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征北回到馆驿,心中虽因楚王未当场拒绝而稍有宽慰,但等待的煎熬却如影随形。他深知楚国的决策将如巨石投入湖面,在天下局势的波澜中激起千层浪,关乎蜀地起义军的成败,更关乎对抗神秘力量的大局。
馆驿内,狭小的房间里,明征北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复盘与楚王及群臣的对话。他思索着楚国可能的顾虑,试图找出进一步说服楚王的方法。“楚国对蜀地的利益虽心动,但忌惮卷入纷争,我该如何打消他们的顾虑呢?” 明征北眉头紧锁,自言自语道。此时,他刻意隐藏的皇族身份,成为他手中一张未打出的关键底牌,在这局势不明的时刻,他更需谨慎行事。
与此同时,在楚国朝堂,楚王坐在龙椅上,目光凝视着远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深知,楚国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与明征北合作与否,将对楚国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一旁的三殿下也在思考着,他对明征北的计划有一定的认可,但也明白父王的谨慎并非毫无道理。
“父王,儿臣认为明征北所言并非全无道理。蜀地资源丰富,若楚国能借此机会拓展势力,于楚国的经济和战略布局都大有裨益。” 三殿下率先打破沉默。
楚王微微点头,说道:“我亦知蜀地之利,然而,这背后的风险不可小觑。若贸然卷入蜀地纷争,而那神秘力量又在暗中作祟,楚国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时,一位老臣站出来说道:“大王,老臣以为,可先派人暗中调查明征北所言是否属实,了解蜀地局势以及秦国、赵国与他合作的真实情况。待掌握确凿信息后,再做定夺也不迟。”
楚王听后,眼前一亮,说道:“此计甚妙。即刻派得力之人前往蜀地、秦国和赵国,务必查清真相。”
而在馆驿中,明征北似乎察觉到了楚国的谨慎。他决定主动出击,让楚国看到自己的诚意与实力。明征北唤来亲信,低声吩咐道:“你即刻返回蜀地,告知中年男子和黑衣首领,让他们加快起义军的训练与部署,同时收集蜀地腐败势力的最新情报。另外,务必让秦国和赵国的联络人加紧沟通,确保他们的支持能够及时到位。记住,绝不能提及我的皇族身份,一切行动要更加谨慎。”
亲信领命而去,明征北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一切顺利。他深知,楚国的观望期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若能在此期间展现出足够的实力与诚意,或许能坚定楚王合作的决心。而他未暴露的皇族身份,在关键时刻或许能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
在等待楚国消息的日子里,明征北并未闲着。他利用这段时间,与楚国的一些官员和名士进行接触。他深知,在楚国朝堂,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若能争取到更多官员的支持,无疑会增加楚王合作的可能性。
明征北拜访了楚国的一位知名学者,此人在楚国朝堂颇具影响力,许多官员都对他的学识和见解钦佩有加。明征北与学者谈论天下局势,从神秘力量的威胁到各国的兴衰,他的言辞恳切,见解独到,让学者对他的看法逐渐改观。
“明公子,听你所言,这神秘力量确实对天下各国构成了巨大威胁。楚国若能联合各方势力,共同对抗,或许能成为天下的中流砥柱。” 学者说道。
明征北心中一喜,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楚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若能引领各方势力对抗神秘力量,不仅能保楚国之太平,更能成就一番霸业。楚国在这乱世中,本就有引领天下的潜力,如今正是大好时机。”
与学者的交流让明征北看到了一丝希望。他又陆续拜访了几位官员,通过巧妙的言辞和对局势的深入分析,逐渐在楚国朝堂形成了一股支持与蜀地合作的声音。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明征北。楚国的一位将军,向来主张保守策略,对明征北的计划嗤之以鼻。“这明征北不过是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小子,妄图借楚国之力实现自己的野心。楚国若卷入他的纷争,必将后悔莫及。” 将军在朝堂上公然反对与明征北合作。
明征北得知此事后,决定与将军当面一谈。他来到将军府,表明来意。将军起初态度冷淡,但明征北并未退缩。
“将军,我理解您的顾虑。楚国乃大国,行事需谨慎。但如今的天下局势,已不容楚国独善其身。神秘力量的威胁日益增大,若各国不联合起来,楚国恐也难以自保。我虽身份普通,但在蜀地经营已久,联合了众多有志之士,与秦国、赵国也有紧密合作,绝非贸然行事。” 明征北言辞恳切地说道。
将军冷哼一声,说道:“你说的轻巧,可这合作的风险谁来承担?你一个无名之辈,如何能保证楚国的利益?”
明征北说道:“将军,我已与秦国、赵国达成合作,他们愿意为此次行动提供军事支持。而且,我们在蜀地的起义军也在不断壮大,有足够的实力推翻腐败统治。楚国只需提供经济支持,待事成之后,楚国将获得丰厚的回报。从商业贸易到战略地位,楚国都将受益匪浅。”
将军听后,神色稍有缓和,但仍未完全信服。“我还是觉得此事太过冒险。你虽言辞有理,但没有足够的背景和实力,难以让我放心。”
明征北见状,继续说道:“将军,楚国如今内部局势虽需稳定,但外部威胁同样不可忽视。若能借助此次合作,提升楚国在天下的影响力,或许能为楚国带来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更有利于楚国的长治久安。我虽没有显赫背景,但有一颗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决心,以及切实可行的计划。”
经过一番交谈,将军虽未完全改变主意,但对明征北的态度已不再那么强硬。明征北知道,自己的努力正在逐渐产生效果。
日子一天天过去,楚国派出去的探子陆续传回消息。探子们详细汇报了蜀地局势、秦国和赵国的军事部署以及明征北在蜀地的行动。楚王看着探子们带回的情报,心中对明征北的计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大王,据探子回报,明征北所言基本属实。蜀地腐败势力横行,百姓苦不堪言,起义军也确实在积极筹备。秦国和赵国也在边境有所动作。” 一位大臣向楚王禀报。
楚王听后,陷入了沉思。此时,朝堂上支持与明征北合作的声音越来越大,而那位原本反对的将军,态度也有所松动。
“大王,如今局势已明,楚国若不抓住这个机会,恐怕会错失良机。” 三殿下再次劝说楚王。
楚王微微点头,说道:“容我再考虑一晚,明日早朝,我将做出决定。”
这一晚,对于明征北来说,格外漫长。他在馆驿中辗转反侧,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担忧。他深知,楚国的决定将在明日揭晓,而这决定将决定他的计划能否顺利推进,乃至天下局势的走向。同时,他也在思考,若楚国仍犹豫不决,自己是否要适时亮出皇族身份这张底牌……
第二日清晨,明征北早早起身,穿戴整齐,前往楚国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