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伙计,等同练兵。
确实具有一定风险性。
贾芸说的是事实。
如果他是一个将领,勋贵。
私养部曲私兵,那真的是往死路上走了。
普通人……朝廷真不当回事。
别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商人和百姓,只要不到王朝末世,最多啸聚成匪,还远谈不上造反。
而匪类对朝廷的威胁几乎为零。
除非遍地锋火,影响到了赋税,徭役征发,还有粮道,漕运,驿传,朝廷才会认真对待。
贾芸就是一个商人东主,养的伙计就是为了针对金沙帮的威胁。
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所以也不会真有人拿这事来说事。
要是说贾芸训练一群小伙计图谋不轨……怕是连对贾芸最有恶意的人也张不开这嘴。
相比较起来,金沙帮一万多人,水脚帮也有近万人。
漕帮更离谱,号称三十万帮众。
怎么没有人说这些江湖帮派图谋不轨?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
漕帮还真有些威胁,所以朝廷设南漕和北漕两大总督,还有数万人的护漕军队,由十多位总兵,几十个副将,参将,过百个游击,守备统领。
这些兵力只受漕运总督管辖,不负责地方防御,但如果漕运有问题,漕运总督可以调用地方驻军。
光从这些细节来看,朝廷对漕运的重视度可想而知。
漕帮其实是前明的运军转化而来,明初至永乐迁都,大运河成为大明帝国的主动脉,负责由南到北输送物资。
然后就是人员往来,民间商业,各种活动都仰赖这条连通南北的运河。
如果没大运河,朱棣根本没能力把国都迁到北京。
最多到洛阳,开封。
事实上朱标就看中了洛阳。
朱标在长安,洛阳,开封转了一大圈,感觉还是洛阳最合适。
洛阳有八关,虽然范围大,守备困难,但相较于无险可守的开封还是强多了。
洛阳也有河系水运,运输上没太大困难,又处中原腹地,本身有一定的造血能力,不是事事都需要外运。
长安原本也是王者立基之处,但到明朝时长安和关中水利败坏,河运废弃,已经当不起一个大帝国首都的功能了。
南京原本也是虎踞龙盘之处,但又有偏安一隅之嫌。
如果不是朱标骤然病逝,大明多半会迁都到洛阳。
北平……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
太偏北,当时大运河到通州段又没疏浚完成,运输太难。
就算疏通了,北平最好就是个二三十万人口左右的要塞型军事重镇,负责协调西部和东部的防御。
派个塞王镇守一下就足够了。
在北平外围还有大宁城和塞王,加大宁都司。
西边有大同,宣府,外围还有建在草原上的东胜卫,朱元璋也打算派塞王镇守。
这一切安排都被朱棣迁都北平给毁了。
大明帝国选了个不适合当首都的地方为京师。
从此漕运成了重中之重。
到大周建立,燕京已经是巨无霸一样的重镇雄城,漕运成熟,迁都也不可能了。
漕帮就是前明的几十个沿河设立的卫所。
这些沿河卫所有造船,修船,运输等各种任务。
前明亡国后,这些运军直接成了船夫和纤夫,接着就组建了漕帮。
这个帮派,大周朝廷肯定相当的忌惮。
大血管旁边就有把刀,谁不害怕?
越是如此,反而越不好动弹。
漕帮好剿,几十万人的生计怎么办?
漕运怎么办?
只能先忍着。
至于金沙帮,水脚帮这一类的小帮派……朝廷当真了,发个狠派五城兵马司都顺手剿了,何况京城内外还有几十万精锐禁军。
要说贾芸凭这些未成年的小伙计图谋不轨,还真没有人敢不要这个脸。
不过贾芸自己可从未敢掉以轻心。
特别是现在这种特殊时候。
对手已经出招,并且上来就是杀招。
自己这边的这些少年再出手打伤甚至打死几个……
那屎盆子算扣结实了。
人家不好安在头上的罪名,自己主动扣上去,那也太蠢了。
好在赵致仁几个虽然武勇彪悍,却并不蠢。
贾芸这么一说,赵致仁几个悚然而惊,几个少年对视一眼,然后一起对贾芸躬身道:“多谢东主提点!”
大冷的天,屋子里虽有炭火也不是太暖和,此时几个少年居然后背都濡湿了。
心情急切,愤怒,加上过于惊心,导致汗出如浆。
……
贾芸提点自己的伙计,史玉瓒等人也不出声,只在一旁默然看着。
看到贾芸冷静从容,点破阴谋,顺道给这些少年们上了一课……史玉瓒和厉鄂等人彼此对视一眼,脸上都浮现笑容。
这些名士并不是官员,但他们没有一个蠢人。
要说进士中有一些是应试机器,除了八股文外屁都不懂……清末的翰林大学士徐桐就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说徐大学士是真的七窍通了六窍,只剩下一窍不通。
科举取士,难免会取出这样的庸碌之才。
甚至可以说,每三年三百多进士,其中大半都是庸碌之辈。
不要因为八股取士在书法字体和表述上,还有经义背诵上都要求是变态的严格,就以为个个都是才高八斗。
应试机器,背的多,就是个两脚书橱,这类进士多了去了。
出几个王阳明,杨慎,张居正,又能掩盖住从唐至两宋到明清,共十一万人进士,其中真正于国有用,推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体制革新,文化复兴的,又有几人?
倒是这些名士,多半是有些东西在身上的。
比如前明的大名士徐渭徐文长,书,画,诗,乐,无不擅长,更通兵法,擅军事调度,更懂世故人心,可以说是世间第一等真正聪明人。
这样的人只能成为名士,不能中进士,连举人也不是,只能说科举不一定真能选拔英才。
眼前这些人,好歹都有功名,证明服自己在举业文章上的实力。
又能混成一地名士,都有绝学在身,也是一等一的聪明人。
在报社时间不长,接触的邸抄新闻极多,贾芸又鼓励他们分析,归纳,总结,政务水准和眼光都是大有进益。
贾芸看的出来,史玉瓒等人当然也看的出来。
但他们听贾芸说完,才发觉自己居然还没有贾芸看的深入,透彻。
眼前这位,也就十五六岁年龄而已!
一旁的袁枚小脸上更是露出了无比敬服之色。
这一次进京对袁枚触动极大。
京师大,英才辈出。
但袁枚真的是少年神童,十来岁就能中举人的不是一般人,是妖孽。
妖孽是很少服人的,可袁枚现在很服贾芸,十分的服。
因为他发觉贾芸是全才。
最后征服袁枚的是贾芸写的美食小品文。
袁枚虽小,已经是个标准的吃货。
他就立志将来一定多写美食文章,可留存百世。
结果被贾芸抢了先。
虽有些失望,但他对贾芸更敬佩了。
现在更成了标准的小迷弟,两眼亮晶晶的盯着贾芸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