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风大,吹得久了肚子更疼,你去屋子里躺着吧。”
去屋子里躺着哪儿在听故事。
傅思远一口拒绝:“小桑来看我,我要陪小桑。”
小桑啊,就是老爷总念叨的丫头。
傅夫人仔细打量着陈小桑,见她长得好,又活泼灵动,心里生了几分喜欢。
把枣泥糕放到陈小桑跟前,笑着道:“听思远说小桑爱吃枣泥糕,我特意让厨娘做的,小桑来尝尝。”
傅思远惊奇问他娘:“我什么时候跟你说她喜欢枣泥糕了?”
傅夫人尴尬道:“前些日子说的,你不记得了。”
傅思远想了会儿,就坚定地摇头:“我没说过,娘娘肯定记错了。”
被怼上去的傅夫人下不来台了。
她咬着牙对傅思远道:“你说了就忘了!”
那凶悍的神情让傅思远退缩了。
他怀疑自己再多说一句,他娘就要跟他爹告状,让他爹打他了。
为了自己的屁股,傅思远没敢吭声了。
陈小桑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脆生生道:“谢谢傅夫人。”
瞅见她这个笑,傅夫人的心都软了。
她瞅着陈小桑带着流苏的头绳,再配上她的两个小揪揪,忍不住伸手摸了摸。
软软滑滑的头发让傅夫人爱不释手。
她立马把托盘里其它三盘糕点也都放到陈小桑跟前,柔声道:“喜欢什么就吃什么,别客气。”
陈小桑甜甜糯糯应道:“傅夫人真好。”
哎哟,老陈家太会教闺女了!
怎么这么懂事这么招人稀罕呐。
傅夫人心里这个痒痒啊。
她不管“病了”的儿子,一屁股坐在石凳上,拿了糕点就往陈小桑嘴巴递。
瞅着陈小桑接过糕点小口啃着,她心里这个满足啊,恨不得这就是她闺女。
陈小桑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问傅夫人:“我可以给天冬吃吗?他很喜欢吃这些糕点的。”
傅夫人这才发现旁边巴巴瞅着糕点的天冬,一时有些尴尬。
当即连连点头:“想吃什么家里都有,不够的让厨房去做。”
天冬听得双眼一亮,凑到陈小桑身边低声道:“我想吃红烧肉。”
陈小桑没想过在傅家吃饭。
她便小声跟天冬商量:“咱们自己买肉回家做红烧肉吃吧?”
能吃红烧肉,天冬就很满足了,也不在意是在傅家吃还是在老陈家吃。
毕竟在哪家吃,他都是蹭饭的那个。
见他不反对,陈小桑就拒绝了傅夫人的好意。
傅夫人很可惜,瞅着她跟个小仓鼠一般吃了东西又很满足。
“小桑往后多多来家里,我给你做好吃的,好不好?”
不等陈小桑应话,傅思远就道:“她很忙的,没空闲来咱家吃饭。”
她连村学都不去了,也不跟他讲故事了。
傅夫人很不高兴地塞了块糕点到他嘴里,见他说不出话,才道:“小桑还没开口呐。”
傅思远应道:“她要忙着开医馆,更忙,往还得忙着在医馆挣钱,肯定没空闲来跟你吃饭,不信你问她。”
一直被儿子拆台,傅夫人差点要凶他了。
在别的孩子跟前,她很给自己儿子面子,硬是把火气压下去。
不过,听到陈小桑要开医馆,傅夫人还是小小的吃了一惊。
她就问陈小桑:“你都会治病救人了?”
年前老爷还在说她会炮制药材,今年又会看病了?
陈小桑摇头:“我不会,医馆的大夫是我师父。我只用帮着抓药,记账就好了。”
若是换了别人说这个话,傅夫人不会有什么想法。
可眼前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傅夫人的想法就不同了。
她家老爷还在为了儿子读书糟心,比她儿子还小的乡下丫头,都会抓药记账了。
难怪老爷总是让思远跟陈小桑当朋友。
这可不能只当朋友啊......
傅夫人越看陈小桑心里越喜欢,便对陈小桑道:“思远奶奶很想见见小桑,你愿不愿意去见见奶奶呀?”
陈小桑想着自己今天占了傅家很多便宜,便决定满足傅夫人的要求。
于是傅夫人嘱咐了傅思远招呼天冬后,就牵着陈小桑的小手去找她婆婆。
陈小桑一只手抓着一块枣泥糕,另一只手被傅夫人牵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
傅夫人越瞅越喜欢。
便问陈小桑:“你喜不喜欢我家呐?”
陈小桑点头:“喜欢,傅老爷和傅夫人都是好人,傅思远也是我的朋友,人很好。”
傅夫人听得这个高兴呐。
喜欢就好。
于是她高高兴兴把陈小桑带到傅老夫人跟前。
傅老夫没料到儿媳妇会带个丫头来看她,她犹豫着问儿媳妇:“这是谁家的孩子呀?”
陈小桑便甜甜喊道:“傅老夫人好,我是老陈家的女儿,是傅思远的朋友。”
傅老夫人吓一跳,她孙子什么时候有个小丫头朋友了。
不对,她孙子还能有朋友?
傅夫人便跟傅老夫人咬耳朵:“娘,这就是老陈家那小闺女,叫小桑那个。”
傅老夫人一下就想起来了,思远被送去陈家湾读书,就是为了这丫头身后的高人。
听儿子的意思,往后思远跟她搞好关系,家里的药铺子能越来越好。
傅老夫很怀疑。
这么小个丫头片子,又会读书又会炮制药材,那还是人吗?
“你几岁了?”
陈小桑咧了嘴,笑嘻嘻地应道:“我已经九岁啦。”
才九岁,比思远还小。
傅老夫人就盯着陈小桑看。
嗯,眉毛生得好,丰满有型。
眼睛也好,瞅瞅这圆溜溜的眼睛,眼珠子黑白分明,能把人看心软喽。
这鼻子......
“娘,你这么盯着,小桑要怕了。”傅夫人提醒她娘。
傅老夫人咳嗽两声,便道:“我这不是想瞅瞅她吗。”
明明也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嘛,怎么还比她宝贝孙子聪明了?
她便问陈小桑:“先生交你的功课,你都懂吗?”
郑先生教的东西,陈小桑大部分都是懂的。
郑先生教导人的方式不同,因着她是丫头,不用参加科举,所以郑先生把文章意思讲了,大部分就是讲道理。
她几十岁了,当然很好懂那些东西。
于是陈小桑应道:“大部分懂,有些不懂的,问郑先生就成了。”