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大背景下,林羽和苏妙龄所主持的书院虽已有一定声誉,但他们深知,若要书院长久昌盛,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
首先,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革新。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经史子集,而是增加了农学、工学、商学等实用学科。
“妙龄,如今之世,实用之学亦至关重要,不可忽视。”林羽说道。
苏妙龄深表赞同:“夫君所言极是,学子们将来步入社会,需多方面之能。”
于是,书院请来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为学子授课。农学课上,学子们亲身下田劳作,学习耕种之术;工学课上,他们动手制作工具,了解器械原理;商学课上,探讨买卖之道,分析市场之变。
在教学方法上,他们摒弃了单纯的死记硬背,提倡讨论与思辨。课堂上,常常是学子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吾认为此理当如此......”
“非也,非也,应作这般考量......”
林羽与苏妙龄则在旁引导,鼓励学子深入思考。
对于考试制度,他们也做了重大改变。不再以单一的科举模拟为标准,而是引入了实践考核。例如,农学的考核是看学子能否种出优良的作物;工学的考核是能否制作出精巧实用的物件。
为了激发学子的自主学习热情,林羽和苏妙龄还设立了奖励机制。对在学业上有突出进步或创新成果的学子给予表彰和奖励。
“此次,张三同学在工学上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效率,当受此奖!”
一时间,学子们纷纷力求上进,书院内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的夫子认为此举背离了传统,有失体统。
“如此折腾,成何体统,书院之根本岂容动摇!”
家长们也忧心忡忡,担心孩子偏离科举正道。
“我儿将来还要考取功名,这般折腾,如何是好?”
面对压力,林羽和苏妙龄并未退缩。他们召集夫子与家长,耐心解释改革的初衷和益处。
“诸位,时代在变,我们的教育亦当与时俱进。实用之学并非与科举相悖,而是相辅相成,能让学子们更具真才实学。”
他们还邀请夫子与家长亲身体验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他们亲眼看到学子们的成长与变化。
渐渐地,反对之声渐弱,人们开始接受并支持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书院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位学子在农学实践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灌溉方法,提高了农田的产量。消息传开,周边的农户纷纷前来请教,书院的名声在民间愈发响亮。
随着改革的深入,书院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其他书院纷纷效仿,派遣人员前来学习交流。
“贵院之改革,实乃创举,吾等特来取经。”
林羽和苏妙龄热情接待,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朝廷派来官员视察书院。看到学子们的精神风貌和创新成果,官员大为赞赏。
“此乃教育之典范,当在全国推广。”
书院因此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支持,发展更是如日中天。
林羽和苏妙龄站在书院的庭院中,望着充满朝气的学子们,心中满是欣慰。
“妙龄,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夫君,这只是开始,未来书院定会培养出更多国之栋梁。”
而书院的改革创新之路,仍在继续,如同那永不停歇的车轮,滚滚向前,为这个古老的国度带来新的希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