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活字,就是以铜铸成的用于排版印刷的反文单字。我国的铜活字印刷术流行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的南方,也就是明朝。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知道,最早的记录是明代弘治三年江苏无锡华燧以铜活字印成《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后又印《锦绣万花谷》、《百川学海》等大书,保存了不少的古籍。其中在弘治十三年以前出版的8种书籍,等于欧洲的古版书,弥足珍贵。更有华燧的叔伯华珵所制“活版甚精密”,几天即能出书,印有《陆放翁集》。华燧侄华坚的兰雪堂印有汉代蔡邕和唐代白居易、元稹的诗文集。
可以说,铜活字印刷术,便以无锡华氏、安氏两家的印书最为出名。】
【到了清代,康熙末年内府已有铜字,也印了几种天文、数学书籍。
雍正六年更是用了大、小两号铜字,印成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64部,每部 5020册。这部保存完整的最大的类书,一直是中外学者重要的参考书。
而清代的民间铜版有江苏吹藜阁印本,比内府铜字更早。嘉庆十二年也有台湾总兵武隆阿刻铜字,印《圣谕广训》。
以及,造铜字最多的要算福州林春祺,根据资料显示,他化银20多万两,用21年时间,于道光二十六年雇工刻成大小铜字40多万个,楷法精美,印有清代顾炎武《音论》、《诗本音》,称“福田书海”本。
杭州也有聚珍铜版印的诗文集与兵书,字体和福田书海本几乎相同。
常州有咸丰八年《毗陵徐氏宗谱》,是众多家谱中惟一的铜活字本。】
“欧洲?”康熙虽然在宫廷内对西学书籍有所禁止,但他自己对西学甚有研究,他的那些个儿子也有西学的老师,他自己更是有蒙养斋在呢。
从造纸术开始他就有些不好的预感了,之前那些个教堂的图片和金发碧眼的人像在水幕上虽是一闪而过,但他也还是牢牢记在了心里。
康熙暗自思忖:“怎么感觉,好像后世,那些个国家很厉害啊?”
他也是早早试探过那些传教士,他们并不能看到这天幕,甚至他们告知也是无用,只能听到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和他原本想要表达的内容大相径庭。
所以,这个天幕,就是给中原大地的福利吗?
那怎么在天女的言辞中,好像外面那些国家也是发展很好的样子?
在他心里,哪怕传教士过来,带来了新奇的知识,也是觉得外面的发展不如清朝,对他们的印象还是一般。
他不知道的是,康熙年间,也就是1662-1722年,欧洲早已发生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也是如火如荼,加上还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助力,欧洲的发展是他难以预料到的迅速。
康熙还没来得及思考出什么,就猛然听到在天幕中听到了自己的年号,然后是“雍正”、“嘉庆”、“道光”。
前段时间,他才刚废太子,现在听见后世的年号,更是神色不定。
他不像在另外的世界中,他儿子胤禛把水幕共享给了他的十三弟,也不像他的孙子乾隆更是直接在朝堂上放开,他完全就是单独一个人看的。
每次直播都是独自待在养心殿,旁边便是太监宫女也没叫人伺候。
“胤礽……”他想起自己这个从小养大的太子,心情复杂。
他又是长叹一声,“‘雍正’吗……”
以‘雍正’为年号,也就只有他的四儿子了。到最后,他竟是选择了他吗?
康熙想起之前胤禛为胤礽的求情,想起这个儿子的性情,心中不发一言。
他的心思完全从之前对外国的想法转到了自己儿子身上。
对于胤礽,之前怒极,现在过了这么些日子,也渐渐冷静下来,心下对他的怜惜和疼爱又涌了上来,毕竟这是他唯一亲自教养长大的孩子啊。
不过,他的心思无人知晓,他面前的水幕也只是一个直播通道和放映器,它无法传达任何东西,不管是实物又或者是情感,它只是兢兢业业地播放着接下去的内容。
【铜活字印刷的流行,是继泥活字印刷发明以来在印刷技术上的又一大改进,也是华夏印刷术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活字印刷被称为华夏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那么铜活字便是活字印刷的金字塔塔尖。】
说到后面,玉不识的声音中就不免带出了些许的遗憾。清朝没能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终究是慢慢在世界浪潮中落后了,也不知道唯三开通直播的康、雍、乾三个位面会怎样选择。
【再往后,近代西方铅活字印刷的引入,则是另一段历史了。】
说到这里,她本想就此结束,但她又想了想,余光瞥到旁边放着的资料,还是把之前背下的内容说了出来。
【这里也简单提一句——
15世纪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借鉴欧洲长期使用的葡萄酒压榨机,创制了铅活字印刷术。
石印技术则是德国人阿洛伊斯·松林于1796年发明。
铅印技术则由美国人奥利韦尔于1800年发明。
电子印刷技术由美国人查尔斯·西蒙尼于1982年发明。
——这便是印刷术在近现代的发展了。】
其他的,她不能也不会多说。现代是很好,但和古代也是有很多东西不相容的,系统的限制也不是全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