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脚步匆匆地赶来,脸上满是焦虑与不安之色。他来到朱标面前,躬身行礼之后,声音低沉地说道:“太子殿下,微臣有要事禀报。”说着,他深吸一口气,接着道:“近日清查国库账目时发现,先前拨给黄河治理的款项如今已所剩无几!”
听到这个消息,朱标心中猛地一沉,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下来,但他还是强压着心头的怒火,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他挥挥手,示意户部尚书先退下,然后便起身径直朝着工部衙门走去。
当朱标踏入工部衙门的时候,一种凝重到几乎让人无法呼吸的氛围扑面而来。衙门内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声响,只有那沉重的空气似乎在诉说着这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朱标走到桌前坐下,目光落在了摊开在眼前的账册上。只见那账册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项开支和收入,而其中关于黄河治理款项的部分,用鲜红色的笔墨标注着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这些数字如同一道道狰狞的伤疤,无情地揭示出治水工程后续资金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朱标的眼神死死地盯着那些鲜红的数字,眉头紧紧皱起。他的手指开始不自觉地轻轻敲击着桌面,一下、两下、三下......清脆的敲击声在这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每一下都像是敲在了在场众官员紧绷的神经上,让他们愈发感到惶恐和不安。
此时,围站在四周的官员们一个个低垂着头,不敢正视朱标的眼睛,生怕会引来他的斥责。整个工部衙门内一片死寂,唯有朱标的敲击声不断回荡,使得原本就压抑至极的气氛更显凝重。。
“殿下,如今这局势实在是令人忧心忡忡啊......”宋工部尚书面色凝重地看着朱标,率先打破了这片令人窒息的沉默。他的声音略微颤抖着,其中夹杂着一丝深深的无奈。
朱标缓缓地抬起头来,目光坚定而深邃。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似乎在努力平复内心翻涌的思绪。其实,在这片刻的宁静之中,他已然在脑海里构思出了一个应对之策,但这个方法却犹如走钢丝一般,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然而,朱标深知此刻已容不得丝毫犹豫。只见他猛地站起身来,双手负于身后,身姿挺拔如松。他那沉稳有力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响起:“传我命令下去!即刻召集京城内所有的富户以及各路商贾前来,本宫要与他们共同商议此次治水捐款之事!”
朱标的话语刚落,在场的官员们先是微微一愣,随后脸上纷纷浮现出惊讶之色。但很快,这份惊讶就被一种莫名的安心所取代。因为朱标的声音中蕴含着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仿佛一颗定心丸般,瞬间让原本因水患而陷入慌乱的众人稍稍镇定了下来。
然而,事情并没有朱标想象的那么顺利。不知从何时起,京城开始流传一些谣言,说治水工程是个无底洞,投入再多钱也填不满。
这些谣言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让原本有意捐款的富户和商贾们纷纷犹豫起来。
朱标得知此事后,怒火中烧。 他明白,这是有人在故意捣乱,想要阻挠治水工程的进行。
究竟是谁?会是何人在这背后搅弄风云、兴风作浪呢?只见他双目圆睁,满脸怒容,突然间猛地用力一拍面前那张坚实无比的桌子,伴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仿佛整个房间都为之颤抖起来。而那桌上摆放着的精致茶杯也未能幸免,由于这突如其来的震动,杯中的茶水剧烈晃动着,甚至有不少飞溅而出,洒落在桌面上形成一片片水渍。
站在一旁的宋工部尚书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得浑身一颤,不由自主地打了个激灵。紧接着,他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口中忙不迭地喊道:“殿下息怒啊!请殿下千万保重龙体呀!”
然而此刻的朱标早已愤怒到了极点,哪里还听得进去旁人的劝告。他双手紧握成拳,胸膛因为气愤而剧烈起伏着,一边在屋内快速来回踱步,一边咬牙切齿地怒吼道:“息怒?哼!本宫又怎能息得了这心头之火?你们看看,就是这些藏头露尾的宵小之辈,居然胆敢如此明目张胆地阻挠我大明的国家大计,他们简直是罪大恶极,其用心险恶实在是令人发指,当真是死不足惜!”说话间,他眼中喷射出熊熊怒火,好似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一般,任谁见了都会不寒而栗。
就在这时,一直跪在地上战战兢兢的宋工部尚书微微抬起头来,脸上带着一丝谄媚与讨好之色,用极其小心谨慎的语气说道:“殿下莫要动气伤身,微臣倒是想到了一个应对之计……”
朱标突然停下了匆匆前行的步伐,他转过身来,目光凌厉地盯着眼前的宋工部尚书,沉声道:“说!”那声音虽然不大,但却仿佛蕴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宋工部尚书见状,赶忙上前一步,微微躬身行礼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心中酝酿已久的想法一五一十地道了出来。只见他说得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朱标则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着,脸上没有丝毫表情。
待到宋工部尚书终于说完,朱标的眼中忽然闪过一丝亮光,嘴角也不自觉地上扬起来,他兴奋地一拍手掌,大声说道:“好!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这般去做!”紧接着,他迅速转头对身旁的侍从吩咐道:“速速将此前治水工程的详细成果报告整理出来,不得有半点延误!”
不多时,一份份装订整齐的治水成果报告便送到了朱标的手中。他拿起其中一份仔细翻阅了一番,然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将其递给了宋工部尚书,并嘱咐道:“你且带上这些报告,再次前去游说那些城中的富户和商贾们。本宫坚信,只要他们能够亲眼目睹这治水工程所取得的显着成效,定然不会再轻易受到那些不实谣言的蛊惑与蒙蔽。此事关乎民生大计,切不可掉以轻心啊!”
宋工部尚书领命而去。几天后,他带着喜讯回到了工部衙门——一些有远见的富户和商贾被打动,开始捐款。
看着逐渐充盈的账目,朱标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一丝笑意在他嘴角蔓延。然而,这丝笑意并没有持续多久,一个侍卫匆匆来报……
侍卫匆匆来报:“殿下,李御史求见,说有要事禀报。”朱标心中冷笑,这李御史,来的可真「及时」。
李御史一进门便义正言辞,声色俱厉:“殿下!臣要弹劾宋工部尚书!他滥用职权,胁迫京城富商捐款,扰乱市场秩序,罪不容诛!”
朱标眼神一凛,这老狐狸,又来这一招!他故作惊讶:“哦?李御史此话怎讲?宋尚书乃朝廷栋梁,岂会做出这等事?“
“殿下,臣亲眼所见!那宋工部尚书以治水之名,四处游说富商,若不捐款便以各种名目刁难,手段卑劣,令人发指!”李御史说得唾沫横飞,仿佛亲眼目睹了宋工部尚书的「恶行」。
朱标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不慌不忙地从袖中取出一叠奏章,甩在李御史面前,“李御史,你可还记得这些?上次你说治水劳民伤财,阻挠工程进度;上上次你说治水方案不合理,要求重新规划;这次,你又说宋尚书胁迫富商,究竟是谁在阻挠国家大计,其心可诛?!”
每一句话都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李御史的心口。他脸色煞白,嘴唇颤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周围的官员们也都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窃窃私语,指指点点。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嘉奖捐款的富商,并承诺朝廷会给予一定回报。
圣旨一下,原本还在观望的富商们纷纷解囊,治水资金的缺口迅速得到填补。整个朝堂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人人都在称赞太子的英明果决。
有了充足的资金,朱标立刻召集王工匠等治水专家,商议下一步的计划。众人围坐在沙盘前,热烈地讨论着,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然而,朱标深知,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新的挑战还在等着他,技术难题、人力调配……他望着奔腾不息的黄河,目光深邃。
“王工匠,”朱标突然开口,“关于黄河下游的堤坝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