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华对着太后,皇帝和满朝文武百官说道,“第三件礼物很大,而且需要点火,所以鸿胪寺安排在宫殿之外。”
这倒也不奇怪,比如有的国家进献各种大型动物都是在宫殿之外。于是,羽林郎分立左右,皇帝手扶太后,身后跟着文武百官,来到殿前广场。
放眼看去,宽阔的广场之上有大车五辆,白衣少年九十八人立于大车两边,静静竖立。
袁华指着左侧的两辆大车,对众人说道:“这两辆车,是两种粮食的种子,请陛下派人接收。”
皇帝点头,他对大司农说道:“司马大人,你派人接收吧!”
邓太后补充道:“每种粮食种子给皇宫留一些,我安排宫中也种植些。”
司马苞早已急不可耐,连忙作揖说道:“诺!”,说完,就急急忙忙和几个主管农事的官员下去查看种子,兴奋之色溢于言表。
要知道,若此粮食种子能够大规模种植,他司马苞作为粮食种子的推广者,亦会名留青史。
加上,大汉年年灾荒,这些粮种在此时显得尤为珍贵。
皇帝刘祜今年二十三岁,此时已经对袁华进献的第三件礼物充满了好奇,问道:“不知这第三件礼物为何物?”
袁华微笑,挥手,古塔带着少年们将马车车厢顶棚拆掉,再拆除掉侧面车板,用木炭点燃发动机燃烧室,转动发动机,这台钢铁之物就开始不停旋转。
众官员看着这眼前,往复不停之物,也不知道有何用,一时现场有些安静。
大司空虞诩,长期负责东汉帝国的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
他此时眼睛已经明亮如星辰,排众而出,踏前一步,说道:“这。。。是。。。不需要水的动力来源?”
袁华点头,说道:“这东西有大用途,用于农业可以抽水灌溉,用于矿业可以用于从矿井深处拉出大型矿车,用于钢铁锻造可以驱动铁锤往复锻造得到精铁。。。”
虞诩看着眼前的机器,哈哈大笑,他转身对皇帝和太后说道:“此物甚好,臣以为,用此物搬湖水到高处,我大汉大量临湖的山地也可以获得清水,开垦种植,凭空得田数十万亩啊!”
大汉此时已经有水车,用来从河里取水到高处,那些设备也是日夜不休,但只能依靠河流里的流水提供动力。而湖泊,池塘,这些没有流动水流的地方,却无法安装水车。
大司农此时也回过味来,他从种子马车边排众而来,忙问大司空,“我大汉水车可以取水,亦可以碾磨,那这设备是否也可碾磨?”
大司空看着这设备,严肃的点头说道:“可也。”
大司农这下对着设备也是来了兴趣,围着设备开始团团打转,今日是他多年来最开心的一日。
这一次连邓太后亦明白此物有大用,至少在农业上用于灌溉,对于时时发生大旱的帝国,这就是救命的稻草。
有时,低处的湖泊和池塘还有些水,只需几周的灌溉就可以保住一些粮食的收获,可偏偏就取不上水,只能眼睁睁看着粮食干死在田地里,生民捶地痛嚎,悲呼奈何啊!
而一众世家官员亦是无比眼馋,天灾有时对于他们的家族也一样无情。大旱之下,千亩绝收,也是碰到过的。若有这发动机,对于世家倒也是多了一个保障。
皇帝甚为高兴,说道:“此物神异,不奴族可愿意指导我大汉制造?”
袁华作揖道:“我正有此意,我不奴族愿在南海城建一座工坊,制造这热力发动机,恳请大汉允许我们招募天下工匠,扩大发动机之产能。”
大司空仔细看了这机械,感慨道:“此物部件繁多,机械复杂,牵涉到锻造,铸造等诸多工艺,确实需耗费很多工匠和人力”
皇帝问袁华:“先生需要几多工匠?”
袁华感慨道:“此物繁杂,颇为耗费人力,制造和维护都需要匠人,我计算过了若每制造百台,每年需要匠人约三千人。”
皇帝看向大司空,大司空认真看着这机器,点头说道:“大约是要这些人丁。”
这个时代,大汉的工匠们为了自己的生计,很少共享自己的技艺,这导致很多复杂的工艺,全靠一个家庭或某个地区的技术封锁来完成。
你可以想象,如果是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要从头到尾制作一台发动机要多少人工。
这个时代,大型机械之贵,那就是天价。
就像大汉有水车,但水车也不是每个村子都有,只有富裕的村子和小镇才能购买的起,要几百户人家一起凑钱才能请的起匠人来制造水车,几个匠人制造一架大型木头水车,往往要耗时半年以上的时间。
更不要说,眼前这个钢铁之物,三十人一年制造一台,也并不夸张。更何况,这里还有一部分人要从事修理和维护。
大司空问了一个关键问题:“这设备制造好,作价几何?”
袁华说道:“等同一架大型水车,但这个设备不依赖河流,可以用于任何地方。”
大司空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这设备可以用马车移动,送到任何需要动力的地方去。
他对皇帝和太后说道:“太后,陛下,这发动机对我大汉旱情是极有帮助的,购置千台可以缓解一部分地区的旱情。”
见邓太后点头,皇帝刘祜说道:“准南海城招募工匠,我明年大汉购置千台,应对旱情。”
袁华严肃的作揖说道:“为天下汉人贺!我袁华肝脑涂地,明年也要制造出千台发动机送到洛阳。”
他此时心里已经乐开了花,他可以招募三万工匠,还拿了一千台订单,这生意可以啊!
可表面上却面无表情,极其严肃,看上去这事情无比棘手,有很大的难度。
然后。。。
他要继续开始忽悠,这一次他要忽悠世家。他要让世家把钱全部拿出来,不要全部去购买土地,这群傻子与天下黎民争抢土地,最后害了自己,也害了大汉,而是学会投资工商业和贸易。
他让人打开第四份礼物,这是一张环球贸易地图。
他说道:“天下之大,海外有数千万城镇和部落,我不奴族将沿海路不断建立大型贸易站点,我欲以南海城所有产业做抵押,募集天下之钱财,为大汉开启源源不断的金银和铜的收入!”
对于大汉的古人而言,何为财富?
第一,是土地;
第二,就是金银和铜。
皇家和众官员这时看着地图上十几个红色的小点,一时也不知道这获利能有多少?
这时,大司农再次跳了出来。
汉朝是真正的农业文明,农业赋税是最重要的财政来源,所以这货管的事情还挺多。
这岗位是东汉时期中央财政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国家财政的收支、赋税征收、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事。
司马苞问了,“你要在天下募集多少钱?能获利几何?”
袁华已经通过商业贸易网点,获得了很多数据,他知道东汉每年铸造铜钱大约22.76万贯,
东汉时期22.76万贯铜钱,每贯1000枚,每枚约3.75克。
总重量约为85.35吨,相当于汉代的3233石。
他准备开启的是大汉世家的海外贸易投资序幕,但起始他要制造一种饥渴,一种贪婪,所以规模要控制,但获利要看上去极其有吸引力。
袁华笑道,“第一年,我欲募集铜钱三万贯,我欲开海外之矿,以铜,或金银偿还,获利不少于百分之三十!”
这一下,满朝皆惊!
三成利?
在工业极其缺乏的农业时代,财富大多来源于农业,三成利何其恐怖?
大汉缺铜,铜在大汉很贵。
袁华其实手里有中亚最大的铜矿,那地方全露天开采,含铜量极高,以不奴族的冶炼能力,直接卖给大汉铜料,三成利肯定能保障。
中亚地区最大的露天铜矿是哈萨克斯坦的博兹姆查克(bozymchak)露天金铜矿,就在他手里。
这地方,直接挖出原石冶炼,可以同时得到金和铜,支付本金和利息完全没有难度。
但他不会老实这么说,他指着美洲说道:“我会成立商会,用募集之钱,出钱雇佣工人,去美洲开挖矿场,保证每年回流之铜银金绝对有三成获利。”
这下人们明白了,这家伙是在蛮荒之地找到了一些矿,找人开矿来赚钱。
但所有人也都知道,这要是成功,那每三年财富可以翻一翻,那还得了!
邓太后敏锐的发觉,这是一个充盈皇家内库和帮助邓家富裕的机会,笑道:“这样我皇家购买一万贯,邓家我可以做主购买三千贯。”
众官员一听,这快一半就定下来了?
一时之间,众人交头接耳,广场上有些嘈杂。
大司空大声喊:“要参与,自己会后去找袁先生。”
玉米和红薯也已经蒸好,众人尝试过以后,都觉得这两种粮食的味道非常好。
袁华最后,将所有东西交给大汉,而他要的大汉回礼也很有意思。
那就是请送一千工匠去不奴族的山海城,充实山海城的汉民,作为此次的回礼。
皇帝应允,让大司空安排,移民千人工匠,去到不奴族山海城。
当皇宫中的那场重要会面落下帷幕之后,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整个京城。一时间,各大世家纷纷闻风而动,如潮水般涌向鸿胪寺的驿站。
一辆辆装饰华丽、气势恢宏的马车源源不断地驶来,原本宽敞的街道瞬间变得拥堵不堪。马嘶声、车轮滚动声交织在一起,喧闹异常。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鸿胪寺的官员们不得不匆匆忙忙地跑出来维持秩序,并着手安排各个世家的车马停靠事宜。
这些世家们一个个心怀鬼胎,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内心却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们最终还是决定小小地尝试一下这个新的机会。于是,各家或多或少地投入了一些资金,数额大多在千贯上下。袁华用利益捆绑,将东汉的各个世家全部拉入了对外扩张和贸易的浪潮之中。
现在,风起于青萍之末。
至此,大汉的世家们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第一次将目光投向了那片广袤无垠的海外世界。他们满心期待着能够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和无尽的财富,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憧憬与渴望。而这一切,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袁华反手,用这批钱从各个世家再次购买大量他们的匠人和仆从,以及长江入海口的大量土地。
于是,这个游戏就变成了,不奴族在大汉有一个融资渠道,在洛阳成立商社,每年用中亚的铜和金支付红利或者兑换本金。
在通过这个商社不断招募和购买人手,源源不断的送往不奴族的中亚地区和南海城。
这是一个利用人性贪婪的循环,以不奴族的贵金属矿场为根基,向大汉一点点释放铜和金,一点点刺激大汉世族的欲望。
然后,袁华将要利用这些欲望,再一点点推动大汉的政策向海外开拓倾斜。
袁华已经从购买世家的仆从可以看到,这些人在投入立刻就能回收一部分钱财上,表现的非常积极,全力在配合袁华在大汉收罗流民和各种有技能的人才。
同时,袁华又用这些仆从们的家庭,用三年劳动来换取五十亩土地和自由,来刺激这些仆从进行海外扩展的积极性。
袁华承诺,如果在移民的过程中出现死亡,那么他们的家人也会在南海城获得土地和老幼的照顾。
他派人在南海城立下海外开拓法石碑,将一切条例公示给所有人。
公元一一六年,整个大汉开始慢慢被袁华用一个利益循环,一点点拉动进入了海外大扩张时代。
这些海外扩展的移民们,都具有两种身份。第一他们是不奴族的一员,第二他们也是大汉的人丁,这就像是双重户籍。
袁华开始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