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艾书自参加编纂《临川市志》后,每年都被志办主任艾刚领着去外地区参加省举办的学术年会或研讨会。外地参加的基本上是一人,即主任或主编1人,而临川,艾刚则处处介绍:“他是我们主编”。在哪里开会,都是两人。每次会议,各地都有一些史志专家备有论文或经验介绍。一次,省志办主任对艾书说:“老同志,你是我们修志战线的老同志了,你一定有一些见解或体会,下次会应谈谈嘛。”艾书正要声明自己是“半路出家”,是来学习的,不想艾刚从背后捏了艾书一把:“他准备得有的,是来不及打印,下次一定。”艾书不好申辩说“没有。”
第三年的年会在清江开,艾书本意不参加了,如果参加,那要着发言的。艾刚说:“你是发言人,已报上去了。”
省办主任说,他任职快20年了,还没见过我们市有人在大会上发过言。这次你一定要为我们市争个光。”
艾书思来想去,这是逼着牯牛下儿!在这个高手如云的群体里,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谈修志学术,简直就是班门弄斧,搞不好会遗笑大方。不如写点实际的,讲我们如何续修这部续志的,犹如工作汇报,好让专家们指点。
于是,艾书选定题目叫《续志应以经济建设为主体》,在内容上赋予一些新内涵。2600字的文章除开头结尾外,文中内容分别是“一、农业篇扩位;二、给乡企煤炭和城乡建设篇升位;三、给工业篇并位;四、给烟草篇保位;五、给组织及从事经济活动者入位。”
艾书在大会发言中说:“前届志书受‘盖棺定论’的影响,记述基层群众和从事经济建设者屈指可数。”“这次加大‘以事系人’的力度,在表现形式上,一是将人与事联系在一起编写,述事系人,既见事又见人;二是增加乡、局级领导名单,不列表录,不集中编写,分散在相关章节中;三是将获地厅级以上表彰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列表录在相关章节中。”“在续志成稿四分之三的篇幅中,通过以上形式已录进志稿近2000人。众多人物入志,突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增加和谐气氛。入职者感到光荣,其亲人为之高兴。这样处理,使志书丰满和具有灵气,也必然增加志书收藏率。”
与会人员报以热烈的掌声。
省《市志林》将全文收载于此刊“2010.1期”上。
《临川市志》初稿270万字,艾书大刀阔斧砍去100万字,地区地方办公室审查后,认为“布局合理,层次清楚,语言流畅,可以报省批准。”
市志办主任艾刚领着艾书,二人向市政府汇报。市长听汇报,又翻了翻清样,很高兴,问还有些什么问题,问出书要多少钱。当听到汇报:取书号5万元、出书3000册,约70万元,另25万元的稿费。这25万元的稿费,给总编纂人员和提供资料人员。市长马上表态:“就给一百万元。”
艾书也很高兴:不枉辛苦这三年多,终于看到有回报了。
志稿送省史志办审批。省史志办主任说:“送审书稿各办、处审查过了,可以出版。但你临川地区撤地设市,国务院即将行文。你们市必然改区,中间要出现三年的空档,所以建议你们把这近三年的内容补上。”
艾书一行回来后,迅速安排各机关单位、各镇乡办事处补近三年的资料。他一边对原稿再进行一次订正,一边对来稿抓紧续补。
正要完稿时,艾书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原主任“改非”,新主任性格特别要强。
艾书不管领导换不换马,埋头做自己的工作。
12月31号,艾书将补完后的志稿以及代市人民政府向省地方志办公室写的“关于《临川市志》的修改情况报告”送到市史志办公室交差。
新老主任斗开了。新主任叫原主任把他的办公室腾出来,如不腾出来就必须天天来上班,一道打考勤。原主任说:“要我腾出这个办公室来做什么?”新主任说:“腾出来堆垃圾。”两人吵架,甚至要动手打架,艾书只好站在中间隔住。这个忙两面都不好帮,只能劝说,然而却把新主任得罪了。
新主任嫌小车是原主任坐过的,把留下应付稿酬的25万元拿去买新车。
艾书应得报酬,按最低千字50元,少说也是9万元,也就这样“泡汤”了!
《志》出版发行,执行编辑是艾书,不得稿费,艾书想得开:“我没偏财运。”不满意的是,他们把这期间发生的两个文明即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城乡十项建设内容、重要事件删去,特别是那几千字的过去叫“皇粮”,后来称“农业税”,这期间获国家德政免除了。有人把这些记载都删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五年规划,违背了志书“是记载已发生的事实”这一起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