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轻车熟路的来到王宫,走到嬴政殿前,待寺人通禀后,缓缓走入殿内。
江川行礼后,缓缓开口说道:“大王,如今这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的争论可谓是愈发激烈了,朝堂之上简直已经到了剑拔弩张、水火不容的地步!微臣经过深思熟虑,想到了一条计策,还望大王能够斟酌一二。那就是大王您可以广召天下的贤能之士,举办一场规模宏大的论政大会。”
嬴政闻言,微微挑起眉毛,目光锐利地看向江川,追问道:“哦?如此行事,究竟有何深意呢?”
江川连忙拱手回答道:“回大王,其一,可以借助天下众人之口来辩论清楚郡县制和分封制各自的优势与弊端;其二,这样做也能够让各方的不同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更能彰显出大王您的开明和大度。而且,那些思想保守的将领以及宗室们就算心中有所不满,但是通过公然辩论一事,他们就失去了公理性,再不能理直气壮地反对郡县制。”
嬴政听完江川这番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不过很快又皱起眉头,担忧地说:“这个主意虽说不错,然而这些贤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万一讨论起来场面失控,乱了阵脚该当如何是好?”
江川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回应道:“大王莫忧,我们可以事先制定好相关的规则。比如规定谁能够以理服人,谁就能胜出,而最终的裁决权则掌握在大王您的手中。如此一来,既能确保整个会议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又能体现大王您至高无上的权威。”
嬴政听罢,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过了一会儿,只见他猛地一拍桌案,站起身来大声说道:“好!就按照你所说的去办。来人呐,速速传寡人的旨意出去,告知各国。寡人打算召开一次论政大会,无论是何种出身背景,只要是有真才实学之人,皆可前来我大秦的都城咸阳,共同参与这场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讨论。”
诏令一出,各国震动,许多饱学之士纷纷踏上前往咸阳之路,希望借此机会一展风采。
辩论固然重要,但最终的胜负结果却又是另一回事了。在这场关乎国家未来走向的重大会议召开前夕,江川深知责任之重,他必须全力以赴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此次大会能够取得预期成效,并为后续全面推行郡县制铺平道路。
经过深思熟虑,江川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
其一,他打算主动与军队中的新兴势力展开接触交流。这些人当中,有王翦、姬昊、白泊以及刚成长起来的李信等等。江川希望能通过与他们的深入交谈,倾听他们对于推行郡县制的看法和建议,进而达成共识,凝聚力量。
其二,江川还计划邀请一些来自六国的重量级人物前来秦国相聚共商大事。这其中就包括德高望重的荀子以及韩非等知名学者。他相信这些人的见解和智慧,为这场大会添砖加瓦。
主意已定,江川首先来到了王翦等人所在的营帐。只见营帐内气氛庄重而热烈,众人正围绕着一张巨大的地图商议着战略战术。
见到江川到来,众人连忙起身行礼迎接。待大家重新落座后,江川开门见山地说道:“诸位将军,今日找你们前来,乃是商讨有关推行郡县制一事。”
“依本相看来,若是此制度得以施行,那么今后我们秦军的军事调度将会变得更加高效灵活,兵源粮草的供应也会更加有条不紊,这无疑对我大秦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大有助益!”
听完江川这番话,王翦轻抚胡须微微颔首,表示赞同:“相邦所言极是,我等身为军人,自然明白改革创新乃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强军兴国之事,末将们必定会全力以赴给予支持!”
其余将领也纷纷随声附和,表示愿意积极响应并配合推行郡县制。
随后不久,江川派出了一队精明强干之人,分别奔赴各个国家去诚挚地邀请荀子、韩非等一众贤能之士。
当荀子接到来自江川的亲笔来信邀请时,他不禁大为惊讶。荀子怀着好奇之心,仔细阅读着书信,待到看清江川所请求之事的缘由后,他脸上露出了欣然的笑容,随即毫不犹豫地下定决心,从齐国的临淄动身启程前往秦国。
相比之下,韩非的反应则更为直接迅速。就在收到书信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就这样,荀子与他的两位得意高徒,终于在咸阳城中再次相聚。
待众人皆已齐聚于咸阳城内,江川特意精心筹办了一场盛大豪华的宴会来款待这些远道而来的贵客们。宴会上,珍馐美馔琳琅满目,美酒佳酿香气四溢。众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气氛十分融洽。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席间众人开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这时,李斯率先站出来,向大家详细阐述了郡县制的种种好处。他指出,实行郡县制可以有效地将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起来,从而避免像以往那样出现诸侯割据一方、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再度重演。
听完李斯的发言,韩非陷入了沉思之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也提出了一些极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用以进一步完善郡县制的具体制度细节。
荀子在一旁静静地聆听着两人的讨论,频频点头,表示对他们观点的认同。最后,荀子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郡县制有利于国家法治的顺利推行,可以让秦国的统治更加稳固有序。
在场的六国嘉宾们听闻此言,纷纷表示全力赞成郡县制的实施。与此同时,一部分秦军将领们更是态度坚决地给予了大力支持。
经过这一系列充分的筹备工作之后,江川心中已然有了十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