卫生所,让我们的赤脚医生有个固定的地方。”
杨县长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震惊,他站起身来:“李抗日,你说的是认真的?”
“当然!”李抗日坚定地点头,“李家村虽小,但只要砖厂能运转起来,我们村就能富裕起来。”
杨县长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李抗日的计划太震撼了,他想要在农村实现养老和教育的梦想,这既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事。
张集也被深深震撼,他没想到这次下乡会有如此大的收获,李抗日这个基层干部的胆识和远见让他印象深刻。
最终,杨县长停下了脚步,他看着李抗日说:“李抗日,我原则上同意你的计划,但最终还需要县里开会表决。不过,我可以承诺你,如果县里同意了,你也能生产出合格的砖,那么县里的建设项目将优先使用你的砖。”
李抗日和张集离开县委大院时,张集感叹道:“我刚刚紧张得手心都是汗。”
李抗日笑着回应:“我是整个后背都湿透了。你摸摸看。”
张集一试,果然如此:“抗日哥,你真是胆识过人啊!这样的主意你怎么想得出来的?”
李抗日望着远方,满怀信心地说:“我想的是,我们农民不仅要会种田,还要会挣钱。国家现在发展得这么快,我们就是要借着这股东风,让李家村飞起来。”
张集还是有些担忧:“那你确定砖厂一直有销路?”
李抗日指了指城墙内的房子:“你看那些房子,迟早要翻新,要重建。工人比农民有钱,他们也会想要更好的住房。我相信,只要我们质量过硬,砖厂不愁没销路。”
李抗日的信心不仅仅来自于他对市场的判断,更来自于他对国家的信任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相信,只要跟着国家的步伐,李家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在淮北的寒风中,李抗日站在破旧的村委会前,他的身影在风中显得格外挺拔。村委会的牌子已经有些褪色,但那几个字依然清晰可见。村民们围在他身边,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不安。李抗日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能驱散这寒冷的天气。他声音洪亮地对村民们说:“乡亲们,咱们李家村的日子不好过,但咱不能就这么认命!现在有了口粮,大家伙就能先抗一抗,把砖窑弄起来。几个月没收益怕什么?只要咱们这个砖厂能建起来,烧的砖淮北抢着要!咱们就有翻身的希望!”
村民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人点头,有人却面露难色。李抗日知道,他的这番话,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憧憬,更是对大家信心的鼓舞。
杨县长坐在一旁,眉头紧锁,眼神中透着深思。他看着李抗日,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执着。杨县长知道,李抗日的提议大胆而冒险,但他的每一句话都击中了要害。李抗日继续说道:“您看,淮北明年要大发展,砖头需求量大。从外县拉砖,不仅费时费力,还浪费国家的油资源。我们的拖拉机虽然有力,但油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杨县长的内心斗争激烈。他知道,如果李家村能自力更生建起砖厂,不仅能解决就业,还能为县里的建设提供便利。但这样的冒险,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他沉声说道:“李抗日,你这是要把全村的命运都押上啊!”
李抗日微微一笑,眼神更加坚定:“杨县长,我们李家村的人不是孬种。去年我们修水库、平村路,大丰收都挺过来了。砖厂建好后,不仅不会影响农业,还能让我们的劳动力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杨县长被李抗日的决心所打动,但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这砖厂,最终归谁所有?”
李抗日毫不犹豫:“当然是村里的!砖厂赚的钱,交税、发工资,剩下的就用来改善村里的生活。我们要建学校,让邻村的孩子们也来读书,不用再走远路。还要照顾无子女的老人,建个小卫生所,让我们的赤脚大夫有个地方。”
杨县长震惊了。这样的设想,简直是农村改革的一剂强心针。他站起来,目光如炬:“李抗日,你这是在改变李家村的命运,甚至是整个淮北的命运!”
两人的对话,让在场的张集心跳加速。他紧张地看着杨县长的反应。最终,杨县长长叹一口气:“好吧,李抗日,我原则上同意了。但这件事,还得县里开会决定。”
李抗日和张集离开县委大院时,张集感叹道:“抗日哥,你这一招太厉害了!你就不怕万一吗?”
李抗日望着远方,微笑道:“怕,怎么不怕。但我知道,如果我们不拼一把,就永远没有出路。你看那些工人,他们住得简陋,但他们有钱就会改善生活。我们的砖,一定能卖出去。”
夕阳洒在李抗日的身上,他的背影显得格外高大。他不仅是在为李家村谋一条生路,更是在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绘制一幅充满希望的未来画卷。而这一切,都将在淮北的土地上,缓缓展开。
李抗日笑着答道:“我不是对我的判断有信心,而是对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我看了新闻报纸杂志,咱们拿了那么多苏联老大哥和其他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订单。听说很多纺织厂和服装厂的缝纫机都被踩冒烟了。很多工厂都开始连轴转,人休机器不休。”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咱们的国家现在正挂起一阵东风,咱们就要接着这股东风做一个风筝。”
张集看着李抗日,目光中满是钦佩:“抗日老哥,你说得好啊。有一句诗,是我当年听评书时最喜欢的,今天我觉得用在你身上特别合适。”
“哦?是什么?”李抗日好奇地问。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集激动地说,仿佛这句诗就是对李抗日最好的赞美。
而此时,李家贵坐在自家破旧的屋子里,心里满是后悔。他是李家村里退出村民互助小组的十七个家庭之一。退出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有时候他敏感得过头了。一点点小事都会在他心里无限放大。
李家贵心里有些想法。他在民国时期是在隔壁县里帮人烧砖,是一个砖窑的管事。那年代能在砖窑当管事,不说心黑手狠沾染人命吧,但多多少少都是个狠角色。李家贵在建国之后是受过审讯的,因为砖窑、矿场等是民国时期最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地方,很多砖窑和矿场的厂主与狗腿子手上都是沾过人命的。所以他也接受了调查。
当地政府调查走访后,确认李家贵手上没有血债,在砖窑工作期间虽然管理严苛,但也多以语言辱骂工人为主,基本没有动手打人伤人的事情。所以最后李家贵也没被怎么样,建国时期定成分。因为李家贵当过砖窑管事,有一些薄财,就被定位了富农。他也是李家村之前唯一一个富农。
他自认为自己之前民国时期在砖窑管事是没做什么坏事的。自己又没和其他工头一样,天天拿着个棍子走来走去,看谁不顺眼就敲一棍子。自己最多就是骂骂人,在砖厂有的工人笨得和头驴子一样,还不许骂了?不骂他们祖宗十八代,他们都不长记性。
但话是这么说,李家贵总觉得村里人在背后议论他。因为自己好像和村里其他人都不合群,其他人定的都是贫农成分,自己一个富农是不是不太好?人这种东西有时候真的很奇怪,一边喜欢装逼凸显自己和群体的与众不同,但另一边又害怕真的和群体不同,最后被群体边缘化或抛弃。
所以李家贵的思想包袱很重,最后在村民小组里也东想西想的,结果退了组。这一退,就开始后悔了。
因为今年其他加入村民小组的农户都大丰收了。可是自家的田每亩只收了二百三十五斤的麦子,比其他人少了足足六十五斤。这可是少了一个人一个月多的口粮啊。李家贵坐在家里生闷气,老婆孩子来劝他都没用。他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心里暗暗发誓,明年一定要加入村民小组。
他看着窗外的田野,心里满是无奈和期待。他知道,自己错过了今年的机会,但明年还有希望。他要抓住这个机会,重新融入村民小组,和大家一起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他相信,只要努力,未来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