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微微一怔,稍作停顿后,又无奈地长叹一声道:“唉……也不知道你那臭小子哥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先把他的媳妇娶了再说呗。”
说完,他又看着女儿,语重心长地说道:“他暂时回不来,你就先办吧,哪有那么多的规矩呀。”
王彩云有些为难地说道:“可……可我还没准备好啊。”
老王一听,不禁瞪大了眼睛,说道:“有什么好准备的呀?你那点小心思别以为爹不知道,你就别再想他了,他要是心里有你,早就上门提亲了,你可不能一直这么等下去吧?”
王彩云听了父亲的话,眼睛一翻,有些委屈地说道:“不是的,人家那么忙,哪有时间考虑这些儿女情长的事呀,爹,你可别冤枉人家。”
老王却不以为然地说道:“我冤枉他?老夫当初可是救了他的命呀,难道现在还要让老夫搭上女儿一辈子的幸福去等他吗?他不来提亲,就说明他心里根本没你,你都这么大了,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呀?”
王彩云听了父亲的话,眼中闪过一丝落寞,默默地低下头,不再言语了。
她心中确实有些委屈,那个人从来没有对她有过任何承诺,自己对他的心意,他应该是知道的呀,可他却什么都没有对自己说过。
难道真的要像爹爹说的那样,年后就找户人家把自己嫁了吗?自己真的甘心吗?
父女俩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的这番谈话被正打算上门拜年的红娘子听得清清楚楚。
红娘子听到这些话,心中一阵尴尬,连忙悄悄地退了回去,在门外等了一会儿,才装作若无其事地走上前去敲门。
两天之后,在归德府坐镇的李岩收到了红娘子的加急书信。
李岩心中十分疑惑,这大过年的,红娘子究竟有什么急事,竟然用了加急书信。
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书信,仔细一看,顿时心下再也无法平静,在屋内来回不停地踱步,心中不停地思索着这件事该如何处理才好。
原来,红娘子在信中把王家父子的对话原原本本地描述了一遍,还加上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她觉得这件事必须尽快通知周云,征求他的意见。
否则,两人相隔甚远,等年后周云得知消息,这书信一来一回,恐怕王家姑娘就要在年后许配给别人了,到那时可就追悔莫及了。
而且,红娘子还觉得王家姑娘品性十分不错,与周云堪称良配。
李岩对红娘子的想法表示认同,但他考虑得更为深远。
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两情相悦的问题,还需要从政治方面进行深入的考量。
对于当下的周云以及整个夏军来说,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助力,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助力都至关重要,多一份助力就意味着多一份在这乱世中生存下去的可能。
毕竟,现在可不是和平时期的婚嫁,随便选一个平民女子娶了就行。
如今身处乱世,夏军的势力还相对弱小,随时都有被强大的清军覆灭的危险,所以,通过政治联姻来巩固现有的政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周云光有他李岩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其他强大的势力作为基本盘,只有这样,结成的利益共同体才能让夏军的势力更加稳固。
李岩在屋中反复地思索盘算着,到底该帮周云物色一个怎样的人选才最合适呢?
突然,他的目光被桌案上的一封奏报吸引住了,准确地说,是被奏报上的署名吸引住了,那上面赫然写着:汝宁知府李真。
李岩不禁咧嘴笑了笑,随即拿起桌案上的红娘子书信,毫不犹豫地将其扔入了身旁的炭炉之中。
只见一片橘红色的火光瞬间燃起,又迅速地熄灭,消失在那熊熊燃烧的炭火之中。
随后,他立刻召来黑云卫的李富贵,对其仔仔细细地交代了一番。
在汝阳城中,周云正与李真一同商议着开春后的粮食播种时的短缺问题。
由于刘洪起的仓皇撤退,汝宁府府库中的粮草虽然没有被全部带走,但也所剩无几,仅够勉强自给自足而已。
李真皱着眉头,有些无奈地说道:“都帅,这粮秣实在是不够呀,咱们能不能向汝宁府的百姓借些粮食呢?等年后我们再给他们加息奉还。”
周云听了,沉吟片刻后,缓缓地说道:“恐怕很难如愿啊。如今这年头,谁会愿意把粮食借给我们呀?况且我们刚刚占领此地,在百姓心中还没有什么信誉可言,这一来就借粮,在他们看来,和明抢又有什么区别呢?”
李真听了周云的话,不禁有些头痛地叹了口气道:“开封和归德两府的情况实在是太糟糕了,民力已经穷尽,要想恢复元气,谈何容易呀。”
周云此时却突然眼睛一亮,说道:“我倒是有个法子,也不知道是否可行。”
李真一听,顿时眼前一亮,连忙说道:“都帅请讲!”
周云微笑着说道:“捐官。”
李真一听,不禁有些惊讶地问道:“捐官?”
周云点了点头,说道:“没错,就是让他们根据捐纳粮秣的多少来授予知县以下的官职,但有一点,这些人只能在汝宁府之外任职。”
李真听了,眉头又皱了起来,有些担忧地说道:“都帅,这……这恐怕不太妥当吧?如果这样的话,那以后谁还愿意读书和从军拼杀呀,岂不是只要有钱粮就可以当官了。”
周云笑着解释道:“这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并非长例呀!我们现在也是没办法了。
要想让归德府和开封府能够快速安定下来,同时也为了让大军有足够的物资来对抗清军,只能出此下策了。”
李真听了周云的解释,还是有些不太赞同,但也没有再说话。
周云见状,又继续说道:“怀清呀,你想想,我们新收复的开封等地,那些官员真的是我们自己的人吗?归德的鹿邑等地,那些官员又真的和我们是一条心吗?”
李真摇了摇头,说道:“虽说有交叉任职,但实际上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人,大多只是前明或大顺所任命的归顺过来的官员而已。”
周云点了点头,说道:“这不就对了嘛,既然这些人暂时还不能和我们一条心,那我们还不如另外派一批我们自己认可的捐纳官员过去,至少这些捐纳的官员绝对是和我们一条心的呀,因为只有我们才认可他们这些捐纳的官员。”
李真听了周云的话,心中一动,眼前一亮,不禁点头说道:“这么说,倒也有一定的道理,确实是一举两得,还算合适。”
周云见终于说服了李真,便让他立刻行文发给归德府的李岩,让李岩批复之后,再转给自己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