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从入夏就变的艰难起来。
有的村里集体食堂因为拿不出粮食,都办不下去了,把余下的那点粮食一分,就让社员们自己回家开火。
三家村几个生产队没粮吃,纷纷跑来张嘴跟二队借粮,夏守义一直没松口,只说自己队里的粮食也不够吃,没有多余的粮食借给别人。
在其他三个队解散了食堂,二队也跟着分了粮,让社们各自家去做饭。
当初把锅捐出去的人就傻眼了,这没锅怎么煮饭啊?
去供销社买贵不说,还要购货券,也没法买,只能用陶罐砂锅等物件凑合着用。
“多亏我爸去年回来给咱家买了一口锅,不然咱们也得跟村里人一样,用瓦罐煮饭了。”夏谷雨不无庆幸地道。
隔壁的刘婶子可羡慕死他们家有铁锅用呢,还说了几句酸话。
“还是家里有个在外赚钱的人好啊,有现钱用,想买什么东西就随便就能买。不像我们家,就算别人给张买锅的购货券,也没那个钱去买。”
去年年终结算工分,几个队都没钱发,不少人家还倒欠队里的钱,粮都没的吃,哪还会有钱发下来。
村里也没个副业收入,只靠卖粮食棉花,以及猪和鸡蛋的那点收入,根本就落不下几个钱,还要留一部分来年买化肥的钱。
交公粮是无偿的,卖购粮与余粮才有钱拿,但也不是全部会给,总要欠下一部分说以后再给,然后就没有以后了。
辛辛苦苦挣了一年的工分,社员年底也见不着钱。
牛桂花也很庆幸,自家男人回来了一趟,不然家里也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哪能有新锅用,有新棉袄棉鞋穿啊?
被村里人嘀咕几句,她也不生气。
但有人上门借钱,她就跟着哭穷,是绝对不会松这个口的。
大家都穷的叮当响,她家也必须跟着穷,才能保平安,不是你把钱借出去就能落个好的。
这些年她一直在夏家当牛做马,也没怎么跟村里妇女接触,也就搬来这边住后,跟隔壁的刘梅花走的近了些。
也就是过年回娘家时,牛桂花给老娘塞了五块钱。
然后就把钱包捂的紧紧的,连夏家老宅老太婆跟她要钱都没给,只说没钱。
这次刘红梅没敢上门,是让小孙子喊人过去的,一见面就张口跟牛桂花要钱。
吃过亏的牛桂花又不傻,老两口每月拿着他男人给的养老钱,哪会没钱花,他们愿意补贴儿女家是他们的事,可也没净逮着一只羊薅。
以后夏建军给她的钱,不管她藏在屋里哪个角落都能不翼而飞,但现在她搬出来,可再没钱给他们偷了。
想从她手上要钱,更是别想。
但老太婆要钱要的理直气壮:“我这牙在你家磕掉的,就该由你来赔。”
大儿媳与三儿媳站在婆婆身边助阵,一脸怨气地盯着牛桂花。
牛桂花现在胆气可壮了,一点不怵她们。
心说那两门牙还没补上呢。
不用想,那俩妯娌的牙也一样缺着呢。
两人平日上工嘴都停不下来,现在怕人笑话都不敢张嘴说话,沉默寡言起来,要是时间再长点,估计连性子都得跟着变。
想起这些,牛桂花就忍不住想笑。
以前那俩妯娌可没少仗着有婆婆撑腰整日欺负她,不仅自家的衣裳丢给她洗,连孩子也要她带,还要弹嫌她做的饭这不好那不好的。
惹得婆婆骂她一顿,她们才高兴。
活该她们三个被磕掉了门牙,还想要她出钱替她们镶牙,她咋就那么贱呢?
想屁吃去吧!
要她说,这三人没牙挺好的,村里得少了多少是非啊!
“儿媳没钱,谷雨她爸不是每月都有给二老寄钱吗?咋还来跟我张嘴呢?要镶牙就有那个钱镶吧。”
“那咋能一样?那是二哥寄给爹娘的养老钱,娘和两个嫂子镶牙的钱得另算。”小姑夏英子跺脚反驳。
“那你们可找错了人,那牙是在地上磕掉的,要赔你也该找那块地赔去才是。”可找不着我。
“那地还不是你家的,当然要找你赔了。”
“对,就得你家来赔这个钱!”全家人跟着一起附和。
牛桂花就有一种秀才遇到兵,有礼说不清的感受,索性也不跟他们瞎掰扯,扭头就走。
“唉!话还没说完呢,二嫂你跑啥呢!”
身后人越喊,牛桂花走的越快,几乎是逃命一样逃出了老宅,以后再有人来叫,就不肯来了。
刘红梅气得让儿子去家里要钱,但有了老娘跟那俩妯娌的前车之鉴,三个儿子没一个敢上门的,就怕自己去了也要磕掉了门牙。
虽然现在不让搞封建迷信了,但农村人还是挺怵这些的。
这事邪乎的很,可得防着点。
今年夏家没粮吃了,老宅的人却又打上了牛桂花家的主意。
这倒也不是悦然去年收秋整天去地里拾东西招了他们的眼。
一个小孩子又能弄回去多少粮食呢,也就没人当回事,不过是嘴上夸上一句“这孩子,跟她妈真勤快!这么小就知道往家里划拉粮食了。”
悦然也不止拾粮,也经常往家拾柴禾,混淆视听,就越发没人会上心了。
老宅之所以会来要粮,是因为去年二队的女人们没少往回收粮食,地里几乎没糟蹋一点庄稼,不像别的队里,女人们累的不想动了,就开始摆烂,任由粮食烂在地里。
等到没粮食吃了,其他队的人能不眼红吗他们二队?
连几个队长都上二队借粮来了,饿得两眼无神的队员们自然也都来二队社员家来借粮。
大家都是一个村的,虽然不在同一个生产队但都都是本家亲戚,也抹不开面子不借。
有了第一个,马上就有第二个第三个上门的,借了这个不借那个,就要被人说看不起他云云,让人烦不胜烦。
二队社员有人就说还不如不分粮,就搁队里食堂吃呢,也省的总有亲戚上门打秋风,本家关系近的堂兄弟借就罢了,那八竿子打不着也上门来硬蹭着脸来借,就让人很无语了。
甚至还有外村的亲戚听说二队粮多的吃不完,也大老远的跑来借粮。
那些心软面嫩不懂拒绝的人家,最后反而弄得自家没粮吃了,一个个唉声叹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