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微微一笑,露出一抹自信而从容的神色。
“自古以来,那些能够成就伟业之人,往往都不会墨守成规、遵循常理行事。”
“李嗣源尽管年纪尚轻,但绝不可能是个莽撞之徒,他既然能够定下如此计谋,想必定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后的决策。”
“论是高昌回鹘还是安西回鹘,其族人数目不过才数十万而已,时过境迁,如今的它们早已不复当年回纥国的强盛之势,不足为惧。”
“朕不愿大动干戈,否则发兵二十万,早就一举将其剿灭!”
杨行密听闻此言,却并未如李侃那般乐观。
“陛下所言极是,自从回纥国覆灭之后,其遗民便散布于西北各地,葛罗禄、焉耆以及龟兹等地均有大量的回鹘人聚居。”
“当下高昌的毗伽·登里已逃往焉耆,正所谓唇亡齿寒,葛罗禄必定会与安西回鹘联手。”
“回鹘人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皆兵,若几部联合,募兵十万不成问题,我们后续的进攻恐怕将会面临更大的阻力和困难,不知陛下是否考虑过增派援兵?”
面对杨行密的担忧,李侃却是轻轻一笑,不以为意。
“呵呵,虽说安西与葛罗禄两地皆是以回鹘人为主体,但终究不再是昔日那个强大统一的回纥国了,短短数十年间,他们的上一代人大都已经离世,现如今留存于世的多是些未经世事的后辈。”
“至于全民皆兵,就是笑话,百余年前回纥有三四百万人,募兵五六十万不成问题,但现在不过几十万人而已,且散居各地,除去妇孺和老人,他们还有多少青壮年?”
“十万兵马,他们吃什么?能坚持多久?朕无需进攻,耗都能耗死对方。”
“陛下圣明,臣下确实过于谨慎了。”杨行密听后躬身行礼。
李侃摆了摆手,“你也是心系战事,并无过错,不过朕也并非轻敌之人,虽不增兵,但朕已命人暗中联络吐蕃一部。”
“吐蕃?陛下这一招妙啊,吐蕃与回鹘素有嫌隙,此时拉拢吐蕃,定能让他们相互牵制。”
“没错,吐蕃一直不满回鹘占据西域诸多要地,如今给他们机会削弱回鹘,必然乐意为之。”
陆扆有些疑惑,“陛下,杨大将军不是正与吐蕃对峙吗?吐蕃难道不应该联合回鹘人对付我们吗?”
“呵呵,回鹘分裂成诸多小部落,又不是每个部落都敢与我大唐为敌,从西南到西北,我们驻扎了近十万兵马,有了高昌与甘州回鹘的前车之鉴,他们岂敢造次?”
“朕已经安排了内卫潜入吐蕃与安西回鹘各部散播谣言,挑拨离间,吐蕃不敢提供援助,则回鹘内部必乱。”
杨行密急忙称赞,“陛下此计甚妙,内乱一起,回鹘军心不稳,我军胜算大增。”
李侃微微一笑,“本计划解决回鹘需要两年,李嗣源如此勇猛,老天也降下天灾,这是天助我也!朕决定在一年之内结束战争!”
说完,他转身看向内侍,“将西北堪舆图抬上来!”
两名内侍小跑着离开,很快抬来一块高三米,宽四米多的板子,上面绘制的是长安以西的疆域图。
李侃接过内侍手中的杆子,冲着地图指了指。
“陆尚书,朕打算在西北修建一条唐直道,从兰州开始,途径凉州、张掖、酒泉、瓜州晋昌,出玉门关至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到庭州轮台(乌鲁木齐)。”
众人闻言皆一脸震惊。
陆扆急忙开口:“陛下,这....从兰州至轮台,至少三四千里之遥,比长安到广州的距离还要远很多,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至少几年的税收要搭进去!”
刘崇望拱手进言道:“陛下,西北地区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人口总共不过几百万而已,多为游牧民族,现有的官道足以满足通行需求,又何须花费巨额金钱去修筑直道?”
“哈哈,钱本就是拿来使用的嘛,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区区几年的税收又算得了什么?只要道路修成,往后朝廷的税收只会日益增多。”
“当然了,这条唐直道的建设标准可以适当放低一些,只需在原本的官道基础上加以拓宽平整处理即可,至于完工时间可以放宽至十年,财政无需一次性全额投入,这样就不至于给国家带来过大的压力。”
说到这里,李侃顿了顿,“如此规模庞大的工程一旦启动,还能够吸纳众多流离失所的百姓参与其中,从而有效减少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
听完李侃的解释,在场的诸位大臣们都不禁轻轻颔首。
李侃话锋一转,语气激昂起来:“待到这条唐直道竣工之日,西北与中原之间的往来必将变得更为便捷通畅,届时两地间的贸易定然会愈发繁荣昌盛。”
“不管是中原产出的精美丝绸、香醇茶叶,亦或是来自西北的优良马匹以及各种特色物产,运输成本都将会大幅降低,这是千秋万代之功。”
杨行密盯着地图看了看,小心翼翼低开口问道:“陛下,您执意耗费巨资将直道修至轮台,恐怕也是出于军事考虑吧?”
李侃笑着点点头,拿着杆子在地图上指了指下。
“待解决了安西回鹘,朕要从高昌修建一条直道一路向西,途径焉耆、龟兹、拨换城(阿克苏)、疏勒镇(喀什)。”
“北至怛罗斯,西至萨末鞬城(撒马尔罕),南至鹤悉那城(加兹尼),朕将来会一一收回来。”
王抟满脸诧异,“收回?陛下,这疆域也太大了,您刚才说的这些地方都是安西都护府曾经管辖的范围,安西四镇已失陷一百余年,只怕如今已是蛮夷之地,朝廷如何治理的过来。”
孙偓也附和道:“陛下,当初安西都护府对这些地方都是羁縻统治,时隔百年,与我大唐已经毫无瓜葛,若要收回,又免不了战争,这样做有必要吗?”
李侃很肯定地点点头,“很有必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为了西域的长久和平,这些地方必须纳入大唐管辖。”
杨行密问道:“陛下,对这些地方,你将来打算如何治理?还采取羁縻政策?”
李侃摇头道:“羁縻解决不了问题,朕会效仿新罗的政策,重新设立安西都护府,给他们十年左右的过渡期,最终都要纳入大唐版图!”
“只有同为一个国家,西域才能长治久安!”
杨行密满脸钦佩,当即躬身道:“陛下英明神武!”
其他几位大臣纷纷跪地参拜,齐声高呼:“陛下英明神武、深谋远虑,实乃我大唐江山社稷之洪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