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讲了“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讲了成功君子的优雅的生活。但生活不仅局限于自己的家庭,还要有广泛的交际生活与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游。今天我们讲的“弦歌酒宴,接杯举觞”便是亲朋好友们的宴会情景。
“弦”,最初为指事字,后来成为了从弓玄声的形声字,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甲骨文时期其字形就是一个带弦的弓的样子。金文的 “弦” 在弓的旁边加了 “糸”(mi)旁,表示弦是用丝线之类的材料制成的。发展到秦代,弓弦和指事符号“糸”的上端与弓连接,犹具弓弦的象形意味。《说文解字》:“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凡弦之属皆从弦。”弦的本义指系在弓上的弓弦,弓弦一般以牛筋、麻绳等制成,用来发射箭矢。后来,弦也成了弓、弩的代称。班固《西都赋》:“鸟惊触丝,兽骇值锋,机不虚掎,弦不再控。”因为上了弦的弓是弯曲的,故此,也引申为象弦一样的线型(多用于数学),也指边缘的意思。 又进一步引申为像弦一样的细长、弯曲的东西。如 “弦月”,指月亮呈半圆形时,如同弦的形状。《释名》:弦,半月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施弦也。
由于弓弦和乐器上的弦是相类似的,所以引申出弦乐乐器所有的弦。《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后来由此又引申代指弦乐乐器。《淮南子·原道训》:“建钟鼓,列管弦,席旃茵,傅旄象。”
“歌”,形声字,常见于西周文献,但古文字资料中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在金文中,“歌”写作“诃”(诃),左部是“言”,作形旁,表示与言语有关;右部的“可”,为赞同、许可,于此作为不示义的声符,表示音读。一说,“可”是表义的声旁,有唱歌的意思;综合下来,本义是唱歌、歌唱,是一种通过有节奏、有旋律的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金文的 “歌” 字写作 “謌”,“可” 表示读音,同时有合适、美好的意思,暗示着歌是一种让人感觉愉悦、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说文解字》:“哥,声也。从二可。古文以为謌字。”
到了隶书阶段,“歌” 字的写法出现了一些变化,开始有了 “歌” 这种写法,将 “言” 字旁简化为现在常见的 “欠” 字旁。“欠” 在古代汉字中常与呼吸、出气等动作有关,唱歌需要运用气息,所以用 “欠” 字旁也能很好地体现唱歌这一行为的特点《说文解字》:“歌,咏也。从欠哥声。謌,(謌)〔歌〕或从言。”由此可见,“歌”本义就是歌唱的意思,该字有名词、动词两用;作动词指有音乐伴奏的唱。《诗经·魏风》:“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作名词则指供人唱的作品。《诗经·大雅》:“既作尔歌。”
因为唱歌常常用于表达积极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喜爱,所以 “歌” 又引申出歌颂、赞美的意思。《汉书?艺文志》:“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还可以引申为创作歌曲、诗歌的行为。曹操《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弦歌是出自《论语?阳货篇》。其文中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学生子游在武城理政,孔子到了那里,听到有弦歌之声。孔子笑着说:这个子游,用高级的礼乐文化教育普通百姓,是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了!
“酒”,形声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的 “酒” 字写作 “酉”,字形像是一个尖底的酒坛,有的甲骨文在 “酉” 字旁边加上几点,表示坛中装的酒水或酒液溢出的样子,突出了 “酒” 的液体属性,这是 “酒” 字最原始的形态。金文中,出现了在 “酉” 的基础上添加了 “水” 旁,明确表示与液体有关,强化了 “酒” 是一种液体的含义。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酒” 的本义就是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过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说文解字》:“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 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仪狄。杜康作秫酒。”后来由酒本身引申出饮酒、喝酒的意思。《尚书·酒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易经·困卦》:“困于酒食,朱绂方来。”《韩非子·说林上》:“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都是用为动词,指饮酒的意思。由喝酒进一步引申为酒席、酒筵,即饮酒的场合。《史记·赵世家》:“燕王令丞相栗腹约欢,以五百金为赵王酒。”
“宴”,形声字,出现在金文时期。金文中的字形从宀( mián),妟(yàn)声。“宀”表示房屋,“妟”从日从女,表声也有表意作用,表示的是为女子在室内安闲的样子;整个字表示在屋内安闲、舒适的状态。《说文解字》:“宴,安也。从宀妟声。”《汉书·贾谊传》:“是与太子宴者也。”。注:“谓安居。”其字义在表示安闲的同时,还可以表示喜乐、欢乐的情绪或氛围。《论语》:“乐宴乐。”孔颖达注:“宴乐沈,荒淫渎。”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由喜乐的本义进一步演变为大家一同喜乐,从而引申出宴饮、宴会的意思;指人们聚集在一起,以饮食为主要内容的社交活动。作动词时,有宴请、以酒食款待的意思。
“接”,形声字,其源字形最早见于金文。金文中的 “接” 字写作 “椄”,其左边是 “木” 旁,右边是 “妾”;“木” 表示与树木、木材等有关;“妾” 在这既表音又表意,有连接、接续的意思;综合下来起笨鱼可能最初表示用木材连接、拼接等意思,类似于现在的嫁接。到了篆书时期,,左边变成了 “手” 旁,写作 “接”,右边仍为 “妾”。“手” 旁表明这个字的意义与手的动作有关,意味着用手去连接、接触等,字形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其动作的意思,从以木材连接的具体行为引申为更广泛的用手进行连接等动作。《说文解字》:“接,交也。从手妾声。”由此可见,其本义就是交接、连接、交合、接触的意思。《国语·吴语》:“两君偃兵接好。”
既然交接就有交出方,也有接收方,故此便作为动作引申出承接,接收、收取的意思,《史记·平准书》:“汉兴,接秦之敝。”而在职务等方面便是接替、接任的意思。有朋友来拜访了,便要迎接、接待,所以,由其本义引申出迎接、接待的意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接遇宾客。”由连接又引申出连续、继续的意思。《楚辞·九章》:“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杯”,形声字,最早出现在文字隶变时期。在此之前也有类似于“杯”的字形,如金文中的“桮”。左边是 “木” 旁,右边为 “不”。“木” 表示材质,说明最初的杯子很多是用木头制作的,“不” 可能表声,也可能有否定、无的含义,可能暗示杯子是中空无物,等待盛装东西的容器。由此可见,其本义是指盛酒、水、茶等的器皿。《说文解字》:“桮,举桮也。从木,不声。”后来又引申出类似于杯子的器物,例如奖杯。“杯”还可以用作量词,用于计量与杯子相关的事物。
“举”,其繁体字为“举”,其异体字为“擧”,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甲骨文的 “举” 字像一个人双手向上托举物品的样子,上部是所举之物,下部是一个面朝左跪坐着的人,伸出双手作托举状,生动地表现出 “举” 的动作。到了战国时期,其字形为从手、与(“与”的繁体字)声;上部为声旁“与”,表声兼有表意,“与”有给予、交付的意思;下部为形旁“手”,指双手的动作。本义表示用双手将物品向上托起的样子。后来字形分化出两种写法,一种就小篆字形从“手”写作“擧”;另一种将“手”变化为“举”。《说文解字》:“举,对举也。从手与声。”故此,其本义为向上托、向上伸,即把东西用手抬起来,就是托起、拿起的意思。
由其本义又引申为不拿东西,或不一定用手的抬起,仰起的意思。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向上托举的动作引申为提出、列举。桓宽《盐铁论·贫富》:“夫乘爵禄以谦让者,名不可胜举也。”进一步引申出推选、推荐的意思。《左传·襄公三年》:“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从推举领导人就要做一些事情,由此进一步引申出发动、兴起的意思。《汉书·项籍传》:“梁乃召故人所知豪吏,谕以所为,遂举吴中兵。”一旦发动就是全员行动,由此引申出副词,代指全部、整个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举”在古代引申的意思也是比较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觞”,其繁体字为“觞”,形声字,最早出现于金文时期。其字形左边是 “角”,像一个角状的酒器,右边是 “昜(yáng)”,可能表示读音,而 “昜” 在古代通“阳”,不言而喻,其有光明、阳光的意思意;综合下来,整体表示一种角制的酒器。通常为角制或木质,形状类似于小杯,有平底和圈足等不同样式,两侧有耳或无耳。《说文解字》:“觞,爵实曰觞,虚曰觯(zhi)。”后来由酒器的本义引申为饮酒、劝酒的意思。《吕氏春秋》:“管仲觞桓公。”进一步代指酒的意思。
讲到这里,我们也讲一下中国的酒器。古代的酒具分盛酒器、温酒器和饮酒器。温酒器和盛酒器没有一个特别的区分。
盛酒器有尊(樽)、觥(gong)、壶、卣(you)、罍(léi)、瓿(bu)等。尊——敞口,高颈,圈足,腹部较粗,形体较宽,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也是一种重要的盛酒器。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造型多样,如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壶——长颈、大腹、圆足,有圆形、方形和瓠形等多种形制,不仅能装酒,还能装水。早期的壶多为青铜材质,后来也有陶瓷、玉等材质的壶。卣——形状一般呈椭圆形,大腹,敛口,圈足,有盖,上下一样大,像个直筒,都有提梁,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常被用于祭祀等重要场合。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有盖,宽肩,小口,深腹,圈足,有两耳;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器身下部有个鼻,类似大坛子,是大型的盛酒器,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地位。瓿:圆口,深腹,圈足,器型似尊但较矮小,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多为青铜材质,也有陶瓷制品。
温酒器有爵、角、斝(jiǎ)等。爵——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前有流,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爵是三条腿的青铜器,下面可以点火,用来温酒、热酒。爵的造型多样,有的还装饰有精美的花纹,主要用于贵族阶层的祭祀、宴饮等场合。角——由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整体形状与爵相似,但无柱,也无便于吸饮的流,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个带附饰的筒形流,用于盛酒、温酒和饮酒,同时也是一种量器。斝——形体较大,无流和尾,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盛行于商周时期,一般为盛酒行祼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之器,兼可温酒。
饮酒器有觚(gu)、觯(zhi)、觞、杯、卮([zhi)等。 觚——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主要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常与爵配套使用,是当时贵族饮酒的常用器具。觯——形似尊而小,圆腹,侈口,圈足,大多数有盖,多为青铜材质,也有少量的陶瓷、玉等材质,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杯——椭圆形,两边有耳,或称 “耳杯”,质料有玉、铜、银、瓷器等,小杯为盏、盅,是较为常见的饮酒器。觞——最初是一种角雕的饮酒器,通后来也有木质的,形状类似于小杯,有平底和圈足等不同样式,两侧有耳或无耳。卮——一种圆筒状的有把手和三个小脚的饮酒器,在战国至汉代较为流行,多为漆器或青铜器。
“接杯举觞”讲的是宴会上所有人举杯相互敬酒、开怀畅饮的情景。
“弦歌酒宴,接杯举觞”描绘的是古代歌舞升平、觥筹交错、宾主尽欢的宴会情形。从宴会中的种种表现可以推断出,它并非是宫廷宴会那般庄严肃穆。宫廷宴会通常会有钟鼓磬等皇家音乐相伴,以彰显其尊贵与威严;而且皇家宴会往往以宏大的场面和庄重的仪式为主题,丝竹歌舞不会成为皇家御宴的主流。 然而此处的宴会却是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更像是那些成功的仁人志士或是官宦人家所举办的聚会。
宾主之间你来我往,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不断回荡在整个宴会之间。他们尽情享受这难得的盛宴时光,沉浸在歌舞升平、觥筹交错的欢乐氛围之中,忘却一切烦恼与忧愁,共同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这样的宴会也彰显着一个家族的兴旺繁盛,以及广阔的交游与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