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年,天下局势风云变幻,袁谭身处青州,虽面临着曹操的强大压力,但命运的齿轮却开始缓缓转向他这一边,主角的光环正悄然闪耀。
此前,袁谭与袁尚那场兄弟阋墙的冀州之争以失败告终,他被迫退回青州。
青州在战乱的冲击下,民生凋敝,军队士气低落,内部矛盾重重。世家大族们各自为政,对袁谭的政令阳奉阴违,军队的粮草辎重时常供应不足,士兵们面有饥色,训练也难以有效开展。然而,袁谭并未因此而气馁,他深知若要在这乱世中生存并崛起,必须做出改变。
曹操以袁谭违约为由,于正月悍然出兵南皮,其势汹汹,大有一举踏平青州之势。
袁谭得知消息后,迅速冷静下来,开始积极组织兵力抵抗。
他亲自前往军营,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向他们诉说着袁家昔日的荣耀以及未来的希望,士兵们被他的言辞所打动,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
袁谭在南皮周边精心布防,利用地形优势设置了多重防线,挖掘壕沟、修筑壁垒,同时派遣使者向周边势力求救,尽管大多数势力都畏惧曹操的威势而选择观望,但袁谭并未放弃。
在曹操大军压境之时,袁谭并未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主动出城迎战。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双方士兵奋勇厮杀。袁谭身先士卒,手持长枪,冲锋陷阵,他的勇猛激励着身边的将士们。然而,曹操的军队毕竟兵强马壮,袁谭的军队渐渐不支,伤亡惨重。但就在这关键时刻,奇迹发生了。
袁谭的一位谋士,名叫徐庶(此徐庶因机缘巧合未投刘备而辅佐袁谭),献上一计。
他建议袁谭佯装败退,将曹操的军队引入一片预设的山谷之中,然后利用山谷的狭窄地形和事先准备好的巨石、滚木等机关,对曹操军队进行伏击。袁谭依计而行,曹操果然中计,当曹军进入山谷后,袁谭一声令下,顿时巨石滚落,滚木横飞,曹军顿时陷入混乱。袁谭趁机率领军队回身反击,曹军被杀得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曹操被迫退兵,重新整顿军队。而袁谭则借此机会,在青州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首先与世家大族们进行了深入的谈判,以利益共享为诱饵,换取了他们的支持和部分物资的供给。接着,他大力整顿军队,淘汰了一些老弱残兵,招募了一批精壮的流民,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同时改善了士兵们的待遇,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都得到了显着提升。
在外交方面,袁谭开始积极与南方的孙权势力接触。他派遣使者前往江东,向孙权陈述了曹操的野心以及双方合作的利益所在。孙权虽然对袁谭的实力有所疑虑,但也看到了曹操统一北方后对自己的威胁,于是决定暗中支援袁谭一些物资和军事顾问,以牵制曹操。
与此同时,袁谭还注重发展青州的经济。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免了部分赋税,使得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同时,他扶持手工业的发展,青州的冶铁、纺织等行业开始兴盛起来,经济的繁荣为他的军事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谭的势力逐渐壮大,他在青州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他不再是那个被曹操轻易打压的失败者,而是成为了曹操统一北方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曹操意识到袁谭的威胁后,再次调集大军前来攻打,但袁谭凭借着坚固的防线、勇猛的军队和灵活的战术,一次次地击退了曹操的进攻。
在这个过程中,袁谭不断地招揽人才,无论是勇猛的武将还是智谋的谋士,都纷纷投奔到他的麾下。
他的阵营日益壮大,逐渐成为了一支能够与曹操、孙权、刘禅?刘璋等势力相抗衡的力量,建安十年的这场危机,成为了他崛起的契机,也让天下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位袁家子弟的潜力与能力,而袁谭也在这条逆袭之路上,坚定地向着自己的霸业目标迈进。
袁谭势力渐盛,引得各方瞩目。一日,探子来报,刘璋遣使前来。原来刘璋听闻袁谭崛起,欲与其结盟共抗曹操。袁谭欣然应允,两方互通有无,贸易往来频繁,袁谭获蜀地诸多特产及精良兵器。
此时曹操心急如焚,召集众谋士商议对策。郭嘉进言,可离间袁谭与其新近归附谋士武将关系。曹操遂派人散布谣言,称袁谭功高盖主,日后必亏待众人。一时间,军中人心惶惶。
但袁谭很快察觉,他当着全军将士之面,表示愿与众将士同富贵共患难,凡建功者必有重赏,绝不食言。众将士见其胸怀坦荡,疑虑尽消,反而更加忠心。
而后袁谭决定主动出击,他联合孙权、刘璋,三面夹击曹操。曹操首尾难顾,连连败退。
袁谭乘胜追击,一路收复失地,威名远扬。其他诸侯见状,纷纷表示愿意臣服或结盟。袁谭终于实现初步霸业,成为一方霸主。
袁谭成为一方霸主后,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曹操不会善罢甘休,便着手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一方面,他命工匠打造更多精良兵器,同时让归顺的谋士制定更为完善的治国方略。另一方面,他派出心腹秘密联络匈奴部落,许以厚利,希望借匈奴之力扩充骑兵队伍。
曹操兵败后,卧薪尝胆,暗中训练死士,培养精锐部队,并派人贿赂孙权手下大将,企图破坏孙袁联盟。然而孙权识破曹操计谋,将计就计,假装与袁谭产生嫌隙,实则设下圈套等待曹操来袭。
袁谭察觉到孙权之意,亦配合演戏。待曹操上当出兵之时,袁谭、孙权联军前后夹击,曹操再遭重创。
经此一役,曹操元气大伤,无力短期内再战。袁谭则趁此机会,安抚境内百姓,发展教育文化,使自己的领地更加繁荣昌盛,真正站稳了一方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