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三,秋意正浓,山林间的枫叶被霜染得通红,仿佛大地淌出的鲜血。褒斜道上,十万晋军经过连日奔波,脚步声、马蹄声和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如低沉的闷雷,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大军即将冲出褒斜道,到达汉中,那是他们此次征途的重要目标。
钟会骑在高头大马上,身披黑色披风,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威严与自信。他身旁的司马伦,身形略显臃肿,脸上却带着一种志在必得的傲慢。两人虽风格迥异,但此刻他们的目标一致,那就是彻底击败蜀汉,为晋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不世之功。
就在这时,一名探子快马加鞭赶来,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大声禀报:“报将军,前方发现蜀军部队,由姜维和张翼率领!” 钟会和司马伦对视一眼,那一瞬间,他们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含义 —— 这是蜀军最后的一波抵抗了。
另一边,姜维站在蜀军阵前,他身着银色铠甲,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剑眉紧锁,眼神中透露出复杂的情绪。他身后,蜀军将士们严阵以待,士气虽在,但连日的征战让他们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姜维正鼓舞着士气,同时有条不紊地调整着蜀军阵形。然而,他的内心却第一次对北伐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北伐多次,这一次是离成功最近的一次,也是最惨的一次。多年来,他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不惜一切代价,一次次地挥师北伐。每一次出征,都带着无数蜀汉百姓的期望,也带着他对先帝和丞相的承诺。但如今,看着眼前疲惫的将士和岌岌可危的局势,他不禁自问:北伐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张翼注意到了姜维的忧虑,他走上前,神色凝重地说道:“大将军,如今不要再犹豫了,还是组织军队防御吧,不能忘了丞相的嘱托啊!” 张翼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同洪钟般在姜维耳边响起。姜维心中一震,丞相的嘱托仿佛一道光,照亮了他内心的迷茫。他微微点头,深吸一口气,重新振作起来。
恰在这时,钟会和司马伦率领军队到了褒斜道出口,来到蜀军阵前。钟会驱马向前,出列喊话道:“姜维,如今蜀汉已经回天乏术,你还是投降吧!” 他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势。
姜维沉默片刻,没有直接回答钟会的话,而是大声喊道:“钟会,你这样不择手段,不怕遭天谴吗,那可是长安的百万生灵啊!” 他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谴责,眼神中燃烧着怒火。
司马伦冷笑一声,不屑地说道:“成者王,败者寇,正因为你有妇人之仁,所以,你们蜀汉赢不了!”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嘲讽和傲慢,仿佛已经站在了世界之巅。
姜维听到司马伦的话,心中一震,他突然明白了北伐的意义。北伐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它灌输了一种理念,一种为了正义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想当年,还是汉献帝的时候,曹操讲求唯才是举,虽然能让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但是无形中埋下了隐患,所以曹魏不足三世,就被司马氏篡夺。
姜维想到这里,看向钟会,眼神中有了一丝怜悯。他深知,在司马氏的棋局中,钟会也不过是一颗棋子,恐怕钟会自己也不知道将来会成为弃子吧。司马氏的天下又能维持多久呢?一个没有仁义道德,只讲阴谋与胜败的朝代,在历史上注定是一个污点。
姜维稍微清醒了一下自己的脑筋,准备对抗钟会大军。他知道,也许这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战了,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战。
\"将军!\"张翼突然挥刀劈断飞来冷箭。姜维猛然惊醒,发现晋军两翼的重骑兵已开始包抄。他长剑出鞘,寒光映出眼角细纹:\"变阵!鹤翼转锋矢!\"
战鼓如雷。蜀军前阵突然裂开三道缺口,藏匿多时的连弩车露出獠牙。淬毒箭矢如飞蝗蔽日,晋军铁骑成片倒下。但钟会早有准备,后阵盾兵立刻架起铁壁,数百架投石机同时咆哮,燃烧的巨石划出赤红弧线。
\"取我弓来!\"姜维夺过三石强弓,三支雕翎箭破空而去。正在指挥投石机的晋军副将应声落马,第二箭射断司马伦的将旗,第三箭直奔钟会面门。千钧一发之际,钟会侧身躲过,箭矢穿透身后掌旗官,猩红血雨溅在他紫金冠上。
鏖战至申时,褒水已被染成赤红。蜀军虽歼敌三万,但五万将士已折损过半。张翼的左翼军最先崩溃,老将军亲率三百死士发起冲锋。他手中长槊接连挑翻七名敌将,最终被八支长枪同时刺穿。濒死之际,他望向成都方向,用最后一口气高喊:\"丞相...翼...不负所托...\"
姜维看到那杆染血的\"张\"字大旗倒下时,终于意识到天命难违。他率残部且战且退,却在金牛道遭伏兵伏击。乱军中,一柄长戟扫落他的头盔,二十年来第一次,蜀中百姓熟悉的银发披散在风中。
当晋军士兵将他拖到钟会面前时,姜维忽然放声大笑。
晋军士兵对姜维痛恨已久,他们纷纷围上来,将其乱刀砍死。姜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满是对蜀汉百姓的担忧。他望着天空,感叹道:“大汉的百姓可能很长时间看不到光明了,北地王,靠你了!” 弥留之际,他仿佛看到北地王刘谌手持先帝宝剑,在成都武担山巅点燃了烽火...
姜维的死,标志着蜀汉最后一丝抵抗的力量被消灭。而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悲壮篇章,让后人不禁感叹英雄的落幕和历史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