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南泥湾迎来一年最令人振奋的季节。
田间地头,战士们挥汗如雨,镰刀挥舞间,金灿灿的稻谷纷纷倒下,堆成一座座小山。
粮食收割后,需要用筛子将谷粒与秸秆、杂质分离,这是粮食入库前的重要步骤。
可如今,筛子数量明显不足,十几个战士围着一个筛子,排着长队等待使用,影响了收粮效率。
“这筛子太少了,照这个速度,咱们啥时候才能把粮食收完啊?”
战士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一个战士提议道:“要不,咱们再向老乡们借一些筛子?”
“这恐怕不行,老乡们自己也要用筛子,咱们已经借了不少了,再借也借不到了。”另一个战士摇了摇头。
“那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粮食烂在地里吧?”
“咱们自己动手做吧!”吴龙的话语掷地有声,瞬间点燃了战士们的热情。
“对!咱们自己做!”
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制作筛子,这个方案逐渐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咱们小时候在农村,都见过筛子吧?”吴龙环视四周问道。
“我记得老家用的筛子是用竹子编的,先把竹子劈成细条,然后编成网状,再用一个圆形的竹圈固定住。”一个来自南方农村的战士回忆道。
“还有一种筛子,是用木头做个框子,然后绷上一块布,也能用来筛粮食。”另一个战士补充道。
大家七嘴八舌地回忆着记忆中筛子的模样,传统的竹编筛子和木框布面筛子,成为了战士们主要的参考对象。
“咱们先试试竹编筛子。咱们南泥湾附近好像有一片竹林,咱们去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竹子。”
于是,一支由几名熟悉竹子的战士组成的勘察小队出发了。
他们翻山越岭,仔细搜寻,终于在山坳里发现了一片茂密的竹林。
“太好了!咱们有材料了!”勘察小队的战士们兴奋地将这个好消息带回了营地。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战士们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其中真正懂得竹编技艺的寥寥无几。
“这竹编可不是个容易活儿啊,得选竹、破竹、起篾、编织、收口,每一步都有讲究。”
队伍中唯一会一点竹编手艺的老兵张大爷说道,“没有专业的工具,就更难了。”
“张大爷,您就教教我们吧!”年轻的战士们围着张大爷,虚心求教。
张大爷也不藏私,耐心地讲解着竹编的基本技法。
从如何选择合适的竹子,到如何用砍刀将竹子劈成竹片,再到如何将竹片进一步加工成细长的竹篾,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地演示给战士们看。
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篾刀,战士们只能用手头的砍刀、石刀、甚至磨尖的木片代替。这些简陋的工具使用起来十分不便,破出的竹篾粗细不均,厚薄不一,大大增加了编织的难度。
“这可咋办?没有篾刀,这竹篾根本没法用啊!”小王看着手中粗糙的竹篾,十分苦恼。
“咱们自己想办法!”
李位拿起一块石头,在河边仔细地打磨起来,“把石头磨成刀片的形状,说不定能用来破篾。”
在李位的启发下,战士们纷纷行动起来,寻找合适的石头,开始制作简易的“石篾刀”。
除了竹编筛子,还有一些战士尝试制作木框布面筛子。这种筛子相对简单,只需要制作一个木框,然后在上面绷紧一块布料即可。
战士们在山林中寻找合适的木材,砍伐树枝,锯成木条,再用斧头、锯子等工具进行简单加工,制作成筛子的木框。
布料的来源则更加多样,旧衣服、旧被单、粗麻布,甚至破旧的背包,裁剪成合适的大小,作为筛面。
没有钉子,战士们就用木楔、麻绳将木框连接起来;没有针线,就用细藤条、树皮纤维代替。
初学竹编的战士们,笨手笨脚,手指经常被锋利的竹篾划伤,鲜血直流。
编织出来的筛子也是歪歪扭扭,漏洞百出,有的甚至还没编完就散架了。
“哈哈,小王,你这编的是筛子还是鸟窝啊?”李位看着小王手中不成形的“筛子”,忍不住哈哈大笑。
“去你的,你编的也没好到哪儿去!”小王虽然嘴上不服输,但脸上也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笑容。
负责木工活的战士们也遇到了不少挑战。
木材不够平整,需要用石头反复打磨;木框连接不牢固,需要用木楔反复加固;没有合适的工具,只能用手头的工具凑合。
“哎呦,我的手!”一个战士不小心用斧头砍到了自己的手指,疼得龇牙咧嘴。
“没事吧?快用布包扎一下!”旁边的战士赶紧过来帮忙。
除了技术上的困难,材料的不足也成为了制约筛子制作的瓶颈。
竹子数量有限,需要精打细算地使用;布料也捉襟见肘,需要反复裁剪,合理利用每一块布料,甚至将几块小布料拼接起来使用。
“这块布料太小了,做筛面不够啊。”一个战士拿着一块巴掌大的布料,犯起了愁。
“把几块小布料拼起来试试。”另一个战士建议道。
于是,战士们发挥了“穿针引线”的本领,将几块小布料拼接成一块大布料,虽然看起来有些“百衲衣”的感觉,但总算解决了布料不足的问题。
经过几天的艰苦努力,第一批自制的筛子终于诞生了!
虽然这些筛子看起来有些粗糙,甚至有些简陋,但它们却是战士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承载着丰收的希望。
“快,咱们试试新筛子好不好用!”战士们迫不及待地将新筛子投入到实际使用中。
他们舀起一捧金黄的稻谷,倒在竹编筛子上,轻轻摇晃。只见谷粒顺着筛孔簌簌落下,而秸秆和杂质则被留在了筛子上。
“成功了!这筛子真好用!”战士们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接着,他们又用木框布面筛子进行了试验,效果同样令人满意。
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战士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竹编筛子的网眼过大,导致一些小颗粒的谷粒也漏了下去;有些木框布面筛子的布面不够紧绷,影响了筛选的效率。
“咱们还得改进一下。”吴龙扫视众人,“大家把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咱们再一起想办法解决。”
于是,战士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进工作。
他们调整了竹编筛子的网眼大小,加固了木框布面筛子的布面,甚至还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筛面,以提高筛子的耐用性和筛选效率。
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自制的筛子越来越好用,逐渐成为了收粮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这新筛子用起来就是顺手!”李位一边筛着粮食,一边赞叹,“比之前快多了!”
“是啊,咱们的劳动成果没有白费!”赵连长也随声附和。
为了进一步提高筛子的制作效率和质量,吴龙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筛子制作比赛。战士们分成几个小组,比一比谁做的筛子又快又好。
比赛现场,气氛热烈,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最终,李位所在的小组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赢得了比赛的冠军。
随着越来越多的自制筛子投入使用,南泥湾的收粮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了。金黄色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被运往粮仓,堆成了一座座金山。
除了筛选粮食,战士们还发现,自制的筛子还有许多其他的用途。
比如,可以用筛子过滤豆浆,使豆浆更加细腻;可以用筛子淘洗米,去除米中的杂质;甚至可以用筛子来捕捉小鱼小虾,改善部队的伙食。
自制的筛子,俨然成了,南泥湾军民生活中的一件“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