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言默默观察了两天。
出乎他的预料,那几个道家子弟竟然没有找上他。
这让他的计划落空了。
他本是想试验一下老贾的说法。
目标受到污染之后,精神生变,而自己吞食了目标的精神,就能够提升自己的力量。
但目标并没有来找他,他甚至无法确认以这种生造谣言的形式是否能够形成“污染”。
对方是没有听到那个他生造的谣言?
还是说对方并没有把这个谣言当回事?
又或者对方是谨言慎行的类型,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不过,虽然无法确定是否对目标形成了污染,但是.....
他伸出了手掌,一只半边喙如锯齿,足爪尖利、半边头生羊角,爪足粗顿的怪鸦从他的手中钻了出来。
尧言能够感觉到,它的身上萦绕着一层淡淡的白色力量。
这股白色隐约凝聚着,形成了一层淡淡的纹路,像是乌鸦一般的印记。
灵印?
而伯河的记忆,给了他答案。
这是灵印。
但并非真的正印,而是野印。
没有经过大盛官承的野印。
而在这层乌鸦印记笼罩下,这只黑鸦显得凶恶了许多。
妖魔。
从野修伯河的记忆中,他能够很清晰地了解到在这世间,这怪鸦会被如何评判。
而为什么这怪鸦会成为妖魔。
尧言虽然不能肯定,但按照他的想法,大概原因就是自己散布的,以烽火戏诸侯为蓝本,结合这怪鸦的姿态,改出来的故事。
将这个故事本地化,与盛王牵扯在一起,弄出了这个“传说”。
什么是谣言?
以他的定义,谣言指的是与事实有一定差异,但被人接受、相信的言论。
事实是只说了某个人有一头牛。
那么,如果有人说这头牛多大、多重,与这头牛的体型有差异,那么是一种谣言。
同样的,这头牛的颜色描述出了差异,那也是一种谣言。
如果说有两头牛,那么这也是一种谣言。
说是一匹马,那也是一种谣言。
把一头成年牛说成是牛犊,也是一种谣言。
把牛的主人说成另一个人,也是谣言。
把牛的说成没有主人,也是谣言。
与事实有差异,无论是夸张化还是偏离,都是谣言的一种。
尧言想要确认的一件事,就是自己本质“谣言”的范畴。
不过,现在,出了个意外收获。
按照“伯河”的记忆,“野修”的确和散播言论有关,但是,还是有条件的。
比如伯河自己,他宣扬自己是道家子弟。
但仅此还不够,他还需要通过经过“确认”。
他需要通过公开展露道家子弟身份,通过确认,让人“确信”他是道家子弟,才能获取到灵力。
而他想要使用这些灵力,施展道家的术法,就更需要自行获取道家术法了。
简单说,通过宣扬自己的身份、通过让人确信这个身份,只能让他获得灵力,但并不能让他实际上获取到道家的术法。
有一个“宣扬”到“确认”的流程结束,才能让他获取到灵力。
他无法自行产生灵力,需要依靠人们相信这一“事实”,才能够得到灵力。
换句话说,这种力量并非他自身所有。
这种感觉,有点像是他生前时流传过的一些故事中,那种“香火寄神”的感觉。
那些小神小庙土地公之流,没了香火,就会消失。
而这个世界,这种近似“香火”的力量,成为这个世界超凡力量的基础。
变成了一种“自然规律”?
但......
在他这里不一样。
这些“灵力”,已经归属于这只怪鸦所有了。
他的这只怪鸦,甚至因此产生了一些外形上的变化。
外形显得更加狰狞可怖。
和他散播出去的那个故事是有关系的,但是,应该不止如此。
“谣言”。
低语间,尧言再一次回想起进入这疑似《群鸦乐园》的“试炼空间”中时,那描述为“谣言”的文字。
“无视条件约束”
“无需前提”
“无需证据”
如果正如他所想,那么,虽然他的力量没有直接的破坏性,但是,他的力量能够适用的范围,或许异常地广阔。
至少,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可以为他所用。
收回怪鸦,尧言走出了房门。
或许,可以演上一场戏。
.......
茶馆前。
并没有如往常一般进入茶馆,齐礼选择了在茶馆外的外桌上坐下,而这一次,也只有他一个人,他的师兄弟,并没有跟他一起行动。
扶正了头上的高冠,齐礼默默地观察着那个店小二。
他观察了两天,那个店小二在那天询问过那个姓罗的镖师之后,还询问过好几个茶馆的来客。
在那天之后的第二天,他单独过来喝茶的时候,那店小二也问过几个客人,不过比起第一天,显得兴致缺缺,因为那些客人都回答未曾听说过。
今天.....
他甚至没有听到那店小二有谈过那个与盛王相关的奇鸟故事。
也正是如此,他从那店小二的态度变化,大概能够确定,这店小二并非真的了解这个故事。
想来是从某人口中听来的,或是从某个话本里翻来的。
难不成是“小说家”所撰?
小说家,他也并非不了解。
拜服盛王的百家之中,的确存在一个“小说家”。
小说家发于儒。
儒家前身乃是祭官,礼乐承制,记述君王行迹言录,本身便是大盛王朝一员。
而后,盛王折服百家之后,儒家露怯,本占据全部官职的儒家,缩入吏部。
本来,除了吏部之外,还有史官一职为儒家所有。
不过,后来史官也独出了儒家,成了中书省一员,除记录君王行纪之外,还记录百官言行。
甚至隐隐有自成史家之势。
只不过,子弟太少,史官也少,无法为子弟承正名。
进不得朝堂的史官子弟,多沦为边缘稗官,小官小吏者,甚至流入民间,以记录百姓所言所传之事。
尽管也可谓之“史”,但百姓多言,无据而言者甚多,非正史,落了个“野史”之名。
沦落民间者,因无俸无禄生计难支,甚至有子弟为讨钱财,编撰假故,为的就是惹人眼目。
而他们,正是“小说家”。
史官所着文书中有言:“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野史还好,只是记录百姓流言。
小说家来了个生造流言。
许多流言的出处,都是小说家的话本。
哦,对了。
齐礼看了一眼周围,似乎在寻找什么。
他看了一眼店小二,招呼道:
“小二,前几日那说书先生何在?”
店小二忙不迭地凑了过来,笑着应了一句:
“道爷可是想听书了?高老头应是在家,或是找其他活计了。”
齐礼当然不是为了听书,他之所以这么问,原因是.....
“说书先生”也常是小说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