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干旱持续,河南与山西部分试点地区的粮食产量受损,士绅势力迅速抓住这一机会,发动了一场针对改革的舆论战。
“高产作物耗尽土地精华,旱灾不过是开始!继续种下去,明年就要颗粒无收了!”某个村落的小酒馆里,一名士绅代表大声宣讲。
“朝廷逼咱种这些东西,可一旦收不回来粮,谁来管咱死活?”另一个声音在人群中应和,瞬间激起了村民的恐慌。
“宁愿回到老法子,也比现在强!”有人愤怒喊道,整个酒馆内充满了对新作物的不满。
这些言论迅速蔓延开来,甚至部分乡村的百姓开始拒绝参与新的种植计划。士绅们的目的十分明确:通过引导民怨,彻底击垮崇祯改革的民心基础。
王安急匆匆进入大殿,递上最新的情报:“陛下,士绅散布谣言的行为愈发猖狂。玄卫追踪到至少十余处据点,他们正在组织更大规模的抗议行动。”
崇祯站在舆图前,目光冷峻。他迅速调用玄天策,将所有情报汇总分析。系统以红色标注出士绅活动的关键据点,每一个据点都与谣言传播路径相连。
“这些地方,正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崇祯指着图示,语气低沉,“士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利用天灾,将改革失败的责任推到朝廷身上。”
他目光转向王安:“立即行动。控制这些谣言据点,同时在村镇设立公告,公布真实的数据与改革成果。”
河南试点村的一间茶馆里,顾文衡坐在主位,身着一袭藏蓝长袍,双手端着茶盏,目光阴鸷。他的面庞略显削瘦,但目光中带着一种长期掌控地方事务所积累的傲慢。
“百姓如群羊,只要稍稍点拨,他们自然会对朝廷起疑。”顾文衡语气轻缓,话语中却透着冷酷,“你们只需散布消息,告诉他们高产作物吸尽地力,天灾不过是开端,就足够让他们乱作一团。”
茶馆内的几个心腹附和着笑了起来,其中一人拍手说道:“顾大人高见!百姓不过是愚民,哪里懂什么新作物的道理。只要让他们闹起来,朝廷自乱阵脚。”
顾文衡缓缓放下茶盏,冷笑着说道:“但也不要小看
那个皇帝,他敢这么大胆推改革,必然有所依仗。我们要用百姓的怒火消耗他的威信,逼得他不得不退。”
年轻知县林昭率先采取行动。他亲自来到村口,带着一队士兵查封了一间士绅用于传播谣言的茶馆。
“林大人,这里不过是普通茶馆,您怎么能随意封锁?”一名士绅站在门口,满脸愤怒地质问。
林昭冷冷一笑:“普通茶馆?那为何从这里传出的谣言遍布全村?你可知煽动百姓抵抗朝廷的改革,是何等重罪?”
那士绅语气一滞,却仍强作镇定:“大人,您得拿出证据,否则……”
林昭一挥手,士兵从茶馆内搜出一摞摞的文书,清楚记录了谣言传播的计划和相关人员的名单。
“证据就在这里。”林昭目光锐利,“从今日起,凡参与此事者,皆视为叛逆,立即缉拿!”
村民们站在远处围观,看到士绅被押解,议论声渐渐转向。
“这些人,平时就会压榨咱们,现在还想挑事?”一名老农愤愤说道。
“林大人果然是为了咱们好!”另一人说道,“早该把这些害人精抓起来了!”
在朝堂上,崇祯召集主要官员,讨论如何平息这场士绅引发的舆论危机。面对部分官员的犹豫,他语气冷冽:“士绅的力量根植于百姓的恐惧,而破局的关键在于让百姓看到真相。”
他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计划:“朕要派御史巡视灾区,亲自揭露士绅的恶行。同时,所有试点地区必须公开账目,让百姓知道朝廷拨款与粮食分配的透明度。”
农政司副司长周景成出列建议:“陛下,是否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在受灾较轻的试点村展示改革的成果,以此安抚民心?”
崇祯点头:“此法甚好。选择几个成功的试点,邀请各地百姓前来参观。同时,让玄卫继续监控士绅动向,任何阻挠者,格杀勿论!”
在河南西部一个试点村,村民们早早聚集在村口。太阳炙烤着干裂的土地,人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焦虑。自干旱以来,村里的作物收成大幅减少,部分家庭已经入不敷出。
年轻的知县林昭站在粮仓前,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乡亲们,今天朝廷拨来的救灾粮已经送到。这些粮食每户都有份,不分大小,公平分配。”
随着他一声令下,士兵打开粮仓的大门,堆积如山的粮袋映入众人眼帘。阳光洒在粮袋上,仿佛照亮了百姓内心的希望。
“真的有粮食!朝廷没有抛弃我们!”人群中,一名中年妇女忍不住流下泪水。
“林大人果然没有骗我们!”另一位村民高呼道。
村民们有序排队领取粮食,林昭亲自监督分发,确保每户人家都能分得足够的份额。他时不时俯身询问:“家里几口人?还有什么困难吗?若有问题,随时来衙门找我。”
这些关切的话语让村民们的心逐渐安定下来。原本的不满与怀疑被感激和信任取代。
与此同时,玄卫在灾区展开了全面行动。在村口的大槐树下,玄卫首领王安召集百姓,带来了一批士绅煽动舆论的证据。
“这些谣言,就是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散布的!”王安高声说道。他一挥手,几名被捕的士绅被押到众人面前。玄卫士兵当场宣读了这些士绅的罪行,包括囤积粮食、散布虚假消息以及企图挑唆百姓对抗朝廷。
“顾文衡!竟然是他!”一名村民愤愤说道,“平日里装好人,背地里却做这种缺德事!”
另一位老农气愤地跺脚:“这种人该千刀万剐!亏我们还信了他的话!”
王安趁势宣布:“这些士绅已经被皇上下令严惩,他们囤积的粮食也会全部分发给大家。这些粮食是你们应得的,是朝廷的决心,不是他们的施舍!”
百姓的愤怒逐渐化为对士绅的厌恶与对朝廷的信任。人群中开始有人高呼:“皇上英明!朝廷不会让我们挨饿!”
为了进一步稳固民心,崇祯下令在受灾较轻的试点地区开展示范活动。他挑选了河南的一片成功试点村庄作为参观点,邀请周边的百姓前来观摩。
在这片村庄,轮作的高产作物生长良好,稻谷茂密,农田旁的小河清澈见底,灌溉设施井然有序。百姓们围在田边,听着村里的耕种负责人讲解高产作物的种植方法和轮作的好处。
“你们看,这块地用了高产作物和轮作,土壤不但没坏,反而更肥了。”一位年长的村干部指着田地说道,“这是我们试验的成果,真真正正见效了!”
围观的百姓中,有人点头称赞:“看来高产作物不是他们说的那么糟,这田长得真好!”
示范村的成果迅速传开,不仅缓解了周边村庄的恐慌,还让许多人重新燃起对改革的信心。
崇祯在朝堂上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所有试点地区的粮食拨付和资金使用,将通过公告的方式公开,接受百姓的监督。
“粮食拨付到哪一村,拨付多少,都要张贴公告,公开透明。”崇祯在大朝会上说道,“朕要让百姓知道,朝廷的每一笔钱、每一粒粮,都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这一政策迅速在各地推行。村口的公告栏成了百姓最关注的地方。看到粮食和资金分配的明细后,许多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进一步加深。随着救灾粮的广泛分发、谣言的平息,干旱带来的危机逐渐缓解。百姓的恐慌情绪得到平复,部分地区甚至开始自发组织劳作,为来年的种植做准备。
在京郊的一处村庄,一位老农感慨道:“皇上是真心为咱百姓着想!以前那些士绅压榨咱们,现在咱终于看到日子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