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渡河!是时候向那些刺杀陛下的塞尔维亚人降下审判了!”
1913年8月1日。
在前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总督、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的号令下,约46万奥匈帝国军队跨过德里纳河(drina)和萨瓦河(Sava),对塞尔维亚王国发起进攻。
“塞尔维亚的儿郎们,你们的祖国正陷入危难!拼死奋战吧!”
塞尔维亚举全国之力,从七岁孩童到年迈长者,所有能战斗的男人皆被征召,共动员约42万兵力,在曾于巴尔干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总司令拉多米尔·普特尼克(Radomir putnik)元帅指挥下,迎战奥匈军队。
最先掌握战局主动权的是奥匈军。
普特尼克原本推测奥匈军会直接渡过多瑙河,直扑贝尔格莱德。然而,奥匈参谋总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conrad von h?tzendorf)选择从德里纳河和萨瓦河一带的突出部发起攻势,精准击中了塞军的薄弱点。
尤其是奥匈军渡河的区域,恰好是塞尔维亚境内少有的平原,使得塞尔维亚守军难以利用地形优势防守。一旦塞军急行增援,奥匈军甚至可以反包围他们。
赫岑多夫显然打算将塞军引入圈套,然后一举围歼。
然而——
“奥匈军想把我们引入陷阱?或许......我们可以反利用这一点。”
塞尔维亚总司令拉多米尔·普特尼克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
他在巴尔干战争中屡建战功,甚至被授予只有胜利将军才能获得的尊号——“沃伊沃德”(Voivode),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
普特尼克没有贸然陷入奥匈军的陷阱,而是将防线后撤至平原后的河流与山区,并强行军96公里,仅用48小时便完成兵力重整。
紧接着,他率军向正在静候塞军到来的奥匈军发动了猛烈炮击。
轰!轰隆!砰!
“波蒂奥雷克司令,塞尔维亚军的攻势太猛了!这样下去,我们不仅无法反攻,反而会持续承受损失!”
“可恶!这不可能!对手只是塞尔维亚!论军力、论装备,我们都占优!为什么......为什么会被他们压制?!”
原本夸下海口,扬言“两周内踏平塞尔维亚”的波蒂奥雷克,此刻已是惊慌失措。
他原本想借此一战洗刷未能保护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罪责,但现在看来,不仅无法赎罪,反倒要罪上加罪了。
从表面上看,奥匈军的实力的确远胜塞尔维亚。毕竟,哪怕奥匈帝国已经腐朽,仍然是欧洲五大列强之一,而塞尔维亚不过是个地区强国。
但实际上,奥匈军溃败自有其原因。
首先,塞尔维亚军队士气高昂,连年迈的国王彼得一世都亲自率领王子们披甲上阵,誓死保卫祖国。此外,巴尔干战争的历练使得塞军成长为欧洲不可小觑的劲旅。
反观奥匈军——
“我们为什么要和同为斯拉夫人的塞尔维亚人作战?”
“说到底,皇帝被刺杀这事,关心的也就奥地利佬和匈牙利佬罢了。”
奥匈军队中,斯拉夫裔士兵占比高达44%。他们对帝国忠诚度极低,对弗朗茨·约瑟夫的复仇更是毫无兴趣。事实上,哪怕在原本的历史上,面对塞尔维亚与俄罗斯,斯拉夫裔士兵的态度也始终冷漠。
对他们而言,无论死的是大公还是皇帝,都没什么分别。
这种消极情绪,使得奥匈军内部矛盾重重。斯拉夫裔士兵随时可能倒戈投敌,导致奥匈军官完全不信任自己的部下,而士兵也更加憎恶指挥官,形成了恶性循环。
更糟糕的是,波蒂奥雷克的军事才能远远无法匹配他那炽热的复仇之心。
奥匈帝国的惨败,几乎已成定局。
“不能撤退!我们不能就这么退缩!”
“可我们的大部分兵力都已调往加利西亚对俄作战,短期内根本无法获得增援......”
“没关系,第2集团军尚未完全开赴加利西亚。我去请求赫岑多夫参谋总长,让他们加入战斗!”
波蒂奥雷克意识到败局已定,急忙向赫岑多夫求援,请求正在向加利西亚进军的奥匈第2集团军投入塞尔维亚战场。
“波蒂奥雷克这家伙,是在开玩笑吗?!”
赫岑多夫听闻后,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若是调派第2集团军去塞尔维亚,那加利西亚的防御必然延误,我们将无法及时应对俄军进攻!绝对不行!”
此时,俄罗斯大军正向奥匈帝国领土加利西亚挺进。赫岑多夫亲自指挥奥匈军队集结于此,第2集团军也在其中。
一旦调离第2集团军,奥匈在加利西亚的防御将陷入危机。
然而,即便赫岑多夫态度坚决,波蒂奥雷克仍然不依不饶,三番五次请求支援。
最终,赫岑多夫在在波蒂奥雷克的再三恳求下勉强同意,而条件是“若20日之前无战果,就立即撤回第2集团军”。
“普特尼克司令,奥匈军的攻势加强了!”
“无妨,撑不了多久的。”
“那我们?”
“后撤,再反攻。如此反复,不断消耗他们的锐气,直到他们彻底崩溃!”
尽管奥匈军获得增援,攻势加强,塞尔维亚军依旧采取游击战术,反复撤退、反攻,极大地消耗了奥匈军的士气。
这场战斗之惨烈,连波蒂奥雷克都一度忘记复仇的念头,喃喃道:“这群塞尔维亚人......太可怕了......”
“撤退!撤退!退回河对岸!”
最终,奥匈军不堪重压,被迫放弃攻势,退回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8月13日,战斗爆发12天后,塞尔维亚彻底将奥匈军逐出国土,取得全面胜利。
赫岑多夫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扬言要撤换波蒂奥雷克;弗朗茨·斐迪南则叹息不已;德国更是震惊不已。
“奥匈帝国......还真是个列强吗?汉斯,你觉得区区塞尔维亚不该轻易拿下吗?”
“......陛下,您不能用我们德意志军队的标准去衡量奥匈军队。”
“看来,巴尔干战争会比预期拖得更久。”
“我会催促保加利亚和希腊尽快参战。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可没精力管塞尔维亚战场。”
毕竟,塞尔维亚只是次要战线。德国真正的敌人,是西方的法兰西,以及东方那个即将苏醒的北极熊......
......
1913年8月6日,正当奥匈帝国军在塞尔维亚战场上陷入泥沼之际,俄罗斯帝国终于向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发动进攻,正式拉开了东部战线的序幕。
俄军共动员了80万兵力,并将其一分为二,40万向东普鲁士进军,另外40万则直指奥匈帝国属地加利西亚。
对此,德军迅速派遣由皇储威廉率领的第八军前往东普鲁士,而奥匈帝国军则集结第一军、第三军与第四军驻守加利西亚(第二军则如前所述,在途中被调往塞尔维亚)。
“赫岑多夫参谋总长与奥匈军,真的能守住加利西亚吗?”
“......以我个人的看法,最好还是别抱太大期待,殿下。”
听到参谋长鲁登道夫的回答,皇储威廉不禁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啧,没想到盟友靠不住竟会让人如此焦躁。”
早知如此,或许自己该选择前往西线。毕竟,比奥匈帝国更弱小的比利时军队尚且能英勇作战。
他只能希望奥匈军能认清现实,专注于防御。但遗憾的是,赫岑多夫依旧执迷于包围歼灭战的梦想,甚至主动决定先发制人,对俄军展开攻势。
“先在波兰南部平原侧翼包围俄军,然后再进行攻击。”
“那向加利西亚东部进军的俄军攻势......”
“加利西亚东部的伦贝格(Lemberg)与普热梅希尔(przemy?l)要塞工事坚固。只要利用这些据点‘积极防御’,就有胜算。”
赫岑多夫信心满满地做出保证,随即奔赴前线。
但是,怀揣包围歼灭计划的并非只有奥匈军。南下的俄国西南方面军同样意图在加利西亚完成对奥匈军的包围。
“双方的战斗,很可能会以遭遇战的形式展开。”
“我不知道以前怎样,但这并不常见。”
“是啊,确实不常见。”
事实上,即将爆发的加利西亚战役(或伦贝格战役),即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的首次交战,正是一场双方皆试图包围对方的遭遇战。
在那个时代,战争通常是一方进攻,另一方防守。而这场战役的特殊之处,在于双方都在主动寻求包围对方的机会。
“不过,赫岑多夫的作战计划看起来还算不错。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真的能完成对俄军的包围。”
“胜利女神是否会眷顾他们,还要看战场形势。殿下请看地图,地理环境本就对俄军更为有利。而且,我尤其担心负责战线北翼的奥匈第三军。”
“第三军?”
“是的,第三军是奥匈帝国军队中,对帝国忠诚度最低的部队之一。”
“又是那该死的民族问题。”
皇储威廉沉声低语,鲁登道夫则微微点头,以示赞同。
奥匈第三军的士兵大多由罗马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意大利人和乌克兰人组成——这些民族,正是奥匈军中对帝国与皇帝忠诚度最低的群体。
“第三军,将成为奥匈军的薄弱环节。”
鲁登道夫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在原本的历史中,赫岑多夫与奥匈军虽然在克拉希尼克战役与科马罗夫战役中一度击败俄军,几乎完成对俄军的包围,但随着第三军战败,整个战线随之崩溃,最终导致加利西亚战役的失败。
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第三军的民族问题。而更雪上加霜的是,与奥匈第三军交战的俄国第三军,无论是兵力还是火炮数量,均超过奥匈第三军的两倍。
如果当时俄军不是因过度谨慎而放弃追击,奥匈第三军恐怕会被彻底歼灭,整个战线的一翼也将完全崩溃,战役的结束甚至会比历史上更早到来。
当然,即便在第三军溃败之际,赫岑多夫依然态度轻松,坚称“无须忧虑”。
而他的这一态度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不言而喻。
“看来总司令部也不信任奥匈军,打算将黑林根的第七军调往加利西亚战线。”
“这意味着,我们第八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请放心,殿下。针对俄军的作战计划早已拟定,士兵们也已做好万全准备。”
参谋总长法金汉在确认第八军的作战计划后,判断其足以独自守住东普鲁士,因此决定将第七军派往加利西亚。
毕竟,如果加利西亚战线崩溃,那么即便在东普鲁士取得胜利,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更何况,一支新的东部战线野战军也即将完成编制。
“现在,我们只需等待敌人上钩。”
“嗯......”
皇储威廉与鲁登道夫静静地望向逐渐被夕阳染红的大地。
坦能堡战役——这场决定东部战线走向的战役,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