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四仁知道,王芳舒就在省城的高新一小读书。
这天,乜四仁帮助岳父搬运省城的一些书籍之类东西。正巧路过高新一小,乜四仁有意地看着校门。这是全省最好的小学,费用也高的离谱,在那个年代,每一年需要学费和生活费,住宿等等费用五六万元。五六万元,在汉山市是要买一套像模像样高档小区住房,乜四仁不敢想,这些人怎么会有钱,一年就花掉一套房的钱在这里上学。
就在乜四仁回眸一看的时候,刚巧他看见了自己的二哥乜振兴。他已经半年多没有见自己的二哥了,他知道二哥现在很忙,看见他还是在电视上,每晚的《汉山新闻》两三天就能看见他的身影,甚至能听到他的讲话,二哥很忙,标准的日理万机。
他不明白二哥为什么会到省城高新一小来。
高新一小正是放学时间,这条路被堵的水泄不通,他想叫二哥,但嘈杂声怎么能听见,而且二哥很匆忙。等放学全部结束,路才会通达,在这里接小孩儿的极少看到有骑自行车的,大部分都开着车。听说在这里上学的孩子还必须要在这里买一套住房,他不明白,为了孩子的学习,竟然要到这里买一套住房。
王珂曾经给他说过,他就在这里买有住房。
他打开了车窗,想认真的看看这里的人山人海。
听说在这里上学的孩子的家庭非富即贵,那么,他要看一看这些人究竟富到什么程度,又有多么高贵和不一样。
二哥的身影迅速淹没在了人山人海之中。可能二哥在省城开会,可能二哥在省城办事而路过这里,他没有多想,便继续寻觅着的身影,看见王芳舒就会看见李萍儿。他想,李萍儿现在一定是一位贵妇的形象,王珂的建筑公司现在是汉山市最大的最有势力,在汉山市经常能够看见介绍他公司的辉煌成就,汉山重要道路,重大建筑都离不开王珂的身影和他公司的参与,王珂现在不仅有建筑公司,还有实业开发公司。汉山市最现代化和最高档的小区,便是王珂开发的。
他知道二哥就住在那个小区里,二哥搬家的时候,先是举行了小型宴会,然后听说几十桌庆贺,礼钱都够买两套住房,岳父在家还打骂二哥趁火打劫发横财,甚至于都没有避讳乜四仁。
刚巧,乜四仁因为上班没有去成,但东舒雅和自己母亲去了,在走的时候相约岳父一同前往,岳父坚持不去。
岳父自从退休在家以后,既不会朋友,也不和朋友们交流闲聊,而是在屋里自娱自乐看书,看电视,一早一晚出门锻炼身体,把汉山市的大街小巷都走了个遍,他在走路的时候,并不和别人交流,虽然所有领导都知道他的名字,但都不认识他住在汉山,时不时遇见他也回避他们。他知道自己已经离休,别人尊敬叫他一声职务,他知道那是对他的尊敬,还能记起曾经的职务,但他自己知道,现在就是一个离休老头,一个普通的市民,所以他不和人交流,大家并不知道他就住在汉山市的干休所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甚至于在锻炼身体方面,有些苦行僧方式。
乜四仁躲不过二哥的存在,电视,报纸,广播上不停地出现二哥的身影和画面,以及他的行踪报道。但乜四仁岳父隐藏消失起来,也会无影无踪,销声匿迹,让人寻找不到他的身影。岳父就做到了这一点,在省城里他消失的无影无踪,在汉山大家没有发现他的身影,甚至从他身边经过,大家认为那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而且是一个很有气质的老头。并没有人想到他的过去,没有人记起他的过去,没有人记起他的辉煌。
就在这时,乜四仁突然看见高新一小门前的李萍儿,她高雅端庄,长长的马尾辫盘在了头顶,显得更加高挑而气质。他看见身后的孩子就是王芳舒。已经标标准准的大姑娘了,她几乎和李萍儿齐肩高了,开朗朝气的和母亲说说笑笑。时而扬笑,时而抿笑,这才是人间烟火,家庭的温馨,
他不知道王芳舒自从汉山解救回来,一直居住在汉山市,还是一直在省城?还是曾经在汉山市,最后才来到省城?
他有冲动想跳下车去,和王芳舒打招呼,到近前看一眼王芳舒的容貌,可他向王珂保证过:再也不打扰她们的生活,而且再不提起曾经的汉山,那是他们心灵伤痛和心灵伤痕。他向王珂保证再不打扰她们的生活,他用眼光一直盯着王芳舒王芳和李萍儿身影。
李萍儿上衣穿着小西装,显得端庄高雅。李萍儿在省城有工作,还是在这里专职陪伴孩子读书。
母女两走着路,朝着路前面的一个小区大门走去。验证王珂说的话:他们在省城里买了房,而且让王芳舒在省城最好的小学读书是实话。
他再次看看人海车流,李萍儿与王芳舒消失在了人海中。
车开始走动,人流浪潮已经过去,再向前不到200米,便是高新中学。这条街几乎让小学和中学全部占领。放学的时候人闹车吵,虽然这里双向六车道的道路,但依然挤得满满当当,车朝人潮退去。车辆正常行驶,乜四仁很认真的看对面的小区,那是一个高档整齐楼房,上面三分之一是白色,下面三分之二是棕红色。楼房怎么会出现棕红色这样鲜亮而刺眼的颜色?
这个颜色在这里特别的靓丽和庄重威严。他知道这里的楼房贵的有些离谱,一年的工资才能在这里买一两平方米住房。
他仰头看一看这里的楼房,高楼林立,华丽而不失端庄威严,虽然车已经完全驶离那条道路,乜四仁还没有收回眼神。
他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其实,他和李萍儿就是高考时候坐在一起两天而已。他知道李萍儿学习极其好,每次都早早的答完试卷,还有检查试题的时间,他认为高考的题特别难,根本不给人思考的时间,你要认真的思考,连一半题都答不完。
李萍儿答完题后再把题检查一次,他从来没有看见过李萍儿,在试卷上写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原来她一开始便想到了自己的哥哥,用这种形式让自己的哥哥,走一条光明而辉煌的道路,把自己紧紧的束缚在汉山市境内,造成终身不幸和刻骨铭心的痛。他想,好人总是有好报的,最后嫁给了王珂,虽然当时被人们耻笑和背后议论,但王珂现在是大老板,又有谁能够记得起王珂的过去和小的时候荒唐无知和霸道了?
哪一个人的童年,幼年不是荒唐而可笑的,就连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
他又想到了王芳舒,这个姑娘让人可怜和同情,她曾经有过不幸遭遇,就是这1000天的不幸遭遇,使他能够有机会和有条件再生。
在高新一小读书,他听说过有两人,都是领导的子弟。他不明白高新一小是按职位高低,还是学习拔尖,引人注目,达到神童的程度才能在这里读书,一个傻子,一年出五六万,能培养出尖子学生?
他想象,王芳舒在写作这一方面,是神童级表现,王芳舒仅仅13岁时,就已经写出了优秀作品。高新一小,是一个让人羡慕而难得高贵的学校。
他听别人讲,上了高新一小的学生,还不一定顺利就读高新一中,那是因为依然要进行考试,而高新一中是真真正正的拔尖学生。
他仔细想想,自己与李萍儿和王芳舒并没有任何血缘和亲属关系,但这两人又和他不可割舍。
他们能够相知相认,最后发展到现在的牵肠挂肚,他认为对他们两人的牵肠挂肚完全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又不是亲情式的缘分,仅仅相知和识而已。
乜四仁再次从回忆中想到,自己的二哥为什么会在高新一小附近,他现在对自己的哥哥非常疏远,甚至半年没有见面,他也没有收到过哥哥的信息和电话,同时,他也没有给哥哥打过电话,甚至还没有到过哥哥的办公室去过。
乜四仁昏昏欲睡,进入梦乡:乜四仁梦见自己回到汉山市,去二哥的办公室找他,他想知道二哥为什么会在高新一小附近。当他来到二哥的办公室时,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他四处寻找线索,最后在桌子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四,我知道你会来找我。我在高新一小等你。”
乜四仁心里一阵疑惑,但还是按照纸条上的指示前往高新一小。在那里,他终于见到了二哥。二哥看起来很疲惫,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
二哥告诉乜四仁,他之所以在高新一小附近,是因为他的孩子在那里读书。他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想尽办法让孩子进入了高新一小。但是,孩子的成绩并不理想,无法顺利升入高新一中。二哥想请求乜四仁帮忙,看看能否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乜四仁听后,心中五味杂陈。他意识到,即使是亲如兄弟,也有着各自的困难和烦恼。他决定尽力帮助二哥,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甚至于不知道哥哥。办公室的电话号码,但哥哥曾经给过他一张名片,已经是一年前的名片了,现在他的寻呼机号码似乎变了,是不是有了手机他不得而知。
梦还没有结束,司机叫醒自己,说吃饭时间了。
吃过饭,肯定要夜行回汉山市了。
他想,这次回家一定要去见一见二哥,二哥搬了新家,虽然岳母和东舒雅去家里吃了饭,但他没有去过。
东舒雅回来说,二哥家里装潢的金碧辉煌,像宫殿一样富丽堂皇,他想,那是哥哥的荣耀和努力的结果。二哥一直想活得比任何人都高贵,但二哥在这一方面过于追求完美和高档。
东舒雅告诉他说:“现在二哥二嫂已经苍老了许多,有了斑白的头发,孩子的个头已经快和他母亲齐头了,他想孩子现在应该上高中了。”
高中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个儿高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二哥的个子就很高挑而魁梧。
二哥为此奋斗和向往的目标,就是比任何人过得好,比任何人追求高远,有着鸿鹄之志,二哥的这种志向,在他们三兄弟当中尤为突出,他现在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有了自己向往的职务和一展才华的平台。现在,他也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和安稳舒适的家庭。
乜四仁又担忧自己的单位:现在的电站已经有50多退休职工,单位在职干部工人已经200多人。只有两台机组几万千瓦发电量,水力发电受季节的限制和水力大小的影响,现在养活着近300人职工,已经显得有些吃力而不足。他们现在的工资虽然涨了两级,但新长的工资并没有发。单位已经开始搞综合经营,分离出来了20多人,同时准备把退休费用交给社会保险。这样单位的工资就会大大减轻压力。
但把退休的人员交到社保上去,需要单位补交一大笔社保资金,这一大笔社保资金极其难以筹集,站长多次说过,让乜四仁去见见自己的二哥乜振兴,让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但他总是推脱说:“二哥现在管城建方面工作的,跨行说话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次乜四仁要见一见二哥,看看二哥还能不能记起他这个弟弟。假设他对自己的态度好,他可以顺便说一说,能不能和水利部门协调一下,把单位上的退休职工社保资金减部分,想想办法解决一下。
同时,现在开始实行中专和大学自主选择就业,中专毕业的孩子,和社会青年得不到分配,不要四处找人由领导签字安排进汉山电站,现在汉山电站的压力很大,上边劳动人事部门把分配通知交到单位,单位无权利拒绝,接受又养活不起。
这些人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活动而来,单位领导也知道为了得工作极其的不易,不敢管。
正想着二哥,就收到二哥的信息。
二哥亲自给乜四仁发信息,这还是第一次,会是什么事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