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磊脚下一顿,转头向她看来。
季微澜轻咬下唇,自觉失言,正急于搜索弥补的措辞,却见面前人扬眉一笑。
“你说得对,听不进去的道理就是废话,毫无意义可言。”他耸耸肩,“我就知道自己不是当老师的料。还好,管理局正在筹备宣教中心,以后就有专业人士负责科教和宣传工作,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季微澜这才意识到,被她批评的宣传栏就出自高磊之手。
“对不起,我不是认为认真讲道理不好。”她急急解释,“只是觉得讲道理的形式应该美好一些,这样更容易被人接受。”
“明白,视角不同,艺术家是审美的眼光。”高磊忽然止住笑意,抬手一指旁边的礁岩,“刚才这个带那个带的,是不是也挺无聊?来,给你看点有趣的。”
一边说,一边偷瞟她。
他做得小心翼翼,季微澜却看得明白。
真是奇怪。
受伤前她就避讳被人称为画家、艺术家什么的,总觉得是嘲讽。受伤后就更像被伤口上撒盐,一句就能痛得剜心剔骨。
前不久,她却主动向这人坦诚自己过去是画画的,被那样随口称作艺术家也不觉恼怒。
也许是因为,只要不涉及专业,这人说话就总是很随意,很轻松,透着一股“这都不算事儿”的潇洒劲。让她想计较都不好意思,只好也跟着放轻松。
眼下的高磊却不再随意,显然是知道了她受伤,怕嘴瓢戳到伤心处。
这份体贴,她心领了。
季微澜抿嘴一笑,主动提了那个字眼:“你对我们艺术家是有什么不满?”
“不敢不敢。”
错愕之色一闪而过。高磊蹲下身,一边翻动较小的礁石,一边含糊回答,
“我的意思是,审美啊包装你们是专业的,宣传就该让懂艺术的人才来搞。”
\"国画是国画,设计是设计,艺术传媒和广告学又是不同的专业。\"季微澜忽然记起一件有趣的事,“小学三年级,老师一定要让我当宣传委员,理由就是我学画画。结果那学期班级黑板报评比,我们是年级倒数第一。”
高磊大笑起来:“太懂了!这就是别人眼中你的专业。自从我考上大学,每年回家,都要奉旨陪我妈去买水产。别问,问就是你专业,你来挑!”
想见他手拎菜篮,一脸不情愿的模样,季微澜不觉莞尔。
“难道不能?”
“不能!又不是水产学院或食品工程学院的。”高磊夸张地叹了口气,“我专业是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科学。给我一条鱼,我只能告诉你怎么保护它。’能怎好‘?不知道!知道也不能说,说完可就不止是买菜了。”
“你对海鳗可不是这样。”季微澜凉丝丝指出,前几天他还一本正经教自己用开水给海鳗去鳞。
“那是在村里蹭吃蹭喝学会的。”高磊招招手,示意她看过来,“看,这就是本地人最喜爱的菜品。”
被翻起的礁石底部湿漉漉的,颜色暗沉,藻痕斑斑。如果不是他手指着,季微澜还真不会发现那些成片的凸起竟然是活物。
“眼睛螺。”高磊掰下一个,搓了搓表壳的淤泥才递给她,“找找它的眼睛?”
季微澜:“……”
拿到手才发现这是道送分题。
这是颗棕红色的海螺,粗看并不稀奇,反过来后,才会发现螺口令人惊艳。
和其他螺一样,螺口也有盖片覆着。它的盖片微微凸起,是个小小的半球形,坚硬而光滑。由灰白、赭石、琥珀和石绿几种颜色交织渐变,光泽流动,看起来的确像一颗鲜活的眼球。
“真美。”
“味道也很美。”高磊说,“以前在琼州某个景区吃过。饭馆的人把螺肉带着口盖一起炒,然后告诉客人这种眼睛螺生来奇特,螺肉是用吸盘附在壳外的。特能扯,一盘还卖一百多。”
他啧啧两声,又翻了几块礁岩,摸出另一颗稍大一些的螺。
“喏,另一种眼睛螺。”
这种螺身明显粗糙带突刺,形状颜色都同刚才那颗不同。惟独螺口的盖片也是微微凸起的半球状,颜色墨绿带着金边,螺口一圈也是明亮的金色。
“金口蝾螺。”高磊介绍道,又指指刚才那颗,“猫眼蝾螺。在这里都叫眼睛螺,落大潮的时候很容易捡。”
季微澜看着他翻开的礁石,心里对“容易”缓缓打上几个问号。
高磊大概看出来了,她现在的兴致明显高于记录“小潮水线多少米深”时。于是就地展开海洋生物教学,螺贝虾蟹海藻水螅,见到什么就讲解什么。
季微澜听得兴致勃勃,手机里也增加了不少照片。
忽然,她发现岩缝里有颗熟悉的海螺,就是她曾经向外婆献宝,却被一巴掌打落的那种。
“这种螺叫什么?好吃吗?”
高磊看了一眼:“织纹螺的一种。不能吃,有剧毒!”
季微澜手一哆嗦:“可我看见外婆捡过很多。”
“那种能吃。”
高磊弯腰在浅水里翻了半天礁石,找来六七颗螺摊在她眼前。
“织纹螺有几十种,注意区别。”他一颗颗指点,报出的学名听得季微澜眉心直跳。
“这几种吃了没事,这几种吃了就得去医院。你手里那种,口盖是紫色的,毒性最强足以致死。”
“有毒吗?”
季微澜看着手里的海螺,形态花色都同能吃的那几种十分相似,只有口盖的紫色区别明显。
“就因为太像了,曾经有渔民没分清,贩进市场还出过人命官司。所以外地人千万别碰,一种都别碰。”高磊说完又安慰她,“红花阿婆不一样,海边生活几十年,经验丰富不会有事。”
季微澜抬起脸来,表情极其复杂。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迟疑着开口:“那天我捡了一颗这种螺,被外婆很生气地打掉了。我以为外婆是讨厌我……”
她看向高磊,目光有些慌张,有些祈求又有些不自信,像个做完题目急于知道对错的孩子。
“会不会,她只是认出这种螺有毒?会不会,其实外婆她并不是那么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