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这一首词,玉不识微微低头理了理掉落的碎发,快速地瞄了眼之前做过的笔记,然后重新看向直播屏,开始了这个主题的倒数第二首宋词的讲解。
【而紧接着要讲述的这首词,是一位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少女所作,这个时候的她正值青春华年,尚且没有经历后来的沉郁悲痛,这个时期她的作品读起来自然是悠闲、明快的。
这样一说,我想有些人已经猜到了,这首词便是《如梦令》,而作者,正是易安居士李清照。】
【就像那些诗词大家一样,李清照能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自然凭借的是她的实力。
李清照在词坛上的地位,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在那个满眼望去皆是男词人的宋朝,李清照的出现,不仅让人眼前一亮,也给了女性更多的话语权。
她的词相较于苏轼的豪放大气、柳永的细腻柔情、周邦彦的严谨周正,更加清新脱俗,自成一派,形成了自己的“易安体”。
在当时,李清照的词可以和喜爱文艺的南唐后主李煜比肩,因此后人有人称其为词坛中的“女皇帝”。】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年少成名的奇女子,看看她写的这首《如梦令》究竟有何魅力,能够被叫做“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发生在春夜的一场风吹雨打之后。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点稀疏但晚风急猛,李清照仍有余醉未消地醒来,来不及望向窗外,便问了卷帘的侍女外面海棠的情况,她说海棠依然如旧。但风雨过后肯定不会毫无变化,后面是她的自问自答,也是她对侍女的纠错:知道吗?海棠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样子。
“绿肥红瘦”一词,极尽传神。】
李清照看着天幕上这首自己写的小令,看着当时的自己能够自在饮酒,还有余力惜花伤春,唇边不由得露出一丝苦笑。
北宋覆灭,她和丈夫带着金石书画南渡,希望能够追上当今圣上。一路的颠沛流离,现在更是只余她一人辗转。她再也找不到当初明媚的心情了。
她看着这首小令,恍惚想起当时还在家中的悠然快意的生活,以及初嫁赵明诚志趣相同的日子,感觉真的过了好久。一夕之间,家国破灭,她来不及收拾感情,就要开始逃亡,现在真是百感交集,别是滋味。
李清照长叹一声,回过神来,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她伸手轻轻拭去泪水,目光再次落在那首《如梦令》上。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该有多好啊……”她低声呢喃道,仿佛在对自己说话,也仿佛在对着逝去的岁月诉说。
靖康之难,不仅是她一人受到影响,这是危及国家之本的大事,没有人能够轻易摆脱这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乱。
在她租住的小院外面,主人家们探头探脑,看着这位流泪的女子神色怪异。这位前来借住的女子,带着大量的行李,一看就是北边逃难过来的,看来就是个富人家的夫人小姐。现在看着天幕又哭又笑的,又是个什么情况?
李清照没有注意到外面的情况,她本就是性情坚毅之人,加上一路的磨砺,她很快消去刚刚的伤怀,听说圣上已经定下临安为南宋行在,暂且安顿下来了,她也得抓紧整顿一番,好继续赶路。
【从这首词便可以看出来,李清照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生活优裕,家中藏书甚富,在家庭的熏陶下,她自小就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加上父母宠爱,家庭氛围开明,性格开朗的她过着很是舒心的生活。
而她早期的作品也都是一些可爱的少女情思,细腻婉约,可以说,这首《如梦令》一出,就轰动了当时的盛京词坛,李清照也因此名声大噪。】
【初露锋芒后,李清照就不断地作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里面也还有一个趣事。说起来李清照和苏轼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甚至李清照还在《词作》里批评过苏轼的词不协音律。但为何又提到这一点呢?因为也有人认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而李清照这不就是苏轼的徒孙,关系这不就是来了?
不过其实这样说也是比较牵强的,李格非和苏轼关系是有,但不多,据记载也只有一句“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只是北宋的文坛就是这样,互相认识,关系紧密。】
【好了,题外话说完了,我们回到李清照和她的诗词上来。
和美的家庭,繁华的汴京,让李清照度过了四年的美好生活。
这四年里,她的作品都是明朗欢快的,比如她的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以及《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笔下满是少女情思,婉转可爱。
而她的婚后的生活也没有差很多。
18岁的时候,李清照嫁给了比自己大3岁的赵明诚,两人琴瑟和谐,恩爱非常,常常一同作词吟对,赏鉴好收集古石玉器,很有共同语言,两人是夫妻也是知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她和丈夫短暂分别后的思念。
但总体来说,曾经的自由、思念都是美好的。】
苏轼闻言微微挑眉。
“……未来学生的女儿吗?”
“兄长,容我提醒你,天幕上也说了,这关系不尽真实,更可能是后人杜撰。”
“有关系,但不多。人家还批评你呢,这个倒是真的。”
苏轼挠挠头,对着弟弟的话无动于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她不喜欢我的词有什么大不了的。”
说着,他指着天幕一侧罗列出的李清照的作品,继续说道:“就凭她的才华,这样说也还行,毕竟是有真本事的。”
苏辙轻哼一声,在他眼里,还是自己的兄长更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